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读常新的人生词篇

 昵称41082923 2018-01-16

——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杨海明(1942—),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和诗词研究。他将自己定位为“新旧时期转型阶段的一位‘过渡型’研究者”,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论稿》、《张炎词研究》等。

我向来是喜爱诗词的。年纪小时,什么都读,只觉那诗词读来或让人沉默,或让人酣畅,虽并不熟习韵法格律,对于佳句巧词,不过自然觉得是美的;年纪再大些时,有了自己钟爱的词人与词,读词时愈渐掺杂着自己度过的并不很长的人生中复杂的心绪,常有道不明的平静和快意——许久之后,我意识到只因那是我内心深处倾向的人生态度。

相对而言,当诗词的创作古法日益离我们远去时,诗词对于我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气质的影响则更为凸显。在《唐宋词与人生》一书中,杨海明先生便试图突破以往唐宋词研究大多着眼于人生政治层面的局限,从全方位的“人生”角度发掘词中贮存的人生意蕴,以获取有益于现实人生的滋养。由此目的出发,杨先生分别以作家、作品(宋词)为中心将全书划分为上、下两编,探寻唐宋词背后人生滋味的个性与共性;最后在“余论”一节中对照古今人生,总结自身体悟,以得些许人生的启示。

杨先生一开始便在开篇绪论中为我们清晰了以下三个问题(以提供一个阅读唐宋词较为适当的态度和方向):

一、唐宋词是什么

唐宋词是唐宋词人人生经验的文学结晶,是其人生之“理”、“事”、“情”的浓缩与提炼。于我们而言,唐宋词更是“活的文学”,拥有“柔化”中国文化人感情世界和心理面目的力量,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打动人心。

二、唐宋词为什么能打动人心

首先,从词体本身出发,其独特的文体特色——如长短参差的句式、抗坠有节的音调、上下分片的章法以及倚声可歌的和乐性,使其擅长于表现人生情思中最为精微深细的内容,并得以将词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其次,一方面读者对于词的艺术美感有着天然地迷恋;另一方面,读者通过阅读体悟到唐宋词背后丰富的人生意蕴,或又因相似的人生际遇和心绪产生一种“千年共比邻”的惺惺相惜之感,最终在反复咀嚼、解读中便得以升华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态度。而那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促使我们反观己之人生——这正是研究“唐宋词与人生”的意义。

三、我们应当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

杨先生关于此问题,引用了清末民初词论家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的一段话:“读词之法,去前人名句已经绝佳者,将此意境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沉思渺虑,以吾身入户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达到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此即指我们在阅读中,需与古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对话”、“沟通”,试图达到精神的契合——这也要求我们从人生角度出发,更须注意词人情感态度的指向和层次问题。

我以为看待唐宋词的视角很多,但着眼于人生,唐宋词所展现超越时空的人事生活背后,是那些身世、性情各异的“全人”们,是一个近乎完整的时代;它也可以是一面镜子,是一位良师,是一位益友,却无一不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与自己的生活。因此,若将以上阅读唐宋词的态度与方法加以反复琢磨、操练,许是一生受用的。

本书上编共十二个章节,讲述了数位词人在“人生苦短”的巨大织网下,基于不同身世际遇的情感叙述和人生选择。“人生苦短”作为亘古不变的文学主题,在唐宋词人的笔下尤为突出。在各异的境况、情绪的触发下,他们大多通过直率、朴素的理性表达,也有借以对伤春悲秋之类哀婉心态的描绘——流露在词句中,统一为唐宋词人们对于短暂人生集体性哀叹。不论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是积极抑或消极,总有深沉的生命意识蕴育其中。

