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基础]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1-16

情绪和情感

(知识要点)

封面配图来自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官方剧照


1情绪和情感概述

1.1情绪、情感的含义

1.1.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1.1.2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


1.1.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

  • 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而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

  • 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比较内隐和深沉,往往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


1.2情绪、情感的功能

1.2.1动机作用

1.2.2适应作用

1.2.3组织作用

1.2.4信号作用


1.3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1.3.1情绪的维度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1.3.2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情绪的强弱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大怒和暴怒等。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差,人们往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比较强,人就不会紧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1.4情绪维度的理论

人们对情绪的维度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许多理论。

1.4.1三维理论

1.4.1.1  19世纪末,冯特Wundt1896)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

  • 愉快不愉快

  • 激动平静

  • 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1.4.1.2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1.4.1.3  20世纪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锥体截面划分为8种原始情绪,相邻的情绪是相似的,对角位置的情绪是对立的,锥体自下而上表明情绪由弱到强的变化。


1.4.2四维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度。


1.5情绪、情感的分类

1.5.1情绪的分类

1.5.1.1生物进化观点认为,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1.5.1.2伊扎德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人的基本情绪有11种。

1.5.1.3罗素提出了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


1.5.2情感的分类

1.5.2.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1.5.2.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5.2.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6典型的情绪状态

1.6.1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

1.6.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1.6.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的适应性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情绪的生理机制

2.1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神经科学、神经成像技术等对人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此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

2.1.1前额皮层

  研究表明,左侧PFC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


2.1.2下丘脑

  心理学家奥尔兹等还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核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2.1.3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对于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持人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既是情绪表现下行系统中的中转站,又是上行警觉激活系统的中转站。


2.1.4边缘系统

2.1.4.1杏仁核

  研究发现,一些情绪受边缘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最近的研究指出,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2.1.4.2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在布罗笛等人的PET研究中,发现焦虑症状的降低与腹侧扣带回中降低的激活有关,心理症状的改进与背侧扣带回提高的激活有关。


2.2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2.2.1自主神经系统

2.2.2分泌系统

2.2.3躯体神经系统

  

3表情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3.1面部表情


3.2体态表情

  体态表情可以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3.3语调表情


4情绪理论

4.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4.1.1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其中,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两者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4.1.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对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以下三点质疑:

  • 机体生理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不能说明情绪的迅速发生

  • 通过机体变化难以分辨感觉到不同的情绪

  • 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以通过药物引起,但药物只能激活某种生理状态,而不能造成某种情绪。


他的学说得到了巴德的实验支持:

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4.1.3认知理论

4.1.3.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的模式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人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


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专至丘脑,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进而将冲动下行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应。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成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4.1.3.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

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


实验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 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

  • 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信息;

  • 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

三方面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情绪,这个转化过程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4.1.3.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

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作出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


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 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 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

  • 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5情绪调节

5.1情绪调节的含义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 具体情绪的调节

  • 唤醒水平的调节

  • 情绪成分的调节

  • 情绪格调的调节

  • 动力性的调节


5.2情绪调节的基本类型

5.2.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5.2.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5.2.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5.2.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5.3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 生理调节

  • 情绪体验调节

  • 行为调节

  • 认知调节

  • 人际调节


5.4情绪调节的个别差异

5.4.1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这就是情绪智力

  

5.4.2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是有差异的。迈尔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四个方面:

  • 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

  • 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

  • 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


5.4.3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还表现在情绪的激活阈限、情绪的易感性、情绪的生理唤醒等方面。


5.5情绪调节与压力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如,某些认知策略可以预防或减轻抑郁,如认知评价上的忽视。


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相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Gross1989)。因此,要研究生活压力及其来源,调节好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