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回答让我倍感意外:“期末了,我在教室里大炼钢铁。”他说得很平淡,我听得异常惊讶,不亚于听说哪里又发现了人类文明,何处又爆发了不义的战争……瞬间,心中的怒火也被点燃了,犹如炼炉里的跳跃的烈焰。眼前,能看得到期末复习时小孩的慵懒与忙碌,低着头,弯着腰,课间都被作业拖缠而走不出教室,尿不尽就提起裤裆往回冲;还有教室的严肃与无奈,发多少练习就要改多少,种多少苦果就要尝几颗,心知肚明得自我摧残。简直有点人神共愤吧,但全都怒而无言。习惯了!每次期末,这样的日子都是需要“熬”的,复习之后,每人喝一碗“药”,看谁的“病”好得快。考试就像“检测仪器”,在他面前,“病人”和照顾“病人”的都捏着一把汗…… 大炼钢铁就是:复习复习再复习,做题做题再做题。不顾一切,不计后果。 你一定会笑,如今测试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怎么可能还有老师和小孩这样傻地“硬来”?呵呵,老师和小孩不傻,谁都知道试卷改了,教的不考,考的是没有教的,这更加造成了变本加厉地淬炼。一张变型后的试卷,即便话语再活泼,题目再亲切,也无法改变千百年来“温书迎考”的常态;口号喊得再响亮——考能力、考素养、考未来,老师和小孩依然知道还要在考卷中分胜负,见高低。所以,所有的“宝”都押在一道又一道刷题,所有的苦累都叠加为一轮又一轮的复习。知道么?原先复习后,还有一种感觉叫自信,如今,复习时,带着一种感觉叫恐慌。老师言之凿凿地交代:要充分复习啊,你们复习的,还都考不到,只有几分啊,这几分,一定要拿到! 日常,教学行为没有改,教育观念没有改,教育眼界没有改,教育格局没有改,只改了测试一张卷子,能带来什么变化呢?我衷心希望带来优雅的转机,但从我观测和了解到的一所又一所一线学校的状态看,带来的不是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是变异后更恐怖的灾难。 期末了,在教室里大炼钢铁! 你不要以为只有语数学科受难,读一篇小孩的作文,你就发现,考那一科,就加重哪一种负担: 给音乐老师的一封信 可爱的音乐老师,您最近可是人气大减呢,同学们不喜欢上您的课了。 一听到今天有音乐课,原本爱说爱笑、爱唱、爱跳的我也没有兴趣。如果是上午最后一节,就变得吃不下饭;如果是下午,就变得希望早点回家。我本来就记性差,可是没想到音乐也要背知识。您的音乐知识太长了,太陌生了,临时背,记不住。 算了,只有几天就要考试了。 音乐测试改革了,音乐知识要考查了,音乐再也不是一个“副科”了,可是过于重视测试卷的变化,一线的状态就是这样的。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回到我们的语文学科,原先期末复习生字,默写片段,还能考个高分,当然,这是错误的学习观;而如今,即便你把课文从头到尾背下来了,未必能上及格线,我们美其名曰“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我们大张旗鼓地说“让小孩去阅读,去写作”,我们“把一个个还不会游泳的小孩推向大海,让他们到大海中学会游泳”。我们的初衷都是好的,我们希望用考试的杠杆来促进教学的变革,迎来教育教学的大刀阔斧的改良。可是,日常教学质量不变,日常怎么教不管,就在期末测试上突转,带来的后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我并未看见小孩因此而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我和正逢五年级的儿子谈话。期末时,他连说的兴趣都没有了。要知道我们父子间每次对话就是“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么?”他在回答时,总会添油加醋地说好多故事。而复习了,我一再追问,他只剩下摇头。我们一起看着他房间里平时拼装的机器人,已经蒙上厚厚的灰尘,我们的心中,也蒙上了悲凉。 期末了,在教室里大炼钢铁! 我不禁想起妈妈告诉我,大炼钢铁的时代是多么的可笑。都不管什么材料,都放进熔炉里烧炼;不讲方法,不顾实际,只追求数量。我也想不通为什么老师会突发奇想用“大炼钢铁”来关联期末?这愚蠢的做法和期末复习原本无法沾边啊,能扯得上关系吗?只是觉得话中无疑有讽刺与自责,老师也是身不由己;有一些期待,钢铁炼成也好;更有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这个幽默,听起来要带着泪水挤出笑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真的不知道。我只听说部编教材总主编温教授说:“不读书,未来连试卷都做不完。”可是教材主编一定无法相信,小孩很爱读书,如今的基础教育阵营中,我们对阅读的重视达到一个高峰期。可无法想象的是——小孩不是不读书,是没时间读书。 我还想告诉温教授,不要担心。即便小孩没时间读书,但他也能考出高分。因为有复习时百倍千倍的淬炼,百炼成钢,他们通过刷题,早就有了应对各种测试题的“功夫”。在此时,此事中,“功夫是练出来的”,得到最可笑的印证。千万不要小看一线自己琢磨出来的应对措施,不要小瞧一线吃苦耐劳的力量。试题发面貌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刷题应对方式也随之变化。只不过,辛苦这一代的小孩,你们处在变化发生的时期,受累了。原先备好这一个学期的内容,就可以充满信心地走进考场;如今要把《课标》推荐的所有古诗都背诵完毕,也许只遇到填写一两句,呵呵,那也是心满意足啊。请只管相信——“明天会更好”。 新学期就要来了。我们不抱怨。写此文,就是互换新的测试变革要带来教学的变革,要带来课堂的改变,要带来日常的转变。日常上课的方式可以改一改,平时上课的内容可以改一改;集中测试的模式可以改一改。测试,可以是日常观测,更应该是学业过程检测。 一张试卷定乾坤。试卷再好,都是“百倍劳累”累积出来的。这样的钢铁炼成了,也是废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