我以为人始终是活在自己人生记忆的延长线上。从人生的角度看唐宋词,切不可同词人一生遭遇相割裂,这才能够更为宽容、客观的视角读懂那样百般各异的生命。

花间词人身处乱世,深感自身无力而选择以酒、色拼命“填塞”短暂人生。我们在长久批判他们醉生梦死的颓废心态的同时,是否曾试图体会过在那种世况下他们对于现实的悲凉和绝望呢?与花间词人相似,柳永在这样的人生态度上则“更上一层”。他一样沉溺于“及时行乐”的生活,走近世俗,但进而发展至“看破名利”、“恋情至上”的价值观。他将人生看得很“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殊不知这样充斥着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词背后,依然有着“事与愿违”、“忧患人生”的底子,这是需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的。然而很多人不好柳永词,大概是因为他的大乐与大悲过于肤浅了吧。

李煜吟咏着“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无限”——他的悲观深入骨髓。这位南唐后主一生充满极度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使其对于生命量变和渐变的深悄有着难以摆脱的忧惧和浓重的伤感。然而不同于李煜对于生命痛苦体验的“能入而不能出”,苏轼则凭借其儒、道、释兼而有之的“混合人生观”,走向了另一条达观、豁达的道路。他虽也深谙“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人生飘忽感,却善于变换角度看人生——一面始终坚持政治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操守,一面也不忘兼顾向外部世界寻觅快乐与返求诸内。面对几经浮沉的世事际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人生智慧。

对于个体生命短暂与脆弱的感慨,在拥有相当生命“质量”的晏殊笔下,表现为尤其强烈的“惜时”情绪;在经历“三仕三已”的辛弃疾的词篇中,那是一段由抑郁难平至深刻危机感,再至对人生“参透”和“咏叹”的过渡;在久居闺阁、夫妇阴阳两隔的李清照的内心,那是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凄清……这虽都是个别的人生,但这些情绪却是我们的心理共性;蕴藉其中的人生意蕴是“界”,我们正在或未来可能经历的人生便是其“门、纲、目、科、属、种”。

我始终是钟爱苏轼的,并时常读其词以平复内心。在这么多人生道路的选择中,我们的态度也许已被囊括其中。然而阅读唐宋词也提供给我们一个旁观者的机会,在受到触动的同时得以正视自己内心的选择,或增补积极的态度,或剔除过于悲观的心想。那么,既然我们前有如唐宋词这般无尽的心灵之泉为镜,后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去拓展、充实自己的生命,何不善加利用,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本书下编共四个章节,为探求唐宋词创作“集体无意识”背后词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杨海明先生重点从时代背景出发,对唐宋(主要两宋)词进行了从“土质”到“物种”的综合考察和分类研究。基于两宋词人丰富的人生活动,他提炼出“享乐成风”、“诗意消遣”、“‘爱’的烦恼”以及“无处避愁”四种主流情感趋向——以上四种趋向各自衍生出众多题材多样的代表性词篇。

一、享乐成风

植根于北宋末年“太平日久”的时局和商业经济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人们居安不思危的心理状态必然外化为“享乐”生活。君王如此,百姓亦如此。一有鼓励享乐和优待文吏的政策推动,二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提供保障,旖旎的都市风情激起诱惑,在宋人自我价值“升值”的同时,也助长了其“人生行乐”思想的膨胀。他们大都流连于城市风光,纵情于酒色歌舞,重视四时游赏。因此,配合于以上享乐活动,都会词、节序词、宴会词(表现士大夫文人心理最为典型)等应运而生,词尤“以富为美”(这便又是得益于词体的表现优势了)。

物质水平、社会气象以及文化品位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古今不易,两宋间“享乐成风”的生活态度同如今“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倾向如出一辙。现如今,“都会词”、“宴会词”不过转而以影视、流行音乐等面貌呈现。于此,我们应当肯定的是古今人们拓展人生以实现更高自我价值的愿望;然而,若不能时刻留心官能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平衡与否,则不免疏忽内心而最终流于浮浅,溺于贪图。自此,我们古今对照,反省自身。

