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结晶,非常贴近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书中每条建议集中谈一个教育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并渗透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眼界,提高理论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此书的阅读学习不入门,认为观点支离破碎,理论没有系统性,语言枯燥乏味,举例也同我们的教学实际相差甚远,于是阅读的效果大打折扣。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为装潢而阅读。有的教师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不得不去买上《给教师的建议》等书摆放在书柜中或案头上,不是借口没有时间去读,就是随便翻上几页,而没有下决心去阅读。如此摆放上几年,书也没有读了几页,更谈不上读书的收获。
2、为应付而读书。有不少的教师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时,只是抱着应付学校领导的要求而读书,阅读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大。记录学习笔记也是大段大段地抄录,收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有不少的教师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硬着头皮读上10条8条之后,没有找到阅读的规律,便读不下去而将书束之高阁了。
3、只抓要点地去阅读。有些老师在阅读时,往往注重提取理论观点,而不去阅读具体事例。因此,每条内容的理论要点划出来记下来,但忽略掉各篇中列举的大量的实际的事例,这样阅读的效果既不全面也不深刻。特别是有些教师在写论文时喜欢摘章引句,经常断章取义地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引在文章中作为装饰和点缀,而忽视了原话在文章中的语境,常常出现一些前后不连贯或词不达意的现象。
4、不注意总结归纳地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不像其他一些教育专家的著作一样,有完善的理论框架和清晰的理论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都蕴含在文章满含激情的娓娓叙谈中。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从文章中的叙谈和举例中,总结出他的教育观点。因此,避免有些教师只注重逐条逐地详细阅读,而不去进行条与条之间、或本书与其他书籍之间理论的前后联系,也达不到阅读应有的效果。
总之,不少教师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一是被动应付,二是读不得法。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怎样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体会,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抱着研读的心态阅读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向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实效的。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此,那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精读好这本书,必须要有认真研读的心态,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本书各条的内容虽也没有明显的条理性,教育观点融合在教育叙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通篇没有晦涩的术语,语言明白如话。要消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页页、一篇篇地去读。可能在开始阅读前几篇时,会读不下去,这样也不能放弃,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好象在听一位忠厚长者的娓娓叙谈,你会进入书中的思想境界。
2、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实例,领会作者的教育观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观点融合在叙事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教育实例,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教师的例子、学生的例子和学校中的实事,要认真体会作者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标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好阅读笔记。在作阅读笔记时,要反复体味作者的主要观点,必要时,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和读书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点两语也可。这样会加深自己的阅读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许多事例,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教育观点,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观点的前后联系,总结归纳。本书的100条建议虽然独立成篇,好像互不联系,其实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体现各篇短文之中的,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各条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联系和总结归纳。这是阅读好这本书的关键所在。笔者在精读完这本书后,对作者的主要教育观点进行了归纳,专门辑录了“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专题。例如作者关于“课外阅读与独立阅读”的观点,分别在16页上、67页、149页下、166页下、167页上、210页中、520页等处涉及到。在些基础上,总结分析作者的教育观点,结合目前我们的课改实际,就能写出很好的学习文章,笔者目前已写下的十几篇阅读该书的文章,都是这样总结出来的。如果再参考阅读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例《帕夫雷什中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书,则更能全面了解作者的教育思想。现在我已经把对《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面扩大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上,对他的部分教育观点进行了辑录。如有教师需要,我可以无偿奉献。
4、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大家知道,不论阅读什么书籍,只有读者进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会引起共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特别是他文章中平易浅显的教育理论和典型生动的教育实例,与我们的教育实际非常接近,能引起我们对作者提到的教育现象深深的思考。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闫学老师,在多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先下了大量反思体会和感悟的文章,先后出版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等书籍,李镇西老师也版了《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书,这都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收获,老师们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读一下他们的书籍和文章,想必会有更大的收获。
5、要参照苏霍姆林斯基研究著作和论文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著作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近几年也涌现了许多研究论著和研究文章。目前影响比较大的研究论著有《河南教育》编辑部编写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和王天一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等书,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黄圣周编写过《耕耘心田的艺术》一书。中央教科所的朱小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王义高、毕淑芝等教授,还有教育教学出版社的蔡汀等人,他们既是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家,又大都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译介到中国的学者,他们都写下过许多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阅读这样专著和文章,会帮助我们开阔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视野,全面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为此,笔者近年建立了一个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博客,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部分重要文章和自己的阅读收获,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6、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切忌生搬硬套和生吞活剥。在阅读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止这样一种倾向:即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神圣化。或许有人会这么认为:既然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大地上受到如此的欢迎,只要我们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去做,就一定能解决我们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实,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生活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乌克兰,他的教育成就,是他23年如一日地担任当时一所普通的乡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探索和实践而得到的,毕竟他当的国度和教育实际,同今天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有着很大的不同,试图从他身上寻找一个能够解决我国教育的问题的办法或钥匙,这是不可能的。(这正如现在我们继续提倡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样。孔子距今已经2500多年了,他的教育实践同今天相比,已经不能相提并论了。但他提出的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不过,苏霍姆林斯基同孔子相比,他的教育思想更加丰富深刻和更接近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罢了)。其实,没有一种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能完全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我们教师个人多实践、多学习,多思考。我认为,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是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至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去实践,还要看我们的教育现实和具体的实际。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树立一种向名师和教育家学习和看齐的思想,要善于学习,精于教书;要提升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要不断总结反思,强化自己的自主成长。通过以上方式让自己最终靠近名师,超越名师。“照着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不会有大出息的。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学习优秀的经验,并非把个别的方式、方法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运用其思想,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就应取得某种信念。”这应当成为我们阅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对于学习优秀经验,他还作过一个精彩生动的比喻:“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而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里的玫瑰长得很美,就对教师说,你们无去看看,把玫瑰带回来,栽到咱们的园地里。于是教师就去观赏盛开的玫瑰。马马虎虎掘出一株来,把活着的要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长和教师都很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而经验却没有生根开花……那就是说,这种经验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人们对它的赞扬没有什么道理。以后,我们还是按照老章程办事吧!”但愿我们都能从这移植玫瑰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超越苏霍姆林斯基,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