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特根斯坦与古典怀疑论

 人生无人 2018-01-19

怀疑论不是不可反驳的(irrefutabld),而是因为它试图在不能提出问题的地方产生怀疑,所以显然是无意义的(nonsensical)。(TLP6. 51)

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贡献之一,是在反驳怀疑论上有ri®要表述。以上文段引自《逻辑哲学论》,即维特根斯坦最早的哲学奸作。但我相信,该书抓住了一条通往怀疑论的进路,而且此进路贯邛维特根斯坦漫长、复杂且多变的哲学生涯。简而言之,维特根斯坦的中心思想是,由于怀疑论者的问题缺乏涵义,®因而不须理会。维W根斯坦的立场,前后经历了根本性转变,从而其批评的确切形式,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至少在批评怀疑论领域内,维特根斯坦的立崎在其各个发展阶段,均表现出一种显著的连续性。在文章中,我将奶中探讨下列问题,即维特根斯坦如何对待怀疑论。维特根斯坦的相 (论述,首先在《逻辑哲学论》中出现,而后在笔记文集.中再次出现。t集中的笔记写于维特根斯坦生命弥留之际,后由遗嘱执行人冠以《论确实性》出版。

I.   《逻辑哲学论》

回到本文开头引用的文段上,首先我们注意到,其间笼罩着实证论者的光环。这也许暗示着,维特根斯坦信奉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itivism)。但时至今日我仍认为,几乎不该对《逻辑哲学论》作实证论的读解。由于维特根斯坦并非一位实证主义者,从而他也不是逻辑实证主义者。他的立场完全摆脱了英国狭隘经验论或马赫主义的色彩。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维特根斯坦遵循由弗雷格设计,且髙度先验(highafriorO的路线,将所有认识论问题①视作经验心理学事项(matters);同样地,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探讨中出现认识论问题 (是不合适的(TLP. 4.1121)。《逻辑哲学论》包含证实论学说,但该学说是纯粹的,即一门关于涵义的理论;不过这理论独立于各种特定方法,凭借这些方法,人们可着手确定给出命题的真假。一般说来,上述观点在陈述如何有涵义的问题(以上为P163®);或更确切地说,句子要表达陈述,准是有某种明确方法,用以确定表达的成真条件。

问题的涵义源于相对一方的陈述。这出自维特根斯坦下列解释,即为何称怀疑论者的问题无涵义:

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怀疑,有解答才会有问题,而有某种可言说的东西才会有解答。(TLP6. 51)

这段话包含三项重要主张:(1)疑问不仅仅是与感觉同等的心理状态,而是命题态度(prepositionalattitude)的表达。标准的表达式如下:A怀疑……”,“A怀疑,是否(whether)……”,或有些奇怪的“A 怀疑,倘若(if)……”。无法理解命题的人便无法怀疑。

 

(2)这段话进一步指出,问题与答案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有解yn·会有问题。”当然,维特根斯坦并不是说,为了让问题存在,至少得fi人知道问题的答案。为了将上述条目①说得更仔细,维特根斯坦作丨1丨下推进:“(TLP6. 5)当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它也就可能得到解作。”为阐明这一点,此刻或许没有人能回答:“福德汉姆大学(Kordham University)登记在册的学生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生各占多少?”如果上述(句子中)概念经明确定义,无论知道答案与否,准久有某个确定的回答。针对这一点,如果问题没有确定的回答,那么W子中概念便没有确定的意义。在《逻辑哲学论》时期,维特根斯坦认A,意义的不确定性自身,就为叙述“一项表达缺乏涵义”设定了充足的理由。在弗雷格的影响下,维特根斯坦于是设想,意义若要成立,准得整个确定下来不可。当然,维特根斯坦改变了弗雷格的想法,这只是其中一个基础性领域。假设没有确定的意义附属于短语“福德汉姆 (大学)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生”,或许由于大学之间的不同实践,无法将具体数字指派给未能按照概念表达的实体(即“学生”)。但即便L述短语的涵义,在前述条件下不具有确定性,短语表达的概念仍将约束条件加于可能回答上。举例说来,回答1000比回答3. 610/ 18要好。即便没有更接近的确切答案,前者也是较好的回答(接近真劣)。通过思考客观存在的模糊性,而得出影响深远的结论,这正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重要特点之一。说到这儿,我跑题了。