二、诗意消遣

谈到宋人的“诗意”,实与其“享乐”生活互有交织,却各有侧重——“享乐”生活偏“俗”,而“诗意”消遣则嗜“雅”。两宋期间,更高水准的精神文明自优裕的物质生活中衍生,加之山水胜景的诱发,饱读诗书的宋文人将“爱雅而排俗”视为士大夫极为重要的思想标志,并流露在词的创作中,从而有了“园池词”、“泛舟词”、“隐逸词”、“咏梅词”以及“西湖词”的盛行。

在此我想谈谈隐逸词,更确切是谈谈“隐逸”。杨海明先生综合白居易和晋人王康琚的看法,归纳“隐逸”有三:一为“小隐”,即真正隐居在山林丘薮;二为“中隐”,“隐”于“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的散官闲职;三为“大隐”,即隐于名利场之中。我觉察到自己对此也着实有好一段并不简单的心路历程。我素来能感知自己内心深处对“小隐”天然的向往,却时常在周遭人们的生活中意识到“大隐”的泛存,不自觉地产生“或许‘中隐’更接近于一个理想的‘社会人’”的认识。自宋代文人对于“三隐”的态度中也不难见他们内心的矛盾。不知是否是缘于这样的心理状态,我是欣赏王维的,并乐于接受那样“儒道参半”的人生态度——自如地游走在出世与入世间,而背景是“艺术化”的人生。

三、“爱”的烦恼

若是删去宋词中的“恋爱”主题,我们难以想象宋词会失色多少。一方面,男女相爱的欣悦以及离别、相思的怅惘不囿于千年的斗转星移。因此,虽如今几近消失了“词”的形式,但那些深藏在词篇字里行间的感情却永被人理解并永不消失。对于的表达,是古今共性,在当下或许以其他的形式存在,却依然留有延绵千年的文化心理的印记。另一方面,两宋特有的歌妓业发达、士大夫广蓄姬妾的时代风气,又决定了宋人“恋情词”广述“风流”且颇带香艳的独特风味。对于这一点,我在阅读时姑且也只能尽可能去体会了。

四、无处避愁

不论什么时代,外在的世事浮沉总时刻牵动着人们内在的心绪起伏,而身处两宋这样貌似安定却实为飘摇的朝代,宋代词人们对于人生的忧患和怨嗟更是只增不减,外化成词作,其中以“寒士词”、“贬官词”、“伤乱词”与“闲愁词”为代表。

这里我想谈谈我对“闲愁词”的看法。首先,杨海明先生总结这类闲愁词为“衣食无忧,因闲而生”,究其本质是“对于个体生命永远存在缺憾的深刻体验和细细‘反刍’”,“重在品味内心难言之悲”。我以为很有意思的是,在我尚为年轻的人生经验里,我最珍惜青春期的美好,却是因为我能在那时想象痛苦。那时我相较往后的日子最单纯、最无忧,而我至此最多关于形而上、关于人生悲剧性的思考却也曾在那个年纪就绽开过了——那还是一种近乎无意识的“悲伤”。然后我仿佛意识到,也许对于敏感而内心细腻的人而言,其一生都裹藏着“闲愁”,不过年轻的时候尚隐约些。于此,知道如何得以自我解脱的人看开了,谓之“通透”;而执拗的人因其不懂得变换看待人生的角度,始终被禁锢在人生自作的牢笼中,甚至都参不透这没有来由的愁绪。

本书(如同杨海明先生自己所说)是“率性而发”,“主要凭兴趣和‘感悟’”,我将阅读本书的过程视作是和一位同样拥有个别人生且同时与我具有心理共性的老者的“分享”与“对话”。他在唐宋词中所悟到的人生意蕴,在我看来,也便是我们人生“大的组成”;唐宋词教予我们的珍惜生命和看淡人生、知足戒贪和勇于承担、赤子之情和成人之思以及寻觅诗意和享受闲适,也应当是我们需要引以为人生指向的启示。然而,对于唐宋词中人生意蕴的体悟因人而异,也因一个人所处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我也仅以此篇读书笔记督促自己不要放弃对唐宋词的喜爱,望常读常新。

图片:网络

编辑:熊璐璐

请您赞一下支持有美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