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位于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市委党校院内,是来华传教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传教士的墓地。墓地分为两个墓园,西侧为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墓园,整个墓地以砖墙围绕,南门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门牌坊1座,大书“钦赐”2字。东侧为明清两代60余位外国传教士墓地,清代著名画师郎世宁也安葬于此。葬在此地的外国传教士都是按照中国的墓葬习俗建造墓地的,但同时兼顾到了西方天主教的习俗。墓地中所有的装饰和墓碑都是中国式的,顶部全是石雕的中国蟠龙环抱十字架。2006年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墓前石门

石门上浮雕图案

利玛窦墓前小道

利玛窦墓园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墓的左右两侧又葬了清代的两位最重要的传教士汤若望和南怀仁,成了三墓一园的一个单独组合。明清两代的外国传教士中,这三位是最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在传教事业上获得显著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传播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以及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都获得过中国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宫廷官职。

利玛窦墓(中)、汤若望墓(左)和南怀仁墓(右)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人,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华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

他继承了利玛窦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 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等。

南怀仁墓碑背面有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祭文:“尔南怀仁,秉心质朴,四野淹通。来华既协灵台之掌,复储武库之需……可谓莅来惟精,奉职费懈者矣。遽闻溘逝,深切悼伤。追念成劳,易名勤敏。”可见康熙皇帝对南怀仁的怀念之情。

利玛窦墓碑

最初的利玛窦墓,墓穴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墓后建有西式拱顶六角亭,供奉十字架。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顺天府尹王应麟撰书的石碑1通。经过百年的沧桑屡经损毁、修缮,现今的利玛窦墓正中是一尊大理石墓碑,用方砖砌护。 上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右侧的小字是:“利先生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戍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左侧是内容大体相同的拉丁文。墓碑周围环绕着有着宗教意味的玫瑰花,墓碑顶部却是一条中国龙缠绕着西方的十字架。石碑后面是灰身黑顶圆拱式的长方形砖砌坟墓,墓高1.5米、长2.4米、宽1.3米。

紧挨着利玛窦墓的东侧就是明清时期其他西洋传教士墓园,如今共保留有63名传教士的墓碑。他们来自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各国。

外国传教士墓地外景

传教士墓园前蹲着的不是狮子等中国的镇墓之兽,而是一只羊。根据基督教的理念,教徒都是迷途的羔羊,神职人员就是牧羊人,因此又被称为“牧师”,他们的工作就是把迷途的羔羊引上正途。

国保碑

墓园内景


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大事记

明代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利玛窦去世,明神宗降旨将阜成门外栅栏官地赐予利玛窦作为墓地,墓园始建,被称为栅栏墓地。

清代

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去世,葬于利玛窦墓侧。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怀仁去世,葬于此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宁去世,安葬于墓园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墓地被毁,传教士的墓穴被掘开,墓碑被破坏。

光绪二十六年(1903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重修墓地,并新建致命圣教堂,俗称马尾沟教堂,并将在义和团运动中散落的77尊教士墓碑镶嵌在教堂墙体中。

民国

1937年,马尾沟教堂和墓地均被日军占领,教士被遣散。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后,马尾沟教堂的外国教士离开中国,教堂和墓地由中国教会人士管理。

1958年教会将马尾沟教堂和墓地无偿赠与北京市委。

1966年-1976年,利玛窦墓与附近诸传教士墓被夷平,教堂被毁,利玛窦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

1978年,应意大利政府的要求,北京市重新修缮了利玛窦等人的墓地,将墓碑挖掘出土,树立并修缮了利玛窦墓碑。

1984年,北京市委党校收集了散落院内各处的传教士墓碑,集中竖立于利玛窦等人小墓园的东侧,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栅栏墓地。

1993年,墓园石门移动至现在位置。

2006年,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