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史怀古诗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所谓咏史怀古诗,就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借古以讽今,或发思古之幽情。两者又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而怀古诗则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 二、唐代咏史怀古诗
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唐代咏史诗一贯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向外表现为“忧世之思”,向内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则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盛唐时期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时期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4、晚唐时期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咏史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这类诗歌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只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即是如此。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此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又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又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此诗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价项羽之死,独抒已见,颇出新意,他有一种与盛唐人相似的青春与激昂。 在这点上,李清照和杜牧的观点是一致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则不同意杜牧对乌江自刎事件的翻案: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对杜牧的翻案诗又做了翻案,指出项羽已经失去了民心,没有人再愿意跟随他南征北战,他的失败是注定的。这些咏史怀古诗的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四、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