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们的遗憾

 北京老伍 2021-01-05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苏轼路过澄迈,未遇赵梦得,留下一封信,后世名之《渡海帖》。

苏轼《渡海帖》,行书,元丰三年(1100),纸本,28.6X40.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帖中“梦得秘校”乃赵梦得。赵梦得一直对流落海南几年的东坡关照良多,天涯海角,可谓相知。然而此时赵梦得北行未归,东坡很是遗憾,“不尔,未知后会之期也。”流露出对这位患难之交的思念。

此帖为东坡晚年书迹之代表,可谓信笔写来,浑然天成。

乾隆题字

师评曰:

东坡《渡海帖》算是得笔之作,多少能嵌入了。乾隆题“见真率”,够眼力,东坡从此再无须造作“书卷气”了。

“书卷气”一词,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书法“境界”,为何说“无须造作”呢?

苏轼《渡海帖》(局部一)

因为“书卷气”仍然是一种对字形外相的追求,是一种求诸于外的审美追求。

然而,“(东坡)一生耗在如《寒食帖》之类的营造效果上,追逐审美词汇。尽管晚年觉悟‘知元章不尽’,但《渡海帖》仍未及完成‘见真’,只能说,有多少‘见真’而已。”

“东坡一生是‘造’,造无意,造平淡……东坡来回嚼着审美词汇,就是不肯吐掉。乾隆评东坡晚年的《渡海帖》:见真。(意思是他)终于肯见真。”

苏轼《渡海帖》(局部二)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说,“才子纠缠审美;觉者直出直入。”“才子们都难见笔啊,如东坡、青藤、白阳、王铎、八大、石涛等,都未见笔。才子们多不能主宰自己,主控自己。他们无限追求,见不到‘止处’。或说,才子们欠缺一种付出的专注。”“东坡案例与八大同理,未得法想先脱,结果更困身。”

那么,什么叫“见真”?

老师说,“东坡歌颂意外之象的时候,老米落笔直书。落笔直书,自己直接现出来;纠缠审美,往往忘了自己啊!才情去尽,还个裸身出来。”

老米即米芾。东坡六十岁以后才惊觉,“知元章不尽”,知道了米芾笔法的高超之处,实在令人惋惜。

苏轼《渡海帖》(局部三)

南宗认为,米芾是有宋一代书法的至高点,顶级高手,落笔直书、直来直去,是笔法的真正带头大哥。可惜,懂这一点的人不多,所以,他被排在了苏黄之后,千年的“老三”。

现在有很多书法爱好者临习苏东坡的《渡海帖》(比如:这个书法临习活动链接),却没有人能知道这一层深意。或许在当代,描描字壳外形,就已经很满足了吧。

但我们要知道:

“东坡是才子,米芾是觉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