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学堂|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人与自然”

 江山携手 2019-07-28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对自然风物的吟诵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
他们对于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和一切艺术审美活动一样,自然审美也需要关于审美对象的知识,但这不是自然科学的解剖和分析,而是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到的整体知识。 春天,晏殊知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秦观也知道“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风雨之夜,春眠醒来,孟浩然怜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清照则断定“应是绿肥红瘦”。细心的苏东坡发现“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杨万里则捕捉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他们运用出色的语言将自然描述得如画一样生动完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丽的山水小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是典雅的写意花鸟;“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则是乡村的年画。不仅如此,他们的诗还可以超越图画所提供的视觉审美体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听觉的审美体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嗅觉的审美体验。
他们将情感和人格转化到自然之中,写出的不仅是客观的美景,而且是丰富的心灵与自然的人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诗人壮怀激烈的投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诗人对自性的顿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诗人与青山的默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诗人清高人格的反衬;“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诗人无尽的寂寞与怅惘。
古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极具哲理内涵。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思考“道法自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不仅指非人为的天然的宇宙万物及其运动过程,也指思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和事物的本质与本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称作“天人合一”。和谐美丽的生态、和谐互爱的社会、和谐愉悦的身心都是“天人合一”的状态。陶渊明向往耕读自由的生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孟浩然、陆游陶醉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或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乡村田园场景。当然,还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的狂歌,“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逸唱,那是心灵回到自我时的纵情与愉悦。
真正欣赏自然的过程,不是以欣赏者为中心的,而是以自然为中心的,人类欣赏自然的过程,就是皈依自然的过程。这首先体现在语言会失去描写和形容能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际,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弘景回答皇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张孝祥在“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之时,却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次表现为人对自然永恒性的赞美、向往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尽感伤。东晋女诗人谢道韫赞美巍峨的泰山“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接着就感慨命运的无常“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最后表达了回归自然怀抱的愿望“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脍炙人口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以青春的情思抒发于浩渺的宇宙,在“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吟唱中,人类的生命和情感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精彩推荐:
河北寒门女孩707分考入北大:她写的“感谢贫穷”一文,看哭了所有人
千古诗词,最是思念动人心
中国式风雅,弥散在恋恋风尘中......
取一个如诗美名:藏在你姓氏里的诗情画意
不懂李商隐,何以话深情
最美古典情诗邂逅现代情诗,美到怦然心动!
疫苗!生命!底线!
大暑 | 靜室深下帘,读最美十首大暑诗
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十首最多情的宋词,令人一读三叹
秋瑾纪念日:她的孤独,鲜有人懂
20首小禅诗,20种大境界!
一副对联,写尽了人生
十首送别诗,见证李白的深情与惊世才华
宋诗:低调温婉,另类的气质美
21篇宋词的绝美情丝,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苏轼:一生混砸过多次,照旧无往而不乐
年少不懂中年诗,读懂已是诗中人
一年已过半:一半回忆,一半未来
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
关于反对《中华通韵》的声明(附众诗友观点)
“酒鬼”李清照,十六首词醉酒词尽显性情
唐代最幸运的诗人,一首诗照耀千古
历代诗词中的端午,写尽古今端午风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