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振濂院长谈三晋古玺中“公书”玺的启示

 青木森森 2018-01-18


 戎壹轩藏三晋古玺专题展


主办单位

西泠印社

中国印学博物馆

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筹)



展览时间

2017年12月6日(周三)-2018年1月16日(周二)


展览地点

中国印学博物馆


看到一方非常罕见的古玺。


第一是形制罕见,完全不是一般战国古玺中的“宽边细字”外形方正的常见样式。没有边——别说宽边没有,细边也没有,而是无边:祼文字。


第二是文字线条迥然不同于匀称的头尾粗细一般的古玺风格,而是如书法中的悬针笔画,头重脚尖,顿挫起笔而露锋尖锋收笔。它让我们想起了“点漆而书”。这样的笔画,在战国古玺讲究匀均整饬的审美趣味中,显得十分另类。


第三,所有的古玺,正方为主,当然也间有圆形或角形盾形。但古玺用于简牍封泥所钤,自然以方形为最通用。而这方古玺呈椭圆形圆角长方式,在战国古玺中未见有相同者。

“公书”玺


“公书”玺的美学价值与文史价值

有此三奇,“公书”古玺的存在,成为非常稀罕的存在。成为我们难得的一个研究范例。本来,作为审美对象的“公书”古玺,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抖擞飞扬、果断肯定、义无反顾的彻底的美;与其他古玺崇尚稳重规范收敛内蓄相比,它好像是书法中的“草书”,激情四射、毫无顾忌、肆无忌惮,举手投足而眉眼之间皆有顾盼回护之风神。在没有见到这方晋玺之前,我对战国古玺的美学类型和风格有一个固定的认识。看得多了,“审美疲劳”,已经不太有激情了。但看到“公书”玺,眼睛一亮,认为是足以让我热血沸腾赞不绝口、是千古未遇之极品。


“公书”古玺的美学价值既如上,文史价值又是如何?


古玺汉印的世界里,官印和私印并存于天下,但这方“公书”玺,既不是官职爵号之印,又不是私人姓名之印,在简牍世界里,它在封泥中取信标示以立契约的封护之功并不突出。那么,不用于征信,又是用于什么途径呢?








“公书”玺的特殊功用







陈振濂院长简介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院长、《西泠印社》社刊主编。




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