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评《高岛易断》 杨景磐

 願隨身 2018-01-18

略评《高岛易断》
杨景磐/文
 
高岛吞象是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相当于中国清同治七年至中华民国元年)的易学家,其晚年编辑所著,由我国清代浙东学者王治本译为中文,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以汉文出版,书名为《增补高岛易断》。据传该书曾以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流传,顿具影响。1997年2月,今人孙正治对原本《增补高岛易断》作了点校,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重新出版,书名改为《高岛易断——易经活解活断800例》,并增加了《内容提要》、  《出版说明》、《高岛易断占断方法》和点校者孙正治所作《序言》。
孙正治在新版《序言》中说:
此书的点校工作.是依据日本明治三十四年的汉文版本进行的,译者为我国清代浙东学者王治本。原书题为《增补高岛易断》,无副题。尽管原书讹误较多,繁多的引文和通假字也给点校带来了困难,但敢说点校工作是忠于原著,严肃认真的,甚至每一字句,都经过悉心体会,反复考核,未敢稍有疏忽,只在个别不妥之处略有删改。唯一的希望,是为易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部校勘精良的资料,以助光大中华民族的易文化。
由上述这段话可知,点校者对于保持原译本的原貌,为读者“提供一部校勘精良的资料”,还是严肃认真的。这种审慎的态度,是值得赞扬的。近现代以来,许多出版物不忠于原著、原版,把正文中的原注、原评都删掉了,给读者阅读带来不应有的困难,也把一些固有的资料抛弃了,这均属于不正常的现象。新版《高岛易断》,既保留了原译本的资料,又增加了新的《出版说明》等数篇文章,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有帮助的,对于读者了解原作者、原译者和原书出版过程,甚至对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内容,都是很有利的。在同近现代以来出版物任意剪取原书资料的作法,形成鲜明对照,受到读者的赞扬。
《高岛易断》——书的内容,可摘取新版中孙正治《序言》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
《高岛易断——易经活解活断800例》,是日本明治时代易学大师高岛吞象整理一生著述与占断实例而成的一部巨著,百余年来以汉英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影响颇大。据云,书中大到国家军政、国际关系,小到生老病死、酒色财气,占无不验,令人拍案称奇;曾准确地预言了日本政局的动荡,内阁的改组,国会的解散,各党派的兴衰,其中尤多中日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占例,例如不仅准确地预言了中日甲午海战的结果,而且预言了海战中我国定远舰的沉没;其中很多占断曾事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有些还曾上呈日本天皇、内阁总理大臣等。
不言而喻,这是一部以占解《易》的著作,但重要的是,它有别于一般的占筮之书,有着别致的角度和突出的特点,并以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新版《出版说明》中也说:
该书作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易学家,而且是一位朝野瞩目的参政人物,面谒各省大臣、内阁总理乃至日本天皇,这使书中保存的大量关于军政大事、国际关系的占断,对于研究日本明治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特别是中日关系,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高岛易断》一书的出版背景及主要内容,概如上述。
(一)
读完《高岛易断》这本书,首先感到日本明治时期(甚至更早)其朝野对周易预测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日本上层人物,不仅重视周易预测,而且把周易预测当成对重大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换一句来说,就是周易预测已经进入到日本上层的决策领域。从该书作者高岛吞象的叙述语气来看,似乎日本人已把周易及其筮法预测当成了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周易及其筮法预测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也许在很早以前就传入日本(周易及其筮法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笔者未作过考证),但卦画起始于伏羲氏,卦爻辞起始于文王、周公,易传起始于孔子,这些都是肯定的。如果日本人把周易及其筮法当成他们的传统文化,只能由此说明日本人对周易及其筮法的重视和崇拜。
我们从该书中也看到,周易筮法预测对日本上层人物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在日本上层的决策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试看该书中占例:
明治十八年(明治十八年即清光绪十一年,为公元1885年岁次乙酉——杨注)二月二十八日,伊藤伯(伊藤当时为日本首相——杨注)奉命赴清,发横滨港,为昨年朝鲜事件,与清廷议事也。余为问结局如何,筮得乾之大畜,临行欲呈之于伯,因阻道者众,遂不得呈,乃更使人赍之于天津。
