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脚步,仿佛裹着棉布的马蹄,来得悄然而迅猛。80年代初期,信息化浪潮涌入了国门洞开的中国。这时1976年入伍的沈伟光还是一名20多岁的陆军参谋,正穿着“解放鞋”,摸爬滚打在前线自卫反击战的战火中。 “经过战争的,常常会有两种人:一种是颓废了,想通了,认为活着就这么回事;另一种,则会重新思考生活和战争的意义。” 沈伟光显然属于后一种。从军时期我们就能看出,在战地指挥所的帐篷里,有两本书始终伴随着他,一本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还有一本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从前线退下来后,远离了硝烟让沈伟光能够有时间去思考,然而在没有枪炮声的日子里,前线那些白色的墓碑和装着战友尸体的绿色塑料袋不时在沈伟光脑海中闪回,撞击着他的情感。《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让沈伟光感到战争的残酷。“战争经历使我对战争的意义和残酷性有了感性的认识。当时我祈望有一种替代这种残酷战争的新形式。”于是他开始萌发了这样的思路:当信息革命来临时,还有无可能 出现另一种克敌制胜的战争形态?是否可以在无声无息中破坏敌人的阵营,打碎敌人的进攻,在零伤亡中寻找到取胜之策?古代孙子不是早就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吗? 沈伟光以其特有的东方智慧打算将暴力从战争中分离出去。灵感,像一道闪电,穿过墓地的碑林,击中了他的大脑——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农业时代,士兵挥舞长矛大刀;工业时代,军人有了飞机大炮;那么, 信息时代呢?既然人类走进了信息时代,就必然会有相对应的新的战争形态!沈伟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叫一声,奔回宿舍,稿纸上出现了一连串新的名词:信息斗争、信息战争、信息角逐、信息争夺……信息战!对,就是它——“信息战!” 思路新颖明确,沈伟光十分兴奋。头脑中各种思想的片断,零散的念头,智慧的火花,沉睡的触角,此刻都像是士兵听到了冲锋号令,在重新排队集合,拼命往前冲;又像是滔滔洪峰找到了决口,纷纷倾涌而出。思想在纵横驰骋,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沈伟光笔下,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名词组合:“信息边疆”、“信息联盟”、“信息工厂”、“信息警察”、“信息化军队”、“信息边界”、“思维战”、“回家打仗”…… 沈伟光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他夜以继日的思考、写稿。当完成22万字的初稿时,沈伟光心满意足地笑了,就像是刚当上爸爸一样。 他雄心勃勃,把书稿投给军队一家出版社,等候佳音。然而时机不对,也许太早了。在中国当时的文化氛围下,《信息战》有点“怪胎”的嫌疑,人们不敢接受。但沈伟光不甘心。1987年,他摘其要点,写了篇一万多字的长文,投给《解放军报》。让他得到一些安慰的是,《解放军报》作了折衷处理,以《信息战的崛起》为题,简要报道了他的学术观点。这在当时,也算是破天荒了。“消息”虽然姗姗来迟,却是沈伟光公开传达给社会最早的警报声。 沈伟光的《信息战》书稿在箱底压了整整5年,最后才被浙江大学出版社看中。即便如此沈伟光依然相信未来的战争就是信息战,因为1991年的海湾战争让沈伟光看到信息战时代已经到来,他又投入到研究之中。 “我们小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择的文娱活动,”沈伟光曾谈笑到“记得父亲还夸我有敢闯精神,说万一插队落户,可以在生产队里当电工”,还“开后门”送我到少年宫的电工班去培训。” 对于小时候的沈伟光没有了娱乐活动于是就把更多精力放在看书上,单调、枯燥、强制性的文化生活之余偷偷摸摸借阅又旧又破、没头没尾的“毒草”小说是最大的享乐了,有时一本书的借阅时间只有一晚或一个上午,那只能等父母睡着了到厨房间悄悄地看,要么在上课时一心二用偷偷看,缘由这些可看的书大多是“毒草”,家长、老师发现后要被没收。看书、写作成了沈伟光的全部业余生活,这也使他对作家有着特殊的崇拜,痴迷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追星族。 “10年间记不清写过多少文字”,在1978年最“疯狂”,连队在农场劳动,非常辛苦,非常疲劳,而他写作的劲头却非常足,向报社投稿300多篇未采用却不气馁,在希望与失望的循环中寻找快乐,也许越是体力疲乏越需要精神饱满来弥补,也更能体验精神创造的愉悦,更加珍惜自己的精神产品。而写作本来就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一篇文章不能缺一句话,掉一个字,否则就会词不达意、文不成章了。大量的阅读写作不仅丰富了沈伟光的阅历同时也培养了沈伟光严谨的研究作风,这为他以后的成功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沈伟光在信息战的基础上又将眼光放在了抑制战争上,开始重新审视孙子,研究如何能够真正“不战而屈人之兵”。从一个研究战争,将战争推向另一个高度的军事家到一个抑制战争的和平倡导者,对战争的残酷的深刻意识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因为他明白战争永远是最坏的选择。 沈伟光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从一个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我国著名军事家,令人惊奇的是沈伟光现在竟然还不能熟练使用电脑,而且依然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怪不得外界都称他为“布衣军事家”,或许正是这样他才能摆脱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力于研究吧。现在沈伟光闲暇时候最喜欢做的就是看书,这大概是从小就养成的的习惯吧,“获得的都是靠自学来的。学校的深造,智者的点拨很重要,但知识的更新,接受终生教育更重要,这主要靠自学。”回答记者采访时沈伟光如是说。可以说沈伟光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引导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军事变革,始终走在世界军事的前列。
全略,是高于战略的新概念和新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