(3)最后,这段话围绕怀疑论者的问题,把能算作回答的东西,与可言说的东西联系起来。为了在许多技术材料中找到捷径,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唯一可言说的是某些世上流行的偶然事件。这是唯一能用L/H司表达的东西。而此主张背后隐含着原初洞见,是即形成命题时,我们将记号以一种而非另外一种方式放在一起(以上为P164)(“布鲁特斯〔Brutus〕刺伤了恺撒〔Caesar〕”,和“恺撒刺伤了布鲁特斯”)。那么,每一有意义的命题,表示事物彼此之间,以一种而非另外一种方式朴丨互联系。一种确定的记号结构脱颖而出,图示了(pictures)对象的一种可能的、偶然的组合方式。因此,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每个有意义的命题言说的是:“事情是如此这般的”(TLP4.5)。基于该立场的一个结论是,非偶然(即必然)的东西无法在语言中表达。一味这样做的企图,要么导致“缺乏意义(sinWos)”的重言式,要么导致“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声明。

如果这是推动《逻辑哲学论》体系的原初构象,①那么,复杂著作《逻辑哲学论》的任务是,展示任一表达系统必须具备的结构,由结构举例说明自身的体系。我再次用宽泛的术语来说,维特根斯坦认为,所有有意义的语言,即关注可言说者的语言,其表达特性必须依赖基础命题或基本命题。基本命题以一种直接图示关系来表现实在的基本结构,即事态(或原子事实)。所有其他命题是基本命题的逻辑构造(特别是,真值函项)。②那么原则上,每一命题的真值,必须和基本命题的真(或假)挂钩。假如这(至少在原则上)不可能,那么就没有表达真正的命题。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具有确定真值的命题、有意义命题和可言说者,以上四者的范围合而为一且外延相等。若企图超出上述范围有所表达,只能是胡说八道。③

让我们回到怀疑论者的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在无法提出问题的地方,怀疑论者却产生疑问,因而他们的问题是无意义的。考虑到维特根斯坦的理论,称问题无意义意味着,怀疑论者提出的问题没有可能的答案,因为答案的真值须诉诸基本命题决定。不用那么专门的术语,即怀疑论者的疑问是伪疑问,纵使诉诸世上事物的偶然分布,原则上也无法解决。

为了弄清上述批评是否只针对怀疑论,让我们就怀疑论问题的特征进行反思。怀疑论者以便装出现时,经常挑战共同信念,其借口是,共同信念得不到充足证据支持。于是他向下列两者提出了挑战,即当宇宙理论及关于儿童培养理论的可靠性。维特根斯坦对上述怀疑论并无抱怨之辞(或没有哲学上的兴趣)。但怀疑论一且穿上哲学的仅装,就不再依赖诸如(仅仅)事实上的思考。经典的怀疑论者(在此我将以塞克斯都·恩培里克的皮浪式怀疑论为例),通常在较高层面进行抽象。对于普通人自然且不带做作的信念,怀疑论者不感兴趣。只要某人仍然满足于如下举动,即谨慎地报告事情如何打动自己,怀疑论者就不会放出任何驳斥的言辞。怀疑论者攻击的目标是哲学家,尤其是(以上为P165)抛出下列信条的哲学家,即坚持其观点享有优于其他同行的特殊地位。

皮浪式怀疑论者有一个实践中的目标,并且为达到目标设定专门的程序。其目标为心灵的宁静。他们认为,如果自己能从哲学的焦虑中解脱出来,那么就算达到目标了。结果,为达到目标,就得保持如下心理状态,即把信念或关于哲学主题的非承诺(心平气和)悬置起来。(我们往下会见到,维特根斯坦有时候,流露出非常相似的情绪)。为达到信念的悬置,皮浪主义者采用不同的技巧。有时,他们通过成对地反对教条观点,来试图达到一种等价状态(如,柏拉图认为有先验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却持否定态度)。但皮浪主义者,还是发展出相当概括的程序,用于反对关于任何话题的哲学立场。我将它们称为一般怀疑论的程序。

