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的生态环境 西峡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汇带,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是世界公认的香菇生产“黄金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辖2乡14镇3个办事处,299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5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水源区面积3156平方公里,占丹江口库区总流域面积的14%,占河南省水源区总面积的40%,是水源区面积第一大县。西峡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主要有“林、药、矿、水、游”等自然资源,境内有林地面积3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8%以上,全年平均气温15.2℃,相对湿度69%,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具有明显的立体小气候,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香菇生长的天然适生地。
丰富的栽培经验 西峡栽培食用菌已有30多年历史,栽培基地,80年代末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段木香菇。90年代,引进袋料栽培法,并把以袋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确定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一号工程”,提出了“集众家之长,倾全县之力,争夺全国香菇第一县”的奋斗目标,并确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原则,以富县富民为目的,推行干鲜菇并重,以干菇为主,春秋菇并举,以春菇为主的中袋栽培模式,实行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为政策驱动,营销带动的“五环联动”战略。
成功的发展机制 西峡县委、县政府围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从发展保障、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集群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香菇产业以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国家香菇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香菇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全县已建成香菇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110个、标准化基地173处,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以上,全县建成香菇保鲜库416个,总库容37700吨,香菇收购企业、门店1000多家,加工企业100多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9家左右,建立合作社104家,入社农户5000家以上,带动西峡全县3.5万农户从事香菇生产,有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和经营,成为优势绿色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富民富县产业。
壮大集群规模 一是壮大龙头加工企业。投资3.2亿元建设了占地350亩的“西峡香菇城”,现已建成了张仲景大厨房公司、南阳明泰食品公司、西峡家家宝食品有限公司、西峡华邦食品有限公司等45家加工出口企业,实现产值8.5亿元。二是搞活市场流通。投资3亿元扩建了以干菇交易为主的双龙香菇市场,投资6000万元扩建了以鲜菇交易为主的丁河香菇市场。两个市场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被业界公认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香菇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经济与资源保护并重 一是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确立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工作理念,把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作为目标定位,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路子。二是培育修复生态资源。从2003年开始,全面禁伐天然林,合理利用枝梢材和间伐材,严格控制香菇生产规模,既保证了香菇产业不丢、群众收入不减,又保证了生态植被的有效修复。同时,强力实施退耕还林和长江防护林、外资造林、封山育林等多项造林绿化工程,扩大绿化成果。三是加强生态资源管理。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确保了林区秩序的长治久安。自2006年起,我县就开始实施封山育林计划,目前绝大多数菌材来源为外调,由政府引导、市场自行调节,小部分来源于法律、法规许可内的少量砍伐。
取得的成效 2015年,全县香菇总产量突破20万吨,产值突破20亿元,综合效益突破5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6.8亿美元,同期出口创汇增长16%,西峡香菇已成为河南“卖全球”的知名农产品。全县有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和经营,农民人均收入近50%来自于香菇产业。 西峡香菇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等部委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被国家质监总局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西峡香菇在亚洲品牌年会上评为“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被国家标准委设立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十佳商品基地县”、“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小蘑菇新农村示范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国香菇之乡”;被省政府评为“省级食用菌产业集群”等。 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59.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2300元,香菇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一半,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