爻辞日: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断日:九五之大人,与九二之大人,其位相应。  《易》以阴阳相应为例,二五共属阳爻,以我国之大人,与清国之大人相会论事,其必能深虑远谋,两国平和。且本卦五爻之背,即坤之五爻,其爻辞曰“黄裳,元吉”,是含彼我大人之心忧,关黄色人种之安危,互相扶持,两国大人留心于此,是即两国人民之幸庆也。
乾之《大象》日:“君子以自强不息。”凡筮得此卦者,要知太阳之运行,无须臾之间断,故以进为先,可以制胜也。今我国先派使臣,则先鞭在我,我进而论事,以法乾之健行,故其胜在我,必可得好结果也。
时横滨商人立川矶兵卫,以事赴天津,乃托以此占,就书记官伊东氏,呈之于伊藤伯。时因国议不协,伊藤伯将整装归朝,偶见此占,大有所感,再开和战一决之议,乃得如议,不辱使命而旋。
这次日本中国两国首相谈判历史背景是因上年十月朝鲜发生的“甲申政变”。1884年(甲申年)朝鲜开化党发动了武装政变。该年十月十七日,开化党首领洪英植、金玉均等人,借助日本军队的力量,发动宫廷政变,杀死执政大臣六人。十八日,成立开化党政府。十九日,颁布《新政纲》。清军应被推翻的守旧派的请求,攻入王宫,日军撤离,守旧派重掌政权。当时朝鲜是向清朝廷纳贡的属国,墨此.清政府派提督吴兆有率兵进入朝鲜平叛,在平叛过程中伤及日本士兵。次年正月,就朝鲜问题中日两国在天津进行谈判,日本内阁首相伊藤是日本天皇的全权大臣,大学士李鸿章是清政府的全权大臣。日方就中国军人在朝鲜平叛中误伤日本士兵一事,“要索议统将罪”,即要求将中方的统兵将领带到日本受审,被李鸿章严词拒绝,双方谈判陷入僵局。后来,李鸿章答应将中国平叛军撤离朝鲜,给日方一个台阶。高岛吞象在叙述双方谈判过程中有“时因国议不协,伊藤伯将整装归朝,偶见此占,大有所感,再开和战一决之议,乃得如议,不辱使命而旋”之语。
从上述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时高岛吞象是以易筮进行了参政活动,他之所以能以易筮参政,则源于日本政执人物对易筮的重视和崇信。试想,清朝廷以泱泱之大国,不可能因误伤日本士兵一事.就把统兵将领交到日本去受审的,而日方提出此等要求,显然是一种借口,其真实目的是否迫使中国从朝鲜撤军?本文仅从高岛吞象以易筮参政着眼,对于当时中日双方谈判等政治事件的是非曲直,不加评析。
再看该书另一占例:
明治二十七年(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即公元1894年——杨注)五月,朝鲜东学党乱起。我国与清国有《天津条约》,六月六日,我国派军前往,至二十三日,朝鲜兵与我兵争斗。其事专依清国政府之命,于是有与清国开战之兆。筮得需之节。
《彖辞》曰:“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传》曰:  “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爻辞曰:“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传》日:“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断曰:此卦有水在天上之象,黑云在天,势将降雨,待时而举,必能奏功也。以内卦为我,乘阳健而将进,外卦为清国,设坎险而陷我,惟我刚健不陷,故不致穷困,待五爻之时,可以进师,谓之“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天位”指九五之时;“利涉大川”者,谓海军必能获利;“往有功也”者,谓陆军必得成功。盖此卦五爻六爻阴阳各得其位,谓得天时之象;三爻以阳就阴,四爻以阴后阳,谓得人和之象;唯二爻阳在阴位,于地利大有所缺。今占得三爻,是本年六月,已将向危险之地,谓之“需于泥”,《传》曰:“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需于泥”者,谓进退不得如意;“自我致寇”者,谓自我进入也。四爻当七月,辞曰“需于血,出自穴”,此爻居三与五之间,有火,谓穴出火而见血,当预防地雷。按凡四十日间,须择屯营要地,使敌不能袭我,八月上旬,待五爻之气运,一举可以奏大功也。
反是而观,此观于清国气运,将转入需之下卦为讼。如左:
《彖辞》日:“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传》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此卦上卦天为日本,下卦水为清国,天气上腾,水流陷下,以卦象见之。天者刚健而威,水者陷下而危险困难。然困而思奋,欲藉公言而争是,是以得占讼卦也。清国遭此逆运,计谋筹策悉不达,谓之“讼,有孚窒”。  天运如此,故曰“惕中吉,终凶”。且讼之时,非成事之时,故曰“讼不可成也”;但至五爻之时,从大人之意而处事则可,故日“利见大人”。又于此 卦用海军则大败,有军舰覆没之患,故曰“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呈此占于大本营某贵显,是月二十八日,《国民新闻》及《报知新闻》皆揭载之。我国得需之盛运,凡四十日后,陆军胜牙山及成欢之役,海军于丰岛及黄海得大捷。清国遭讼之逆运,陆军大败牙山及平壤,军舰至沉没.“入渊”之辞,为不虚也。就占后四十日计之,恰于三十九日得大胜也。又此战终局,需之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吉”,后果俄、英、美三国公使来议和,敬而容纳,则终吉也。
