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号(周六)下午,广州中医药大学无为灸培训第一期第三场。这一场的主题是调神和灸之四相。上课的内容,有不少是我自己独立思考和总结得到的,第一次拿出来讲,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充分互动。 下面我把上课的内容概述如下,希望更多的朋友批评指正。 紧接着上一场培训的最后,提到被灸得睡着,是一种很好的灸感,甚至专门有说法,叫“识神退位本神出”。简单的理解,识神可以认为是后天意识,而本神,则可认为是先天本能。深度睡眠,本神出,人体的修复功能全面开启,病才能好。 识神退位本神出,是无为灸区别于热敏灸的关键。 有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认为灸得睡着,很普通嘛,怎么就是调神了?怎么就是无为灸的精髓了? 这是对调神理解得不到位。而这种理解不到位,多多少少也跟把调神简化成“识神退位本神出”有关系。更确切地讲,应该说:
要理解清楚调神的整个过程,必须弄清楚几个问题:
《内经》里,谈论神,是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健康的人,应该是“形与神俱”的。而自然而然地,从生命的诞生那一刻开始,“两精相搏谓之神”,人就有神。出身之后,神的产生,也离不开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六节藏象论》说:
神乃自生,藏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而经脉之气,源于脏腑,全身上下,不只是一堆皮肉筋骨,更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总而言之,健康之人,全身必须处处有神,处处形与神俱;一处神气不到,则一处有藏邪的可能。 邪在体内,为客;主是正气,是神。客居主位,神不能藏,则病。治病之要,在于让神内藏。《灵枢·根结》:
在用针时,或补或泻,甚至出血,都是调的过程。扎针的过程当然有调气,但不止于调气。只有认识和理解到“使神内藏”,认识才到位,理解才透彻。 艾灸的整个过程,从寻找身体主动吸收艾热的点,到艾热进入身体,走经络,入脏腑,都是在扶正,驱客邪外出;客邪外出,神乃得藏。 离开了艾热,也有调神的方法,譬如扎针、站桩等,甚至可以说,一切中医治法,都离不开调神。而运用艾热,却不总在调神。施灸者或限于水平,或学有所执,不是总能让被灸者的神内藏。譬如施灸者没找到被灸者主动吸收艾热的点,而是按照自己的观念,硬要灸被灸者身上的某某穴位;或者被灸者灸得正在好处,施灸者却心里有“一穴灸十五分钟”的执念,不敢不肯继续灸。诸如此类,临证施灸,真不少见。 因而,施灸者不要太多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执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能无为的施灸者,拿起艾条,治病救人,很神。此处的“神”,是形容治病的水平。岐伯经常说(扎针)治病有两种人,形、神。 形,说的是治病时太执着于形。岐伯说:
形的境界也不错了,问到病,在经上摸索,能找到反应点的,都会治。而如果摸索不到,那就超过他的治病水平啦。可见,在形的境界,还有很多病治不好吧。 神就高级多了,岐伯说:
我总觉得经典,应该是很活泼的。譬如这一段,读过多次后,我脑补了一个画面:群医会诊,当中一个神医。神医看病比较怪,“耳不闻”,不听你说你是什么病,眼睛一看,心里就有数了,“志先”应该是“志光”,志是记忆,志光,就像一束光照进自己的记忆里啊——“这病我看过”或者“这病我会看”!环顾四周,只有神医一个人明白这病怎么回事,但是没法用语言表达,而治病的效果,“若风吹云”,让人不得不服。 作为施灸者,施灸到妙处,很难跟不知者道明很多问题,譬如为什么要灸此处,是否手感很好,灸这里病就会好等等。然而,我就是知道要灸这里,并且,灸了病就会好。真要逼着说为什么,那就只好说:感觉。 每一位学无为灸的朋友,都应该追求神的境界,当一名神医。有此境界,才可说自己是在以灸调神,也正是以神调神。知道调神,并且能够做到调神,得灸法之环中,足以应对无穷。 讲完调神,紧接着讲灸之四相。 灸不离穴,我们总是以穴位为中心,通过手法,在穴位附近探查有灸感的点,再定点施灸。这一步,叫探感定位。 艾热进入身体后,循着经络,像水流一样往前走。照以往的说法,艾灸要能治好病,必须能够气至病所。气至病所,是被灸者被灸时,病位有感觉。譬如胃疼,艾灸要快速起作用,灸的穴位不大要紧,关键点是灸的时候,胃要有感觉,或是热感,或是痛感。有感觉,意味着神复,病才有好的可能。 然而有很多时候,按照上面的说法,我们没办法很好地确定被灸者被灸得气至病所了。譬如被灸者主诉是全身痒,按发病的部位在皮肤,病所似乎该是皮肤?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痒证是否应该灸到心脏热才是气至病所?又比如,被灸者全程睡着,灸了两个小时起来,我们如何判断他这次艾灸,是不是一次有效的治疗?总不能在他灸得睡着时,把他摇醒问一下吧? 学贵有疑,疑时当求明师解答。经典是明师,透露了非常多的宝贝,我们要善加利用。《灵枢·九针十二原》: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前贤只言气至,而未言气至病所。《灵枢·终始》更有:
这段经文,讲得非常清楚,“气至”,指的不全是气至病所,还包含脉象的变化规律。具体到无为灸,主要是扶正,如何体现经文中的脉象变化呢?特别是泻法中的脉象改变:大如其故而不坚也。什么叫大,什么叫坚? 我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医案,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这段经文:
灸后脉象没有得到预期的改变,病基本上不会一次而愈,甚至于看不到什么改善。而如果灸后脉象改善如预期,就算病人出现很剧烈的排病反应,症状看着比灸之前还重,也可以很放心地跟病人说:这是排病反应,不是灸坏了,不用太担心。 灸之前后,必须号脉。并且根据脉象的改变,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合格的灸师的基本素养。 所以,气至病所,似乎改成气至有效,更为合适? 气至病所之后,还必须让艾热能够持续地作用于病所。这要求灸师和被灸者都要守得住,有定力。灸师除了自己能坐得住外,有时候一些简单的技巧,能够帮助自己摄住被灸者的心,让他能安定地接受艾灸。譬如安静地盯着被灸者的眼睛看,或者利用情志的生克关系,用言语引导,让被灸者定下来。 稳定持续地让艾热作用于病所后,一旦身体吸够了艾热,对艾热敏感的点,就会脱敏,表现出来是原来灸的点,从不烫变到烫。这种烫,是无论灸师怎么调整艾条的高度和角度,被灸者都感到烫的。这一步,叫敏消量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