一般怀疑论的方法,可借助五种引向信念悬置的模式进行描绘,这些模式归功于后期怀疑论者阿格里帕(Agrippa)。五种模式分别是:分歧、相对主义、假想、循环论证和无穷倒退。®我们说,独断论者主张其信念享有优先地位,但他们却越出事情是怎样的表述。怀疑论者指出,就上述表述存在着分歧,凭借这点而首先与独断论者的主张过招。他们进一步指出,独断论者必须提供相关理由,说明自身主张优于他人的因由,或自身主张不足以取信。(即使就某一话题而言,人们之间没有分歧,怀疑论者仍然援引相对主义模式声称,没有理由将普遍同意作为真理的保证,为什么人类就应该是万物的尺度?) 一旦开j 始质疑,剩余三种模式——假想、循环论证和无穷倒退,用来避免质疑 | 终止。倘若独断论者,就支持其想象中的客观主张而言,拒绝给出任 | 何理由,那么他只是提出对我们的赞同无异议的假想。另一方面,如I 果独断论者给出某些理由,那么理由得接受挑战。于是,独断论者陷j 人了终结之网,因为不可避免的是,在下列三个答复中,他必须选择其中之-

1)   不给出任何理由;

2)   重复某一先前的理由;    j

3)   总是给出新理由。

假想模式阻断了第一个答复,而循环论证模式则阻断了第二个,而第三个,不消说,造成恶性的无穷倒退。

怀着鄙视来对待这种论证,似乎是我们哲学传统的一部分。尽管该论证,和大学生为试图造成麻烦而制造的怀疑论论证之间,差别并不明显。但该论证也令人烦恼,原因在于,无论话题会是什么,它都如出一辙。为了弄清该论证的起源,而给出决定性的表述,依然是哲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对一般怀疑论论证的标准答复,是将其论证(以上为P166)按自身反转过来,即所谓peritrope。它是一段表明没有论证是充分的推理,既然反映自身不充分,就可能因此遭到拒斥。既然制造了上述论证,罕有怀疑论的批评家会为回答而等待,倒是古代怀疑论者心里明白,并称:“我相信,答复中自有正确之处”。®首先,老式怀疑论者承认,怀疑论的论证是自我削弱的,但由于他们从未声称能够凭借推理证明什么,因而他们看不到自我削弱带来的阻碍。更中肯地说,独断论者从上述结果中得不到任何安慰,这是因为,使用一个样式的,且由自己认可原则推出的观点,来查找有错的东西,这样一副重担落到他肩上。论断论者或许注意到重担的自我反驳性质,但这只会把他推向单调乏味。原因如下,按照复原的(restored)理由,同一推理原则将把他引回到怀疑论的死胡词。就此话题,大卫·休谟(DavidHume)作如下表述:

这些人说,如果怀疑论的推理是有力的,那就证明,理性还有一点力量和威信;如果上述推理是脆弱的,那么它们永不足以使知性(understanding)做出的结论失效。这个论证是不正确的,因为怀疑论的推理……会随我们心情的前后变化,忽而强,忽而弱。®

既然标准反驳没有什么用处,怀疑论就成了哲学的羞耻。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引人人胜,其原因之一,在于它向怀疑论者的挑战给出系统的答复。不难发现,答复在《逻辑哲学论》的体系中逐步展Jf与推进。任何有意义的问题,准会有答案。至少原则上,答案的真值借助诉诸事物的偶然组合来决定。然而凭借特定的意图,怀疑论的挑战产生了非终结的(non-terminating)问题系统。但根据《逻辑哲学论》的原则,如此非终结的问题系统准是缺乏意义。一般怀疑论因此变得无意义,只是因为它原则上无懈可击。

我认为,这个对怀疑论的答复,是在的标准用法之上的-大进步。但答复表达了下列蕴含,即其他许多问题也是无涵义的。F面是些例子:

1)   上帝存在吗?

2)   万物存在吗?