这则事件则是起始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日本趁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之机,出兵侵占朝鲜,并于7月下旬突然袭击中国海陆军。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日军经平壤战役控制了朝鲜全境,又经黄海战役掌握了制海权。10月,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占九连城、安东(今丹东),11月又陷大连、旅顺等地。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军港。中国北洋舰队覆没。3月,日军侵占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控制了辽东半岛。中国彻底战败。于次年4月由李鸿章父子赴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已成为历史。在战争爆发之前,日方是作了精心准备的。高岛吞象也是在开战之前39天,抓住了“有与清国开战之兆”用周易筮法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呈于大本营某贵显,是月28日,《国民新闻》及《报知新闻》皆揭载之”。这对于高岛吞象来说,确实做到了以易筮参政之能事,对于日本执政贵显和日本媒体来说,极尽以易筮煽动朝野战争情绪之能事。我们看到,源于中国的易筮,被日本人充分利用了,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不得不令中国的学者们扼腕叹息。
虽然,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战事加以回顾和审视。当时日本侵占朝鲜、侵犯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而腐败的满清政府对此却熟视无睹。从高岛吞象的筮案中完全可以看出,在甲午之战爆发之前。对日本来说,武力攻击中国军队已不是军事机密,而是在朝野已炒作得沸沸扬扬,由高岛吞象的这则筮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就可见一斑。而当时的中国清朝廷对此就一无所知?查《清史稿》当时清廷的内阁大学士就有李鸿章、额勒和布、张之万、福锟数人。也可能此时军机处把握着实际权柄,此时的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享》)。此时的军机大臣有:礼亲王世铎、额勒和布、张之万、孙毓汶、徐用仪。额勒和布、张之万二人兼具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双重身份。而这些满腹经纶的文武钧轴们,既无御敌良策,何不仿效日人高岛吞象,用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大衍筮法进行一决呢?纵然战败,也应败个明白。
易筮占问是用来避凶趋吉的。对于清廷来说,如何避开野心勃勃而又杀气腾腾的日军,至关重要。在此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上,易筮能起到关键作用。遗憾的是,清廷的腐败,不仅国力、军力不支,甚至连自己老祖宗遗传下来的大衍筮法也统统丢弃了。《尚书·洪范》有明训: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也有明示:“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不然,邓世昌率领的致远舰及其官兵二百余人就可幸免于难。

《左传·昭公十二年》:“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宋人张载在《横渠易说》中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喻于君子之义。”笔者在点评《高岛易断》这本书时,不得不指出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在高岛吞象的笔下,传统的易学伦理都黯然失色。
由日方主动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方由来已久的图谋。对这次战争的性质,高岛吞象是十分清楚的。他在叙述这次战争的经过时说,明治二十七年五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六月六日,“我国(此指日本国——杨注)派军前往,至二十三日,朝鲜兵与我兵争斗。其事专依清国政府之命,于是有与清国开战之兆。筮得需之节。”高岛吞象非常含糊地指出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因为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有分歧,日本“于是有与清国开战之兆”。实际上中日甲午战争仅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第一步,朝鲜问题仅是导火索,或者说日本仅是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而已。高岛吞象以右卫门(此据《高岛易断》卷首《作者·小传》)的身份奔走于日本上层内阁成员和军界要人之间,他对日本的图谋了如指掌。铁的历史事实完全证明,中日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单方面挑起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的第一步。可以这样说:高岛吞象以易占对于日本的侵华图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导和煽动作用,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传在日本明治时期,高岛吞象是唯——位以易占参政的人(高岛吞象是不是内阁成员,还有待考证)。也正是因为易占的魅力,才使高岛吞象成为“一位朝野瞩目的参政人物,面谒各省大臣、内阁总理乃至日本天皇”  (新版《高岛易断·出版说明》)。在明治当时.高岛吞象的神通确实了得!
