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评《高岛易断》(三)

 风舞猿 2018-04-01

略评《高岛易断》(三)

杨景磐/文

《高岛易断》中所运用的是周易大衍筮法。清人王治本在译文序中叙述了高岛学筮的经过:

卷首自叙揲蓍之法,并追述生平因事系囚,于犴狱中得残《易》半本,朝夕参玩,独得神解,遂即自筮休咎。爻象所示,一时莫得其解,既而脱罪其应如响。

其学筮源于“残《易》半部”,开始自筮休咎,“一时莫得其解”,并不能准确应验,后来运用熟了,“其应如响”,才能比较准确地进行预测。可见高岛对周易筮法,是经过一个学习和运用的过程的。这是合乎规律的。王治本在译文序中评介周易筮法说:

《周易》筮法,肇始于《洪范》,散见于《春秋》内处传,宿官世业,掌在筮人。由来久矣,迄今几失其传。

王治本所说周易筮法“迄今几失其传”,是说由于国家早就取消了专门的筮官(筮人),使周易筮法几乎失传,而实未失其传,不然,高岛就不会从半部残《易》中,通过朝夕参玩,独得神解了。我们读王治本的译文序,明显觉察到其对周易筮法和对高岛的介绍是恰如其分的,高岛也是先通过“残《易》半部”学到了周易筮法,又经过实践运用,才较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方法。

新版《高岛易断》中今人对周易筮法和对高岛的介绍,有些就离谱了:

该书义理与象数并重,在阐发《周易》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的同时,通过对卦爻辞的活解和对各类占题的活断,真切地再现了我国东汉即已失传的古占法,与后世脱离经文另搞一套的占法大异其趣,堪称《周易》占筮学的正脉,足以弥补我国《周易》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新版《高岛易断·出版说明》)

高岛氏的占断方法,遥接我国东汉即已失传的古占法,独得奥旨,简便易行,一学就会,人人可用。(新版《高岛易断·占断方法》)

更为可贵的是,这部书虽讲占筮,却不是撇开经文,另搞一套,而是咬定卦辞爻辞,一字不离,活解活断。这在易学史上,至今还不曾有过,正是这一点,构成我们推荐此书的主要原因。(新版《高岛易断》序)

不难看出,新版《高岛易断》中今人加进去的介绍文字,则以为我国古代周易筮法,在东汉时就已经失传了。近二千年之后的日本人高岛氏的占法,居然遥接或真切地将周易古筮法再现,而且高岛氏的活解活断,是易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高峰。此等不顾事实真象的吹捧,已经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不论这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或者是别的什么目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试问,如果周易筮法在东汉即已失传,那么近二千年之后的日人高岛又是怎样获取了这种方法?难道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失传,而在日本历史上却得以流传吗?而事实的真象是,《周易·系辞上传》中“大衍之数五十”一章,是专章介绍大衍筮法的,汉人以及唐人和宋人,对这段文字皆有详细诠释,大衍筮法也一直在流传着,未曾间断过。从春秋时代的《左·国》等史料,一直到近现代的正史和学术著作中,记述的太衍易案比比皆是。笔者在《中国历代易案考》中,选自先秦直至末代皇帝溥仪的大衍筮案139例进行论述,读者可作参考。这就是说,怎么可以说周易筮占自东汉就已失传,只有日本有传承呢?或者说只有日本人高岛吞象的筮占才是正脉呢?我们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对于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也应如此。

至于说高岛解占“不是撇开经文,另搞一套,而是咬定卦辞爻辞,一字不离,活解活断,这在易学史上,至今还不曾有过”的高峰,更是无端吹捧之词。

我们不可否认,日人高岛吞象对中国的周易有一定的研究,解占也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若说他把“义理与象数并重,吉凶趋避与身心修养、经世致用并重,使《周易》的理、数、象、占四者融会贯通起来”  (《高岛易断》新版序),统为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

