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育儿的科学,必须是发展心理学

 生意盎然 2018-01-16

很多爸爸妈妈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科学”地喂养孩子,而是追求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长也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尽到父母的责任,至少不要耽误甚至伤害了孩子。


有这样的科学吗?有!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心理学。


首先,咱们根据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看看“科学”是什么。


这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推荐的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本第一课,介绍什么是科学的方法。


观察→  问一个问题→  做一个计划→  执行计划→  记录结果→  再试一次计划→  得出结论→  交流


根据这个一年级的“科学方法”定义,不要说国内的很多所谓“育儿理论”不科学,就是心理学历史上的很多曾经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也是值得怀疑的。例如,弗洛伊德关于童年发展的阶段分期是基于他对成年有精神疾患的病人的观察得出的假说,没有任何证明或者证伪的调查研究。当今发展心理学领域几乎没有人采取弗洛伊德的童年发展理论(尽管在很多发展心理学大的书中会对他的理论做个介绍,大多是为了解释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再举个在我国很多人比较喜欢的关于人生发展阶段的论述,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

图片来源:《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很多人对照自己的观察和/或自己的亲身经验,感觉说的太对了。但事实上,这八个阶段不仅只处于观察-形成假说阶段、没有试验证据,而且把每一个年龄段大大地简化了。埃里克森作为一个理论家确实做出了一些精确的描述,但是对发展的动因、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联系、影响发展的因素等等都缺乏可信的论据支持。用大白话说,这么漂亮的理论对于我们了解孩子的成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据此如何在家养育孩子或者在学校教育孩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有了假说,必须要做调查、实验等等去验证。得出结论后还要与同行交流,得到同行评议,才能算是一个结论。


心理学的实验特别难做,最主要的一个是影响因素(变量)太多、取样太难,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程度等等都要考虑;一个是要考虑伦理因素,实验不能对人造成伤害。用动物做实验吧,你是研究动物的心理还是人的心理?很多实验方法例如问卷法、访谈法、个案研究等等,主观性太强。


下面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初一《科学》课本的第一课,关于实验/考察


这里的一段话说的非常中肯:“科学一词来自于拉丁文scientia, 意思是“知识”。1600年以前,早期的科学家们常常被认为是哲学家,因为囿于技术的局限他们只是用自己的逻辑推理去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大白话就是,早前的科学大多数是哲学,因为没有经过验证,大多数是靠拍脑门或者托着腮想出来的。


这是说的是自然科学整体。心理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这140年来提出了很多假说,也不断地在摒弃、推翻或者修正早年的理论。尤其是90年代以后对情绪的研究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等设备的发明,让心理学取得了很多突破和进展。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区分过“老科学家”是老的科学家还是老科学的家。我们在读一些心理学理论时,或者某些育儿理论说它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看看,这些心理学是不是老的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什么?


发展心理学就狭义的定义来说,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年龄阶段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用大白话来说,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月龄的人,在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人格等各方面特点,是不一样的,有特定年龄段的整体特点和规律,也有个体差异;既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后天的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例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对吗?发展心理学家要追踪记录调查很多人的一生。曾经有个英国的纪录片《七年》令人动容,发展心理学里这类一直追踪的案例很多很多,例如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棉花糖”实验,对幼儿园的孩子、后来他们上了中学以及40岁左右时一直在记录他们的各种行为和心理特点以及人生状态。


例如:男生和女生的差别到底有多大?一个实验至少要调查一万名以上的中学生,才能统计出男生和女生在数学上的整体差异:女生更擅长计算,男生更擅长解题策略。但是,这是整体差异,具体到你家的男孩或女孩,又不一样,不能用规律来套孩子。


例如:先天生理因素重要还是后天的环境和养育重要?各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影响的?需要比对被不同家庭(环境因素)领养的同卵双胞胎(同样的DNA),或者比对领养家庭父母与生物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各种差异。太不容易了,是吧?不容易也要做,不能靠假说和拍脑门来下结论。


例如:关于校园欺凌,至少要调查不同年龄段、每个年龄段至少几千个样本,而且还要注意学校是在什么样的街区等等,拿数据出来说话。


例如:父母到底能不能惩罚孩子?惩罚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影响?必须从孩子的角度来调查啊。发展心理学家在而是多年的时间里,持续对4-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设计巧妙的调查研究,看看孩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错误和惩罚的。


还有很多很多……


20年来,尽管在某些理论上例如人格发展等业内还有一些不同的流派和争议,但是,发展心理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些一致认同的理论,用以指导普通家长带孩子,已经足够了。换句话说,关于儿童心理,最好相信1990年以后的理论。


这些理论我会陆续解读给大家。


为什么不是教育心理学?