请再看该书中的占例:
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我海陆军在清国山东省威海卫,清国军舰据要地防御,我军舰在港外,炮击不得其宜。是月二十日,余偶会土方宫内大臣于汽车中,大臣问余以威海卫战况,余筮得噬嗑之无妄。爻辞日:“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断曰:此卦为“颐中有物”之象,今清兵因过日之败,退守僻地,我海陆兵包围清国海军,犹颐中有物也。今占得五爻,战机正熟,击敌之坚,可有意外之获也,谓之“噬干肉,得黄金”。虽所行危险,可保无害,谓之“厉,无咎”也。后果伊东海军中将,以水雷艇击破铁索,侵入港内,击沉定远等数军舰,敌将丁汝昌以下自杀,镇远等军舰,悉归我有。明治二十八年四月,我国与清国讲和约成,将遣大使于清国芝罘(即今山东烟台——杨注),交换条约。时法、德、俄三国,联合告我以不可久占辽东,且聚战舰于芝罘,有动辄起事之势,上下心颇不安。各大臣及机密顾问官等,皆赶西京,余亦闻之至西京,会土方宫内大臣、杜边大藏大臣于木屋町柏亭。两大臣谓曰:今日之势,三国联合迫我,其意有不可测者。我军舰劳数月之海战,且有许多损伤,不复适战斗之用,实危急存亡之秋也。占筮决疑,其在此时乎?余曰:曾已占之,筮得同人之离,请陈其义。……
土方宫内和杜边大藏是日本内阁中元老人物,是主要决策者。高岛吞象以易占成为日本高层决策者的机密顾问官。由此可见高岛吞象及其运用的易占,在日本高层决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笔者不得不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岛吞象的作法,是与传统的易学伦理背道而驰的,他的易德准则已经降到零点。这是因为,作为日本内阁的高级机密顾问,他对日本出兵别国、侵占别国的领地是一种什么行为,是十分清楚的,日本因朝鲜问题而欲与清廷开战,是日本既定的图谋,随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军国主义思想也一步步膨胀起来,高岛吞象对这些问题都是了如指掌的。铁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日本从明治时期侵略朝鲜、中国开始,逐步演变成一个强大的军国主义国家,终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高岛吞象抓住了日本上层决策者们相信易筮的特点,极力煽动对外的侵略战争,甚至把易卦中显示出的不利因素,也统统隐瞒掉了。如明治二十七年六月所占将与清廷开战,得需之节卦,需卦九三为动爻,九三过刚不中;同年十月占威海卫战况,得噬磕之无妄卦。噬嗑卦六五为动爻,六五阴爻阳位,居位不正。这里的不中不正,就提示出战争性质的不中不正。同时,需卦表示是一个漫长的需待过程。九三为动爻,说明日本以阳刚过中之体一意孤行,则进入上卦坎体,上坎六四为阴爻.九三阳爻前进遇阴爻,畅行无阻之象,九三又与上六相应,表明此战(甲午战争)必胜。而需卦之中内互兑外互离,兑为毁折,离为刀兵,离和兑又组成睽卦,乖背睽违之义甚明,而内互兑与下卦乾又组成夬卦,五阳决去一阴之象。此又表明日本如不及时收敛,一意孤行,最终会被五阳夬去,彻底失败。
高岛吞象将需卦九三爻辞“自我致寇”解为“自我进入”,将需卦九三、六四两爻解为“得人和之象”,将九五、上六解为‘‘得天时之象”,皆为牵强附会之解。
虽然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是胜利者,中国是失败者,高岛吞象的易占预测似乎也很精确,但是,易占卦象中其他内涵之义也不容忽视。如果当时高岛吞象从另一个角度解占,能够阻止中日甲午之战的爆发吗?当然不能。任何战争狂人都不可能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放弃战争,而对于高岛吞象来说,其解占之辞应当是审慎的。

《高岛易断》中所运用的是周易大衍筮法。清人王治本在译文序中叙述了高岛学筮的经过:
卷首自叙揲蓍之法,并追述生平因事系囚,于犴狱中得残《易》半本,朝夕参玩,独得神解,遂即自筮休咎。爻象所示,一时莫得其解,既而脱罪,其应如响。
