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农抑商 呵呵 你知道中国历史中的商人有多牛逼吗

 铁血老枪 2018-01-16

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思想,除了宋朝等少数例外,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对商人进行限制。但是在现实层面,国家财政和百姓生活离开商人还真不行。

中国最早最严厉的抑商政策之一,来源于商鞅。虽然他姓商,但极其痛恨商人,将商人视为“国害”。商鞅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商君书》,这本书要解释起来很麻烦,但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人变成牲畜。

但是秦国对商业的打击并不能阻止其他国家商人的崛起,毕竟人家还是要生活,生活当然离不开商人,所以涌现了大量的商人,每个朝代都有很多。

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就颁布法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但是人们并不买账,当时有谚语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当时吴楚七国叛乱,长安的列侯封君要随大军出征,很多人借高利贷置办行装。多数商家考虑到关东的战局胜负未定,都不肯贷款。只有毋盐氏眼光独到,愿意出头,但是要收十倍的利息,等到七国平定,毋盐氏一夜暴富。

历代皇帝都很害怕商人,但是在清朝,中国皇帝与商人的利益第一次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晚青时期,中国最大的出口是蚕丝,这既是国民支柱产业,也是外汇来源(外汇等于洋务运动)。然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重农抑商,不容许大商人出现,也就造成了蚕丝产业都是小商人,在和外国商人的贸易中完全没有定价权。而且,只有胡雪岩的财富,才能把蚕丝产业规模化,为大青国赢得唯一的胜利。

但是晚期,随着贸易大战的前进,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中法战争又爆发,金融危机突起……然而,这些对于胡雪岩都不致命,背后捅刀子才致命,慈禧把胡雪岩家抄了。

禧玩死了胡雪岩,也就没什么商人来帮助慈禧了。最后也是走向了低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