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文惜字”的泉州人 建惜字塔焚烧带字的纸

 是心念佛心作佛 2018-01-18



为什么会有这种建筑的存在?过去,长辈们常会对孩子说,纸别乱扔,尤其是写过字的纸,都要捡起来收放好,实在不需要,或可集中烧了。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尊重圣贤,敬惜字纸。也因此,敬字亭这类建筑的存在,是敬重文化的一种象征,见证着泉州文脉。


如今,仍然可以在泉州市区、惠安目睹“敬字亭”等的存在,只是颇感数量特别稀少,已成罕见景观。



 启蒙孩童爱惜字纸





出于对文字的敬畏,古人提倡“尊重圣贤、敬惜字纸”,一纸一字均须好好珍惜不可浪费,即便是废纸若写有字也不能随意丢弃,须收集起来到特定的地方焚烧成灰。惜字塔就是专门用来烧字纸的,又被称为“敬字亭”、“焚字炉”、“惜字亭”、“敬文亭”、“惜字塔”等。


依史料记载,敬文亭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遍。



市区花巷附近残留一处敬字亭




现在在花巷附近仍然可以看到如今已罕见的敬字亭。但见它被一堵墙包容进去,依稀可见旧日模样,下沿还有麒麟石雕。


据分析,这一敬字亭建造已有百年左右,可能是除清源山的一处较完整清代敬文亭外,老城区仅存的惟一一处原样保存的敬字亭古迹了。


据介绍,敬惜字纸者,把路上乱扔的字纸放在附近的敬字亭里焚烧,以示对文字的尊重。


在泉州,敬字亭的样子,有点类似寺庙的“金炉”,一层、二层、三层皆有。泉州城内曾经有多处著名的敬文亭,如玉犀巷文昌宫、涂门街关岳庙、胜得铺崎头庙、盛贤铺北山宫,另外还有如著名的白耇庙,都建有精致的敬文亭。上世纪90年代,白耇庙按原貌重修庙宇,还重建了焚字炉,还原习俗景观。



泉港涂岭抢救保护敬字亭




现在在涂岭芦朴村,可以看到敬字亭立于村头田间,被保护了起来,还立了一块碑记。


亭四周石刻上有许多碑文,密密麻麻,上层为人物雕刻,中间有焚烧炉口,炉口有副对联。左刻“文辉甲观射牛墟”,右刻“脩富酉山餘鸟篆”。


据说,当时凡办有私塾的乡村,一般都建有“敬字亭”。


《泉港文史资料》第九辑,《涂岭芦朴村敬字亭》(作者吴玉杯)一文记载,这座亭子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有重修。后被拆毁,石构件散失,有的用于生产队砌仓库,有的用于砌水井的井壁井围。2003年在芦朴村有识之士的倡议和捐资下,敬字亭于原地重建,大部分主要石构件在流失几十年后又重归故地。“敬字亭”三字为后来补上。




敬惜字纸习俗传遍南洋




传说,泉州流传现时“子在陈”的民间故事。说的是晋江东石古檗山庄主人黄秀烺的经历。


黄秀烺小时家境不好,常到书塾窗下听人读书。后来到了菲律宾,在一林家米店当伙计,老板说,地上有纸要捡起来看看有没用,没用也不能乱扔,一定要放进字纸笼内,不能和其它垃圾混在一起。


路边,还有人修善行,设字纸笼挂在半墙或路中央呢,上面写“心敬”等字样。


当时菲岛米价为一陈姓“米王”所控制。


一天,黄秀烺受林老板差遣,前往陈老板处探听近日米价行情,偶尔地上捡到一张写有“子在陈”三个字的纸条,遂返回店中,建议林老板停止出售大米,并赶快四处购米,以便待价而沽。


他向老板解释“子在陈”的意思,这句出自《论语》中“(孔子)在陈绝粮……”之句,因为是传递商业讯息的暗语,“绝粮”两字被隐去,可见不久米价必定会暴涨。


林老板采纳他的意见后,果然发了一笔大财。于是,他赠给黄秀烺一笔款项,让他自谋发展。


这则故事也说明尊重文化、敬惜字纸的习俗,随着泉州华侨的足迹传遍到了南洋等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