其学筮源于“残《易》半部”,开始自筮休咎,“一时莫得其解”,并不能准确应验,后来运用熟了,“其应如响”,才能比较准确地进行预测。可见高岛对周易筮法,是经过一个学习和运用的过程的。这是合乎规律的。王治本在译文序中评介周易筮法说:
《周易》筮法,肇始于《洪范》,散见于《春秋》内处传,宿官世业,掌在筮人。由来久矣,迄今几失其传。
王治本所说周易筮法“迄今几失其传”,是说由于国家早就取消了专门的筮官(筮人),使周易筮法几乎失传,而实未失其传,不然,高岛就不会从半部残《易》中,通过朝夕参玩,独得神解了。我们读王治本的译文序,明显觉察到其对周易筮法和对高岛的介绍是恰如其分的,高岛也是先通过“残《易》半部”学到了周易筮法,又经过实践运用,才较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方法。
新版《高岛易断》中今人对周易筮法和对高岛的介绍,有些就离谱了:
该书义理与象数并重,在阐发《周易》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的同时,通过对卦爻辞的活解和对各类占题的活断,真切地再现了我国东汉即已失传的古占法,与后世脱离经文另搞一套的占法大异其趣,堪称《周易》占筮学的正脉,足以弥补我国《周易》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新版《高岛易断·出版说明》)
高岛氏的占断方法,遥接我国东汉即已失传的古占法,独得奥旨,简便易行,一学就会,人人可用。(新版《高岛易断·占断方法》)
更为可贵的是,这部书虽讲占筮,却不是撇开经文,另搞一套,而是咬定卦辞爻辞,一字不离,活解活断。这在易学史上,至今还不曾有过,正是这一点,构成我们推荐此书的主要原因。(新版《高岛易断》序)
不难看出,新版《高岛易断》中今人加进去的介绍文字,则以为我国古代周易筮法,在东汉时就已经失传了。近二千年之后的日本人高岛氏的占法,居然遥接或真切地将周易古筮法再现,而且高岛氏的活解活断,是易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高峰。此等不顾事实真象的吹捧,已经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不论这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或者是别的什么目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试问,如果周易筮法在东汉即已失传,那么近二千年之后的日人高岛又是怎样获取了这种方法?难道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失传,而在日本历史上却得以流传吗?而事实的真象是,《周易·系辞上传》中“大衍之数五十”一章,是专章介绍大衍筮法的,汉人以及唐人和宋人,对这段文字皆有详细诠释,大衍筮法也一直在流传着,未曾间断过。从春秋时代的《左·国》等史料,一直到近现代的正史和学术著作中,记述的太衍易案比比皆是。笔者在《中国历代易案考》中,选自先秦直至末代皇帝溥仪的大衍筮案139例进行论述,读者可作参考。这就是说,怎么可以说周易筮占自东汉就已失传,只有日本有传承呢?或者说只有日本人高岛吞象的筮占才是正脉呢?我们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对于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也应如此。
至于说高岛解占“不是撇开经文,另搞一套,而是咬定卦辞爻辞,一字不离,活解活断,这在易学史上,至今还不曾有过”的高峰,更是无端吹捧之词。
我们不可否认,日人高岛吞象对中国的周易有一定的研究,解占也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若说他把“义理与象数并重,吉凶趋避与身心修养、经世致用并重,使《周易》的理、数、象、占四者融会贯通起来”  (《高岛易断》新版序),统为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
