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古诗词佳句随感

 梅香斋21 2018-01-16


【原创】狼头长啸李树身

2018年1月12日作于

凤栖山麓神韵居寒舍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一佳句,出自宋代文武双全的著名将领辛弃疾之著名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史上对于诗词作品成因的论述,笔者认为《诗-大序》最是言简意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所以,在欣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一佳句之前,我们须得基本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及其写作此佳句的语境成因。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著名将领,且有“词中之龙”美誉;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至开禧北伐前后,又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享年六十八岁。

有史评称,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向,以功业为自许,然而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反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寄寓词作中 。其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多样并以豪放为主,而风格则沉雄豪迈却又不乏细腻柔媚;不仅题材广阔,且善化用典故入词,写作则力图抒发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着重倾诉其壮志难酬之悲愤......

由于史上对此词的欣赏者众多,所以释义也就莫衷一是,众口难调。在此,笔者不敢狗尾续貂,唯谨遵诸家约定俗成的释义辑录于下,以飨网友: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为何举荐“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为全词佳句?依笔者之愚见,可简论两段文字如下:

“尽管作者辛弃疾,忧国忧民,意厚情浓,但怎奈何上有无能昏君主政,腐败透顶致朝纲废驰;且奸佞当道,排挤陷害忠良,令人心寒齿冷......于是,辛弃疾痛感自己虽舍生忘死,奋勇征战,可到头来仍无回天之力,挽大厦将于即倒,所以情难自禁地‘叹息时光在白白流逝’。他巧用‘忧愁风雨’这种大自然景象,比喻当时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国运国势’;还更进一步巧妙地化用了苏轼的《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就更显恰到好处地加重了作者原本就已塞满心胸的忧国忧民情怀。”

“接下来,作者运用典故《世说新语·言语》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咏至此处,实乃作者借抒发自己未能收复失地而虚度岁月的悲壮感慨情怀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