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儿科名医郑汝谦——小儿发热经验

 为什么73 2018-01-16

郑汝谦(1894-1978),名永安,号朴园,字子静,安徽郑家集人。行医6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多有创见,提出了麻疹再发论,对痧、麻、痘、疹、疳、惊风等疑难杂证有独到之术,尤擅治小儿温热病,著作有《小儿临床急证荟萃》《郑汝谦晚年医案》。精于辨证,医术精湛,名播扬城、镇江、无锡等地,妇孺皆知。国民革命军王柏龄军长曾赠送金字匾额,誉为“婴幼福星”。兹将其治疗小儿发热经验介绍给同道。

1.小儿发热,首重祛邪

先生概括小儿病因,“外因,风为百病之长;内因,百病多因痰作崇”。六淫中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等,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病邪一日不除,发热一日不退。张子和指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邪存体内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先生在治则上,首重祛邪,称之为“开门逐盗”,邪去则正安,正安则热退。

2.外感发热,轻清宣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强调辛凉宜疏。先生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尚在卫表时,辛凉解表之法使用较多,认为慎毋骤用寒凉,以免凉遏冰伏。若冬季或初春,天气寒冷,小儿外感风寒轻证,表现为发热不甚、鼻塞、喷嚏、流涕,先生多选用杏苏散合葱豉汤加减,以轻疏肌表。吴鞠通认为,杏苏散乃“苦温甘辛法”,用治外感凉燥之证,而燥为小寒之气。后世医家对葱豉汤多有推崇。王士雄说:“叶氏春温篇,于新邪引动伏邪,亦主是方,盖此汤为温热初病开手必备之剂。”当代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说:“葱白气香味辛,色白中空,最能入肺卫以通阳气,再加豆豉挥发内外郁热,为表郁必用之方。”

若小儿发热5天以上,烦闹不安,夜不安寐,先生则选用栀豉汤。此方适于热在胸膈,既不居里之表,又未入腑之里,白虎、承气之法均不可行。独在半表半里,热在胸中,故烦而躁,小儿外感热病常见此等证候。先生选用栀豉汤宣发胸中郁热,即所谓“火郁发之”之义,往往效如桴鼓。

若小儿肺炎喘嗽,先生选用栀豉汤合上焦宣痹汤治之。上焦宣痹汤载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方由枇杷叶、郁金、淡豆豉、射干、通草组成,功能宣肺解郁、清热化痰。先生于小儿肺热甚者加炒黄芩,喘者加桑白皮、生甘草,清热泻肺平喘。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先生治疗小儿发热,强调季节性如夏季多选用新加香薷饮去厚朴,加六一散、荷叶等。

先生认为,暑气宜升散,从汗而解。

3.里滞发热,釜底抽薪

先生治疗小儿发热,强调要分清表里、寒热、虚实。对于里滞发热,多用釜底抽薪法。

当今儿童平日多进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体内易蕴热。一旦感邪,外感与内在积滞相结合,风热相激,熏灼蒸腾,遂现高热、夜间热甚、腹胀、大便不通,甚至谵语,舌苔多黄糙。先生形象地将其形容为炉中煤多火旺,若撤去炉膛中燃烧的煤炭,则火熄热退,发热里滞重,若舌苔白厚腻,先生常用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里滞轻,则将枳实改为枳壳),取厚朴、枳壳合用理气以通便;若舌苔黄厚腻,则用栀豉汤加郁金、瓜蒌皮、杏仁、枳壳、莱菔子、槟榔,组成苦辛通降轻剂,以润肠行气通便,使邪热从下而去。夏季小儿发热,大便不通,常加入治外感暑湿致身热不退、大便不畅、小便短赤的七液丹(鲜萝卜、鲜佩兰、鲜侧柏叶、鲜藿香、鲜紫苏叶、生大黄、鲜荷叶、滑石)。先生用药轻灵,盖儿童不宜峻猛攻下,足可师法。

4.治疗发热,重视脾胃

小儿发热往往影响脾胃受纳、运化的功能,常见饮食欠香,甚至不思饮食等脾胃症状。先生临让重视脾胃的调理。小儿发热初起,常在相应方剂中加葛根、焦山楂、生姜皮三味药。葛根归脾、胃经,甘润,性平而偏凉,有升散、退热、生津的功效,凡邪郁肌表,身热不退,不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都可应用。尤其是小儿出疹性疾病初起,疹未见时,与感冒症状类似,葛根又具透疹之作用。山楂归脾、胃、肝经,味酸而甘,微温不热,功擅助脾健胃,促进消化,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生姜皮味辛,性凉,有消浮肿、腹胀、痞满及调和脾胃之功。故此三药宜于小儿发热初起。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脾胃不同症状用药,热退后调理脾胃以善后。脾胃健运,可防止病邪深入,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5.久热不退,顾护正气

小儿久热不退,先生擅用归葛饮(当归、葛根)。以养血滋阴若兼气虚,加炙黄芪、太子参,以顾护正气,正胜则邪自却也。归葛饮原为张介宾《新方八阵》中所载:“治阳明温暑,大渴大热,津液枯涸,阴虚不能作汗等证。”王旭高云:“此用当归养血,是助干葛以为汗也……此证表里俱热,故以药冷饮,所谓生津自能作汗,清里亦能解表,为治温暑之大法。此葛根汤之变局,又白虎汤之先著也。”张锡纯云:“当归之性虽温,而血虚有热者,亦可用之其能生血即能滋阴,能滋阴即能退热也。”先生运用此方治小儿久热不退,屡用屡验。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