可能是因为有三字经的“养不教父之过”做理论支持,也有这几年提倡家庭教育的推波助澜,很多当爹当妈的不知为何,老想着教育孩子。我专门讲过,孩子在自己家里,需要的是亲爹亲妈,千万不要把家变成教室,把亲子关系变成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是什么?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这两个名词经常交替使用,但通常从事理论工作及研究的人员较倾向称作教育心理学家,而在学校或学校相关埸所从事实务工作的就被归类为学校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实务工作上特别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不论是资优儿童或有情绪、行为问题等学童)。


不说别的,孩子自己在熟悉的家中面对父母,他的状态、期望、行为尤其是与父母的联结和互动,与孩子在教室里面对老师,他的状态、期望、行为,是截然不同的。


老师在学校里面对很多孩子,他的职责、目的、态度、方法、与孩子的关系、要处理的问题……与父母在家里的情境,是极其不一样的。


请各位家长还是要先做好爸爸妈妈,然后再说当孩子的老师、教练什么的。


带孩子必须讲科学吗?


不一定啊!


带孩子更需要的是常识。


你的生活中有工作、有亲友往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丈夫/妻子和孩子……你正常地过好你的生活,孩子跟着你错不了。但是,如果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不太正常,你就是读了再多的书、掌握了再多的理论,未必带得好孩子。


我们确实有时候很困惑,又被各种伪科学的说法包围。我接手的很多案例就是,家长不去教育或者干预倒好,照着某些说法去带孩子反而给带出毛病来了。当自己以为养好了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做了很多年教师看到了很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太好了,欢迎!但是,偏偏要贴上“儿童心理”“科学”等标签,就不免混淆视听了。


在各种所谓科学和儿童心理的说法眼花缭乱的今天,我呼吁大家,如果真想了解孩子,如果你有能力读原典而不是拾人牙慧,首先要了解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如何为父母所用?


那么,每个家长去买一本《发展心理学》来看就行了吗?


不行。发展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研究的方向和专题。市面上流行的书大多数是心理学本科生的教材。不要说大学里也并不是把课本发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就算你把它学会了、掌握了,如何应用到你家每天穿衣吃饭课外班写作业与同学好不好听不听父母话……这些具体的孩子的具体的问题上,它并没有实际具体的指导。


发展心理学并不是发明出什么新东西,它是发现、总结、提炼人类发展的固有规律。如果环境正常、孩子发育正常、父母正常,就正常日子正常过,没什么好担忧的。父母焦虑的是,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你不希望出现的特征时,或者大白话,当孩子出错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处理办法是否符合发展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我们的做法是促进孩子的成长还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甚至,我们到底该不该“管”孩子、怎么“管”?


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养育问题,既不能指望某一个学科给你答案,也不能指望某一个专家给你答案,而是需要在科学理论和专家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你自己去摸索你如何养育你自己的亲孩子。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随时解决。所谓水涨船高,见招拆招。


因此,三联中读推出了一年的音频课程,旨在用一年的时间,悉心地了解理论,探讨应用。不仅是收听音频课,订阅者组成的家长微信群内大家将一起探讨并得到我的答疑和指导。(P.S.我的咨询费可是每小时4位数哒。)


我们的课不分年龄段,因为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很可能在幼儿园时就已经有所显现了。而我们面对两三岁的孩子的时候,也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到现在的行为对孩子十几岁甚至一生的影响。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大了,那么现在听课可以找到很多前因;如果你的孩子还小,正好,对孩子的整体成长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针对家长最需要的育儿困境,我们的课程涵盖三部分内容:1. 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成长知识;2. 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对市面上一些伪心理学和过时的理论进行澄清;3. “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问题的人”,对于常见的以及订阅者提出的孩子养育问题,我们予以分析和解答。


是的,这需要一年的时间。如果您希望一两个月就能了解孩子并学会教育孩子,那么这个课不适合您。而且,我也不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课。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您的学习和成长也是一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