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图画书拿到手后,只给娃念一念文字就行了? · 经典绘本如何精读? 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才能发挥出绘本阅读的最大价值。不然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块一本的图画书,真心暴殄天物了。 前几天,发了一篇彭懿老师教大家如何读绘本的文章《绘本大师7步阅读法,手把手教你读透绘本》。 可我发现,很多妞儿还是不懂得如何具体去操作,也不知道环衬等名词具体指哪里。今天就结合我跟涵涵一起读过的书,来讲一讲如何精读绘本。 这是一本精装版的《野兽出没的地方》,有的版本直接翻译为《野兽国》,英文书名《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大家看图示,将会明白什么是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等。 绘本分为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这几个部分。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时,常常直接从正文开始读,其实,阅读绘本正确的方法是从头到尾阅读,也就是从封面读到封底。当然有些精装书有护封的,也要和娃一起看看。 封面如何读? 封面或护封上的图画,通常涵盖了故事中最关键的要素。在阅读前,不妨跟孩子一起猜猜这本故事书的内容。 比如《迟到大王》看封面就能猜到,这本书讲的是图画里这个小男孩迟到的故事,那封面上的这个老师,会如何处理“迟到”这件事呢?小男孩又为什么会迟到呢?不妨猜一猜,既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还能提高娃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比如《五岁老奶奶去钓鱼》,看封面,这确实是个老奶奶呀?那为啥她只有5岁呢?老奶奶身旁的那个小花猫又是怎么回事呢? 同时你会发现,这些经典绘本封面设计的是多么妙,它一下子就能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连我们大人都忍不住想赶紧知道里面到底讲了什么,何况好奇心强的孩子呢? 可别漏看环衬 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通常一半粘在封面的背后,一半是活动的,因其以两页相连环的形式被使用,所以叫“环衬”,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蝴蝶页”。 不少绘本的环衬仅仅是白纸或者色纸。但不管是白纸还是色纸,都是大有讲究的,它们的颜色往往与讲述的故事十分吻合,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还有的环衬是跟故事内容息息相关的,比如《威利和朋友》这本书的环衬是两根紧紧挨在一起的香蕉。 威利是大猩猩,猩猩爱吃香蕉,所以这两根香蕉代表两个好朋友。图画书里的猩猩都是喜欢吃香蕉的,比如《小熊宝宝》绘本里面,小猩猩尿的就是香蕉的形状。 以至于我有一次问涵涵,“你吃香蕉不?”,她回答我说:“不吃,我又不是猩猩。” 而有的环衬则会说出故事之外的另一个结尾。比如《隧道》这本书,前环衬下方只有一本书,到了后环衬,书不但从花卉图案的墙纸上移到了右方的红色砖墙之下,并且多了一个足球与书靠在一起,似乎象征了兄妹的和解。 会讲故事的扉页 扉页通常会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有时还会讲故事。 比如《威利和朋友》的扉页,就是一件花背心,读完故事,你会发现,最后威利和朋友,一人穿了一件同样的背心。 再比如《老虎来喝下午茶》里,温顺的老虎笑眯眯地跟女孩依偎在一起喝饮料,原来老虎也有不可怕的哦,赶紧看看,这是咋回事呢? 《我的壁橱里有个大噩梦》的扉页,是一个神秘的壁橱,噩梦在哪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看了。 细细品读正文 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甚至还能发现大人忽视的细节,读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的读图能力是比大人强的。之前跟涵涵一起读《蚂蚁的一天》,若不是她告诉我,只有主人公缇娜有眼睛,我都没发现。 还有《朱家的故事》,涵涵看到后面说:“哦,原来他妈妈是这样。”我才发现,一开始妈妈的脸都是模糊的,因为她不快乐。 有时,一些主人公的微表情,她都能发现,并且问我,为啥她不开心呢?为什么他要做出这样的动作呢? 读《丢饭团的笑婆子》时,涵涵问我,“妈妈,这么小的房子她住哪里呢?” 这些细节,我们专注于文字的大人,很少能够发现,更别说去思考了。但不识字,只会看图的孩子,却不会放过。 还有些书只看文字,是看不完故事的。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整本书14个画面,一共只有32个单词,文字里丝毫没提到狐狸,但它却不停地出现在图画里。 难怪《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曾说:“一本图画书就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 关于《母鸡萝丝去散步》,我之前在文章《没注意到这点?那你买的绘本就浪费了!》里,已经详细介绍过了,感兴趣的妞儿可以直接点标题查看。 神奇的封底 有的绘本封面和封底连在一起会构成一幅图画,这就要求你们把封面与封底同时翻看了。 比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这本书,单看封面,就是一头豪猪穿着衣服站在这里。 但你若是把封底也展开,就会发现,哦,原来豪猪是站在这里照镜子呐。 再比如《神奇的水彩》这本书,看到结尾的时候,你根本看不清楚,到底妹妹画了一副怎样的画,让哥哥惊讶到四脚朝天呢?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封底也是在阐述正文中没说完的情节:美依回到家里后,妈妈帮她贴上了创可贴,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身上,跟妹妹一起喝她新买来的牛奶。 翻到封底,阅读也没结束 读完故事后,孩子若是能复述故事的话,那肯定对思维、逻辑、表达力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复述故事,我一般用思维导图里的流程图。 比如,看完《丢饭团的笑婆子》,我会拿出一张白纸,边画这个流程图,边嘴里说着故事的开头、经过和结尾。 画完后,涵涵会口头复述出故事内容,你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更深刻地记得一些故事细节。比如那把魔勺的神奇之处,比如老婆子逃跑的经过等。 读完《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我们也可以画这样的思维导图: 这本书里,哪些动物是生活的陆地上的?哪些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哪些是两栖动物? 对于不认识字的宝宝,妈妈可以打印出绘本里的角色形象,让宝宝自己动手放进对应的圈圈里。 当然画画画的好的,可以直接画进去,也可以鼓励孩子画进去。 不论采取怎样的方式,都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归纳总结和梳理,还能复习一遍动物的颜色的名称,是一个把“厚书读薄”的过程。 《子儿,吐吐》这本书涵涵特喜欢,讲一次,笑一次。读了几遍后,我们做了如下延伸: 用的是思维导图里的圆圈图。问题是,还有哪些水果吃起来是需要吐子儿的呢?用英文说出来。 涵涵边说,我边写,正好把水果的英文单词复习了一遍。这算是精读里面的,把“薄书读厚”。 当然,同样可以采取画画或者水果图片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放进去。 思维导图读绘本真的非常实用,这个后期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阐述。 精读绘本当然还包括问一些开发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去思考;给故事换个不同的结尾,锻炼孩子的创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我们在跟孩子一起读的时候,都能运用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出绘本真正的价值。 读好书,会读书,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读,许孩子一个别样的人生吧! 本文参考资料:彭懿老师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End- |
|
来自: 吉雅5c46sopma5 > 《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