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科举入仕被读书人视为毕生的奋斗目标。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从娃娃抓起,一般情况下,清代的小孩5岁便要进私塾读书、识字、背书,进而练习八股文,直到可以顺利写出一篇完整的八股文,才算是出师了。 如果运气好,一个读书人在十六七岁的时候便有希望成为秀才。但是,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么幸运的,因为一个童生要成为秀才,必须经过三关,即县试、府试、院试,统称为“童试”,俗称“小考”。 县试是最低等级的考试,因此参试者水平参差不齐,答题时也会落下不少的笑话。《清稗类钞》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在一次县试中,有人引用了《尚书·秦誓》中的“昧昧我思之”,却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于是考官批道:“哥哥你错了。” 又有一次考试题目与“鸡”有关,一位考生写道:“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考官搞笑地给了一个评语:“芦花鸡。”考生接着又写到:“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考官批道:“阉鸡”。 清代皇帝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规定县试时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但是有些县因为地处偏远,人口稀少,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闲情去读书呢?有一年,某县县试,全县报考的人只有三个。 考试结束后吗,县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瞠目结舌。这三个人中有一人只抄了题目,写了“且去”二字;第二人更懒,就抄了一个试题,其他什么也没写;第三人,干脆考题都不抄,连笔都没动过。很明显,这三人就是来凑数的。 县官无奈之下,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考生取为第一,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又把抄了题目的那位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为第三,批道:“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慎重。”这三位考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取通过了县试。 通过县考之后,接下来便是府考,时间一般是在四月,地点在府城内,主考官为知府。相对而言,府考要比县考显得要正规一点,每个府城都设立专门的考场,考生们不需要自己带桌椅板凳,不过考试的程序基本还是和县试一样的。 一个读书人只有参加了县试和府试之后,才算拥有正式的童生资格,也称“文童”,虽然很多多是走过场,但这个程序不能少。一个书生一辈子考不上秀才,如果有了文童这个资格,身价也是要涨一些的。比如打官司递交呈子,没读过书的只能称“民、民人”,而文童可以称“童生”,而且还可以有座,换成是商人再有钱也没得坐;遇到婚丧之事,来宾就坐,商人不能与官同席,而童生却可以。 再者,有了童生这个资格不但脸面有光,而且官府轻易还动不得,即使犯了法,除非万不得已,县官是轻易不会用刑的。因此在当时,很多读书人一旦有了童生这个资格,就会自命不凡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