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高度评价《南华经》,为何却写下“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样的句子?

 yh18 2018-01-16

《南华经》即《庄子》。李唐王朝建立之后。为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便要为自己找一个厉害的祖宗以撑门面,这可能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手法。黄帝尧舜之类的圣人太远了,就从诸子百家入手,最有名的当然是孔子和老子。恰恰老子又姓李,便被敷会成李唐的祖宗,所以,道家在唐朝是很受推崇的。在唐玄宗的时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真人,成了神仙。既然是神仙,作品也就不能再叫做《庄子》了,而叫《南华真经》,也就是《南华经》。

再说一下,此身非我有。这一句应该是来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道德经》的每一篇,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完全说清楚。这句话按现在的理解,差不多是:我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怕我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假如我不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那我还怕什么呢?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要命了,连死都不在乎了,就没有什么可以患得患失的了。老子的思想传到庄子这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魏晋时期,《老子》《庄子》《易经》成为热门学问,被称为三玄。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玄学。此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的佛家思想传入中国,比如般若中观的思想,缘起性空等,与魏晋玄学,儒学互相激发。形成中国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统一体。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必须明白,苏东坡做为宋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上面的这句话,就能够明显的看出来。

这句话来自苏东坡的一首《临江仙》全文是这样的:

夜饮东坡醒复醉,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人静縠纹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的上阙咱就不去管它了,只说下阙。苏东坡晚上喝酒回来。家人都睡了。自己站在门口,听到不远处江水滚滚流淌,不免产生了些感慨。常恨此身非我有,其中的“此身非我有”,不是儒家思想。是佛家与道家的思想。道家的上边已经说了。佛家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说,是无法定义的。比如人的自身,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就已经生灭了无数次了。所以,这个身体的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大体是这个意思。人的身体也是一个虚幻的假像,所以是非我有的。苏东坡是信佛的,所以又叫“东坡居士”。但是,苏东坡立身处世的大原则,其实又不是佛家的,而是儒家的。佛家道家讲“此身非我有”,背后和人生相关联的就是,不必去做什么,所谓无为,或是参禅类的。所以,苏东坡的这句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在他的身上既合谐存在,又矛盾冲突。因为,此身非我有,我其实不必去追求什么。但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又使他不可能安于无为,而想有为。于是就有了“长恨”,这是矛盾。为什么它又是合谐的呢?因为后世儒家的态度本身就有“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传统。而处在“独善”情景下的儒家,大都会用道家的无为来调节身心。

后边的一句“何时忘却营营”,人为了生存,总是要忙忙碌碌的。“营营”就是钻营,为了士途也好,为了富贵也好,反正去努力,去忙。这一句反应的心情是,感到很累,所以下边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句也反应了生活的矛盾与纠结。所谓“营营”,很明显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苏东坡当时的情景,被贬黄州,肯定不是他“营营”的结果,而恰恰是他不善于“营营”的结果。所以,这里的营营只能说明他在豁达的背后,还是从内心的深处露出一点疲倦。

似乎没有回答主要问题,但是,上边的意思明白了,就应该知道,“长恨此身非我有”的句子中,并不包含否定《南华经》的内容。“非我有”是佛道意味,而“长恨”却是儒家的底色。这就是苏东坡现实情景的最真实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