分享

浅谈李子词

 查理13 2018-01-16

吟香:LIZI访谈

LIZI访谈(第十四期) - 【北固亭】 - 诗昆论坛 - 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我们的精神家园。

2、百花潭:你的诗词很有特点,如果要你自己总结你的诗词的特色,你会如何总结呢?你的这种写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刻意追求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心得体会?
这个问题以前新浪网也问到过。别人的总结和评论似都不太准确,要我自己说,主要有四点:一以物证心(残荷按:传统说法叫融情于景);二日常生活;三现代审美;四平民立场。姑且这样说吧,用词未必准确。
一以物证心。我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这也影响到了我的诗词写作,产生了一种倾向,我把它叫做以物证心具体说,就是在诗词中尽量多做客观白描,尽量少用价值判断和抽象概念。好比一部故事片,自有它要表达的主旨,是谓“心”,然而这个“心”却要尽量让观众通过故事本身来体会,而不是时不时地弄出一堆画外音、解说词来。我的许多诗词,都可以看作一个小故事,一幕短剧,要力争画面生动,人物(如果有的话)鲜活,叙事完整。诗词篇幅极有限,要做到这些有相当难度。因此,作者跑到前台来评说一番,白白占据了宝贵的空间,我是不用的,用了的也要改掉。举个例子,“那时真好,黄土生青草”——“那时真好”这样的价值判断就很无谓,要坚决改掉。我改成了“一村老小”,这是白描。如果要说我的诗词特点,“以物证心”应该是首要的。
二日常生活。这实际上是一个写作题材的选择问题。我的生活,基本可分两段,一段是早年在赣南山区,另一段是在北京,其间另有武汉大学四年和南昌工作两年。我的诗词,与我的生活经历和时段是对应得起来的。我所说的日常生活,是指上班、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为主体的生活,恐怕我们90%的时间花在这上面。从道理上来说,什么事经历得越多,在诗词中反映得也应该越多。至少我的诗词是这样的,尽管作品比例未必达到了90%,但肯定写日常生活的是最多的。有很多诗词主角不是我本人,但肯定是我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事。因为别人不怎么写日常生活,我写了,这也算我诗词的一个特点吧。
至于其他两点,现代审美和平民立场,以前说得较多,别人也比较熟悉,就不多说了,一写就很长,可以专门写篇文章了。
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写作风格。我的哲学观念、人生观念、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等等,在我开始写诗词之前就形成了。我想,是它们的合力,自然导致了我目前的这种写作风格。
百花潭:你认为当代诗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诗词在未来有没有可能复兴?未来可能流行哪种风格的诗词?你认为你代表了未来诗词发展的方向吗?
中国的历史之河发生了两次大转弯。一次是2000多年前,从周制的崩坏到汉代中央集权的建立。另一次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比第一次弯子转得更大,转得更急。我们身在局中,还看不清楚。总的感觉是,虽然有反复和波动,但诗词总的趋势是式微的。大的历史变局导致文体的嬗变,也属正常。何况这次科技是重要推力,它直接导致了影视剧的产生。所以,诗词在未来能否复兴,还真的不好说,前景似乎不很美妙。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名物变了,语境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写诗的人群也变了,从士大夫为主体变成了平民为主体,而诗人的意识和审美习惯却一时改不过来。这就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当代诗词面临的最大问题。当代诗词的两大主流,一个是老干,一个是拟古,本质上都表现出对现代审美的无能。老干体接纳了现代的名物和语境,却无力将它们审美化;拟古体袭用古代的审美范式,无力开拓现代审美新境。因此,我对当代诗词的评价不是太高。诗词在未来,一定会经过凤凰涅槃般的脱胎换骨。哪种风格会流行,我的写作能不能代表发展方向,都要由历史来检验。未来诗词要想生存,甚至一定程度流行,一要符合时代审美要求;二要具备描写日常生活的能力;三要真正体现当代人的情感。
来做神州操蛋人——李子访谈录

3、玄想:生命意识,宇宙和人
大抵缘于天生的哲学偏好,我的诗词有一部分涉及宇宙和生命的主题。
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决定了它的悲剧意义,衍化出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小堆原子碳和氢,匆匆一个今生我”,只有碳-氢长链构成的易朽肉身,没有轮回和天堂,唯物论者其实更显得敏感和悲观。“是谁在、跋涉长河;是谁在、投奔大火。太阳呵,操纵时钟,时钟操纵我”,“泥巴植物多欢笑,太阳是、某种遗传”,“我把眼帘垂下,封存一架时钟”,太阳、时间、生命,三者紧密相联,时间之矢射向生命的终点,而太阳则是那个拉弓者。
时间如果超越个体生命,就成了所谓人类历史。“你把皇宫拿去了,改成柏木棺材。你留明月让人猜。因为你存在,我是笨童孩”。芸芸众生,如恒河沙数,裹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无法把握历史的走向,就像那个永远猜不中谜底的“笨童孩”。于是,平凡的你我,便都成了时间的过客,“远离青史与良辰。公元年月日,你是某行人。”
其实,何止是个体生命,即便是人类的整体,在宇宙的宏大背景下,亦不过是匆匆过客。

远离青史与良辰——谈谈十年诗词写作的心得

从上述引文不难看出,李子对于创作,有意识无意识地融入大量这个时代的特有之物,包括时下语、时下生活、宇宙意识、生命意识等等。而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又使他采取了具有他鲜明个性的语言组织方式。换言之,没有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组合方式,仅仅模仿怎么可能形神俱肖的作品呢?

实际上,如果站在审视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高度来看,对李子词的不适并不是一种孤立现象,由于科技的推动,社会高速发展,几乎每个人都会感觉到现实中或者思维上的种种不适。譬如,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打网游看动漫;网络上人肉事件频有发生;公共领域政府应对公众事件能力的不足等等。问题在于,尽管有诸多不适,我们可能回到过去吗?回到过去,混沌和谐了事,这是传统思想家、诗人和文人最爱做的一种梦。正如李子所说:诗词总的趋势是式微的。从长期看,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诗词的活力,引入新的思维方式使其转型已经是难以阻遏的趋势了。而这一努力,并不始于今日实验派的诸位,早在一百多年前,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就已经在思考和着手改变了。

参考资料:

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终结与玄言诗的超越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终结与玄言诗的超越

作者:陶新民;出版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01)

残荷补识:

兽和李子在词方面都堪称先锋实验者,各有所长,李子在写山娃和普通上班族,兽在写旅客以及恋人方面都具有范本价值。由于李子几乎只有词作(诗很少),而兽的律绝都相当出色,因此在整体实力方面兽还要强于李子。并且从创作势头上看,兽已经成为当代诗坛创作不可或缺的一大家。

(作者:留取残荷,实名刘斌,某军校博士,诗人兼评论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