我们从《高岛易断》中看到,500则占例(新版副题为《易经活解活断800例》,实际只有500例)绝大部分为一爻变的卦例(这可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缘故),很少以卦爻之象解占,故吹捧者称为“咬定卦辞爻辞,一字不离”,这正是其解占单调之处,是高岛氏不熟悉卦爻之象的反映,因此.其赞之为“理、数、象、占四者融会贯通”属于无稽之谈。正因为高岛氏解占缺乏将理、数、象、占融会贯通的功底,其某些占例之解才显得非常牵强。若与我国历史上载人典籍的占例相较,其差距就太大了。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记载周史筮陈国公子敬仲,得观之否卦,断定敬仲的后代子孙,将来在陈国衰败之后,必能专齐国之政,并能取代齐国。事隔193年,敬仲的后代田成子取得齐国政权,改姜氏齐国为田氏齐国。故司马迁称“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左传.闵公元年》(前661年)记载毕万筮仕于晋,得到屯之比卦,辛廖解此为公侯之卦,断定毕万的子孙将来必成为“合而能固、安而能杀”的公侯。258年之后,毕万的后代魏文侯时,周王朝正式承认魏为诸侯国。《关氏易传》载,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无304年)同州刺史王彦请关朗测朝廷百年大运,得到夬之革卦,关朗对于此后百年之间的帝王交接,朝代更替等重大事件,皆能作出判断,历史已经验证其判断是正确的。中国历史上上述类似筮案,比比皆是,而高岛氏对于日本国运和对外战争、对外关系等重大事件进行数次占筮,皆占此不及彼,占近不及远,未有一例能经得后世历史检验的验案。如仍以高岛氏于明治二十七年六月所占将对清廷作战的需之节卦为例,这本是一则占此及彼、占近及远的卦象,高岛氏却把它简单化了。试简论之。
需之节,需卦九三为动变之爻。先从爻辞入于: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需有等待之义,可引伸为停滞。爻辞是说,停滞在泥滩之中,招致敌寇的到来。
象传进一步阐发爻辞之义:停滞在泥滩之中(还未陷入深水),此时灾祸尚在身外;自我招致敌寇,只有敬谨审慎才可以避免危败。这里的“敬慎不败”是告诫之辞。
再看节卦六三爻辞: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不能节制约束自己(造成了不良后果),于是嗟叹伤悔(改变或停止过去的行动),可以避免咎害(反之,不知悔过,就不可避免咎害)。节卦六三爻辞和象传全为告诫之辞。
高岛吞象全然不顾需之节卦变爻之辞中的告诫之义,作了不符合经文原意的歪曲之解。
需卦九三过刚不中,前进则为坎体六四,阳遇阴则通之象。坎为险。虽险可通,以此正对应目前甲午之战可以取胜。而需卦下乾上坎,乾伏坤,坤为国土,坎伏离,离为战争。离和坤又组成晋卦。晋者,进也。甲午之战必开对华战争的先河,从而必屡屡发动对华战争,通过战争,占领对方国土,“需于泥”而不能自拔。
需卦之中又隐含既济卦、睽卦和夬卦,需卦倒象为讼卦。
历史已经证明,日本从发动的对华甲午之战为起点,一步步走向了对外侵略的战争险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这与睽卦乖背睽违之义是相应的。其对外侵略可取得一时胜利和一时得逞,水火相济(既济卦)为一时“成功之象”,但夬卦为五阳决去一阴之象,其最终必然失败。需卦最终转为讼卦,讼卦则对应了1945年10月开始的国际法庭的东京大审判,“载鬼一车”  (睽卦上九爻辞),东条英机等七名甲级战犯终被判处绞刑。
我们审视甲午之战后半个世纪的历史事实,需卦九三爻辞“需于泥”“自我致寇”皆有着落。虽然《易》无达诂,解占可以见仁见智,而高岛吞象当时只依据日本内阁的指导思想对卦爻辞作了曲解,是政客行为,起到了吹鼓手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高岛吞象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占例,所作的解释也有不少平实之处,在这个方面还是应当加以肯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