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九渊的心学是什么样的?

 朴面素心 2018-01-18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继承了孟子的“尽心”说,建立了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

在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根源,他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而充塞于万物的“理”,就在心中。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从这里,陆九渊就引出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命题,在他看来,“理”并非是从“心”中产生出来,而是心和理是同一的,因为前者会让二者处于对立的地位上,而后者则避免了这种问题。

而在物与心的关系上,陆九渊认为“物”浮现于心中,好似“如镜观花”,万物就像幻象一样呈现在自己的心中。也正是由此,陆九渊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他“心学”的修养方法。

陆九渊的修养方法很是简便,只需反躬内省即可,因为万物皆是虚幻的呈于心中,所以自身的内省,对这些虚幻来说,就具有了完全的主宰性质,因而修养无需外求,内省即可。

简单说来,他的功夫可做在这三个方面:

1、存养、发现本心,他说“圣人教人只是就日用处开端”,所以他提倡把功夫做在日常简易处,而非繁琐的刻意去格物。

2、解除“心蔽”。心蔽主要是指“物欲”和“意见”,而要真正的发现本心,就必须不断的解“心蔽”,使本心露出来,陆九渊称之为“剥落”。

3、“优游读书”。陆九渊并没有把读书看作是扩充知识的途径,而是看做一种陶冶情操的手段,是一种帮助存养发现本心的辅助手段,所以要“优游”的读书。

而经过修养的最终目的,是明理、立心、做人。明理就是了解世界万物源头之“理”。立心就是认识到万事皆心所生,不要执着于一事一物,不为外物所累,这也是“心即理”原则下,立心的必然方向。

在心即理的原则下,作为主体的“我”的地位地位很高,所以在“做人”一项,陆九渊有两个倾向:第一是伦理道德上的完人,做到在道德上的自立,不求他人。第二个是做一个独立的神人。对于这个神人,陆九渊这样描述:

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

这样的人,似乎已经有些接近基督教中的上帝了。

很多人说陆九渊的心学和禅学很像,确实,陆九渊在立论和论述上,和禅学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世界的终极看法。禅学从“性本如空”出发,最后得出“万相皆空”的结论。而陆九渊正好相反,认为世界不是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心”,这个心带着道德伦理内容,最终发展成为仁义礼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