我们从《高岛易断》中看到,500则占例(新版副题为《易经活解活断800例》,实际只有500例)绝大部分为一爻变的卦例(这可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缘故),很少以卦爻之象解占,故吹捧者称为“咬定卦辞爻辞,一字不离”,这正是其解占单调之处,是高岛氏不熟悉卦爻之象的反映,因此.其赞之为“理、数、象、占四者融会贯通”属于无稽之谈。正因为高岛氏解占缺乏将理、数、象、占融会贯通的功底,其某些占例之解才显得非常牵强。若与我国历史上载人典籍的占例相较,其差距就太大了。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记载周史筮陈国公子敬仲,得观之否卦,断定敬仲的后代子孙,将来在陈国衰败之后,必能专齐国之政,并能取代齐国。事隔193年,敬仲的后代田成子取得齐国政权,改姜氏齐国为田氏齐国。故司马迁称“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左传.闵公元年》(前661年)记载毕万筮仕于晋,得到屯之比卦,辛廖解此为公侯之卦,断定毕万的子孙将来必成为“合而能固、安而能杀”的公侯。258年之后,毕万的后代魏文侯时,周王朝正式承认魏为诸侯国。《关氏易传》载,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无304年)同州刺史王彦请关朗测朝廷百年大运,得到夬之革卦,关朗对于此后百年之间的帝王交接,朝代更替等重大事件,皆能作出判断,历史已经验证其判断是正确的。中国历史上上述类似筮案,比比皆是,而高岛氏对于日本国运和对外战争、对外关系等重大事件进行数次占筮,皆占此不及彼,占近不及远,未有一例能经得后世历史检验的验案。如仍以高岛氏于明治二十七年六月所占将对清廷作战的需之节卦为例,这本是一则占此及彼、占近及远的卦象,高岛氏却把它简单化了。试简论之。

需之节,需卦九三为动变之爻。先从爻辞入于: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需有等待之义,可引伸为停滞。爻辞是说,停滞在泥滩之中,招致敌寇的到来。

象传进一步阐发爻辞之义:停滞在泥滩之中(还未陷入深水),此时灾祸尚在身外;自我招致敌寇,只有敬谨审慎才可以避免危败。这里的“敬慎不败”是告诫之辞。

再看节卦六三爻辞: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不能节制约束自己(造成了不良后果),于是嗟叹伤悔(改变或停止过去的行动),可以避免咎害(反之,不知悔过,就不可避免咎害)。节卦六三爻辞和象传全为告诫之辞。

高岛吞象全然不顾需之节卦变爻之辞中的告诫之义,作了不符合经文原意的歪曲之解。

需卦九三过刚不中,前进则为坎体六四,阳遇阴则通之象。坎为险。虽险可通,以此正对应目前甲午之战可以取胜。而需卦下乾上坎,乾伏坤,坤为国土,坎伏离,离为战争。离和坤又组成晋卦。晋者,进也。甲午之战必开对华战争的先河,从而必屡屡发动对华战争,通过战争,占领对方国土,“需于泥”而不能自拔。

需卦之中又隐含既济卦、睽卦和夬卦,需卦倒象为讼卦。

历史已经证明,日本从发动的对华甲午之战为起点,一步步走向了对外侵略的战争险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这与睽卦乖背睽违之义是相应的。其对外侵略可取得一时胜利和一时得逞,水火相济(既济卦)为一时“成功之象”,但夬卦为五阳决去一阴之象,其最终必然失败。需卦最终转为讼卦,讼卦则对应了1945年10月开始的国际法庭的东京大审判,“载鬼一车”  (睽卦上九爻辞),东条英机等七名甲级战犯终被判处绞刑。

我们审视甲午之战后半个世纪的历史事实,需卦九三爻辞“需于泥”“自我致寇”皆有着落。虽然《易》无达诂,解占可以见仁见智,而高岛吞象当时只依据日本内阁的指导思想对卦爻辞作了曲解,是政客行为,起到了吹鼓手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高岛吞象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占例,所作的解释也有不少平实之处,在这个方面还是应当加以肯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