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校里的利玛窦与外国传教士墓地

 Job622 2018-01-17

行走的课堂,这个星期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的三盆山(十字寺遗址)走到阜成门外北京市委党校的行政学院内部,绿色庭院中央,有一座被草木和透花砖墙环绕的小陵园。

此处没有看墓人,长年由“铁将军”把门,也几乎没有扫墓人,若要进入陵园,必须要事先联系党校,才会有人打开陵园的大门。

就连天天在党校里上班的人也不一定知道,究竟这块小陵园埋葬着谁?

这儿躺着一批400多年前飘洋过海,远道从西方而来的耶稣会士,当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西洋儒士”利玛窦——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这块“钦赐”的墓园是万历皇帝破例奏准,亲赐葬地于利玛窦,其后成为明清期间的外国人公墓,足以看到传教士深得当时政府的认可和接纳。

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墓地在义和团时遭到破坏。50年代修建党校时,有意将利玛窦墓地保存下来。

怎知,文革年间,利墓与附近诸传教士墓被移平,教堂也被拆毁,墓碑被埋入地下。1984年墓地被修复,重修两个墓院:其一是原来利玛窦之墓,在其左右两侧有汤若望和南怀仁,成了三墓一园向一个单独组合。

另一个是明清时期其他西方传教士墓园,当中有63名来自欧洲各国传教士的墓碑。

墓园的建筑和设计深深表达了这群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拥抱,也同时表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

墓地是依照中国的墓葬习俗建造,墓碑则是中国式的。墓碑的顶部全是石雕的中国蟠龙,而蟠龙是怀抱着十字架,在尊重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兼顾了西方风俗。

另外,墓园前蹲着的不是石狮子等镇墓之兽,而是一只羊,代表这群传教士都是牧羊人,其主要工作是把迷途的羔羊引上正途。

当我们走进党校后,没有路标的指示,跟着姜老师在庭园中东拐西转后,终于找到了简朴的墓园。若没有姜老师的带领,真不知道党校里竟然保存着这块完整的传教士墓地!

保安把“铁将军”打开后,我们默默走进那幽静的小陵园,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逐一观看大小不一,肃立在园中的墓碑。

说实话,除了对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有些微的认识外,大部份就只能用心去领会他们对中国的付出。

当我们缓步于墓碑林时,顿时感到一份无以言喻的使命感,先贤们虽长眠土下,感谢他们无私的摆上,给予我一种踏实的力量。无言的墓碑竟然远胜于讲台上激昂的呼召;生命的摆上远远比伟大的口号震慑人心。

每次行走的教室后,都让我看到、感受到更立体和真实的历史。书本上的数据可以被阉割,被诠释作不同的目的,但亲身的体验与自我发掘,总给予我们对“发现”的愉悦,一份对历史的拥有和归属感。



安静片刻,心聆心语

安歇在主内 来自WWJD 08:48

be peaceful, and listen to your heart



WWJD

本期内容:信仰与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