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渡海帖》,随意无羁如顺手拈来之作,附单字高清图

 xyz3i 2019-03-17

苏轼(1037―1101)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通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诗、词、文、画及艺术理论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书法方面更为宋四家之首。 

《渡海帖》,纸本,40.2cm×28.6cm,现藏台北故宫,苏轼晚年书法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通尺牍,因其中有“渡海”二字而得名;又因卷尾有“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字样,故亦称《致梦得秘校尺牍》或《致梦得秘校书》。此帖作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乃苏轼离开被贬地海南儋州,北上渡海前途径澄迈时留与友人之信札。

 苏轼《渡海帖》欣赏

释文: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赵梦得何许人?南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载: 广西有赵梦得,处于海上,东坡谪儋耳时,为致中州家问。坡尝题其澄迈所居二亭曰“清斯”、曰“舞琴”。仍录陶渊明、杜子美诗及旧作数十纸与之。梦得以绫绢求东坡,答云:“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东坡又有《致赵梦得一札》:“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 

苏轼年过花甲,仕途困顿,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然赵梦得却能在苏轼人生最低谷时给以他最真挚的友谊及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使时处海南举目无亲的苏轼倍感慰藉。至于“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则与赵梦得可谓知己。 已近垂暮却被贬天涯,故苏轼已打算终老海南。意外遇赦,自是百感交集。

他在《澄迈通潮阁》其二中写道:“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道出了他归心似箭却又十分眷恋海南的复杂感情。此番离去,必为诀别,却与自己的知友赵梦得未谋一面、未及一言,怎能不令人遗憾终生?不得已,留书与故人,难得相见之心情在信札中溢于言表,而这种感情也充分熔铸于其书法点画之间。

《渡海帖》用笔劲健,随意无羁,不计工拙,信手自然,确如苏轼自己所说:“我书意造本无法,信手点画烦推求”。此帖结体乃典型苏轼书风,字体结构呈右上趋势,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所言:“晚年沉着痛快,乃似李北海”,又如黄庭坚戏语苏轼“石压蛤蟆”。

此帖结字在统一的风格中又有丰富变化,每个字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姿态,被苏轼赋予了鲜活的个体生命,恰如苏轼自云“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通篇章法参差不齐,长短各宜,字法大小错落,一任自然,墨色淋漓,厚重丰腴。尤其是愈到后面愈恣肆挥洒,心手双畅,忘怀楷则。笔墨间透出郁郁芊芊之气,超尘拔俗,犹书中之仙也。

此札全篇不足百字,洋洋洒洒,信笔而成,却天趣盎然。“大约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元代张宴曾说:“告不如简,简不如草。”即是说作为一般的书信往来,往往是无意于书的,但越是不经意越能使人挣脱一切束缚而达到忘我之境界,而展现出自己的真性情,如苏轼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此帖字里行间呈现出浓厚的东坡本色,看不到任何魏晋遗韵和唐人正襟危坐、端严方正的学究态,而是一派天真烂漫、无碍无滞的真情流露,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局部放大高清图

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文章右下方好看,给小典一份鼓励吧,谢谢大家~

今日好物推荐

文房四宝 防蒸发墨海 研墨储墨宣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