3)   某些事物比另外一些好吗?

4)   宇宙有限还是无限?

5)   有涵义的思想或语言可能吗?

同样的推理,不仅让我们认为怀疑论者的问题无涵义,还使我们觉得类似上述问题都是无涵义的。①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甚至原则上)借助诉诸实体的偶然组合,上述问题中没有一个能被解决。

当然,维特根斯坦认识到自己立场的后果。特别是,他发现问题5 (有涵义的思想或语言如何可能?)的无涵义,隐含着整个(以上为H67)《逻辑哲学论》体系的无涵义。而《逻辑哲学论》的体系恰好想要回答问题5。和老式怀疑论者的风格惊人相似,维特根斯坦以承认自己立场的自我消灭特点而收场。

我的命题,应当以如下方式起阐明作用: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将我的命题当作梯级使用,而又超越了它们时,最终会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可以说,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将梯子扔掉)(TLP6. 54)

结尾的评论暗指塞克斯都·恩培里克,实际上暗指塞克斯都本人对反驳的答复。有一点支持前述观点,即塞克斯都和维特根斯坦都认为,他们立场的自我破坏特点,并没有表明在他们之间有什么错误。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有把握,任何就涵义理论提出的正确质疑,均会导致自己的立场。立场的自我消灭特点,决非过失,而是揭示了话题本身。结果,一门关于涵义的理论,意味着努力表达无法表达的东西。只要涵义理论得到恰当的发展,到了最终阶段,上述说法将变得十分明显。

至此我假定,怀疑论者反思推理,而维特根斯坦反思涵义的特点,两者之间应该发生惊人的相似。老式怀疑论者认为(休谟重复了以下观点),就推理提出的理性质疑将是自我破坏的;而维特根斯坦认为,一门正确的涵义理论,最终都被看作无涵义的。怀疑论者和维特根斯坦共同推荐,我们必须越出外在陈述,并且超越它们,最后正确地看待世界。

但《逻辑哲学论》似乎包含着,摆脱虚无主义(nihilistic)后果的出路。看起来,不可言说的东西,有时却能以另外方式传达出来:

确实有不可言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并且是神秘之物('riJP6. 522)

神秘之物包含着一个事实,即世界确实存在(TLP6. 44),并且“感觉此界如同一个有限的整体”(TLP6. 45)。其他评论也提及神秘之物,举例来说:

世界和人生是一回事。(TLP5. 621)

我是我的世界。(小宇宙。)(TLP5.63)

……在死这一点上,世界不是改变,而是终止。(TLP6.431)

显而易见,由于上述命题均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当中没有 ·个命题,其真值会以世界的偶然事实为基础。因此,上述命题试图 ,丫说不可言说的东西,结果失败了。然而不知怎的,它们却能够显示丨'丨己,也许是歪打正着吧。在我看来,这给我们带来了《邂辑哲学论》的一丝神秘,并非因为下列学说,即神秘之物莫明奇妙地显示自己,且敁示过程被假定是神秘的;而在于维特根斯坦的决定,即推进特定的冲秘声明,而不是其他。维特根斯坦(以上为P168)明显偏好以一种冲秘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因为该视角揭示世界的整体性,还有人与世界的交流(或同一)。在我看来,维特根斯坦异常肤浅。实际上,他似f-并未意识到自己一处评论的完全威力:

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消除这个问题。

(在长期怀疑之后,有些人发现自己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但是又无法说出,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就是这个道理吗?)(TLP6. 521)

自然,维特根斯坦是对的。神秘主义者经常抱怨,语言不足以抓化其体验的实质。由于该缺陷通常被看得如此根本,以至神秘主义者倾向于言说一样事物的同时,还要言说其对立面,从而陷人自相矛盾。

相比而言,维特根斯坦单方面的偏好,即某种优于他人(如否认)的神秘声明,暗示着他仍将某种(或某种程度的)字面涵义,赋予上述声明。但是,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里,上述声明当然没有任何字面涵义,即便是有缺陷的或不充分的字面涵义。

让我们回到怀疑论。维特根斯坦是对的:考虑到《逻辑哲学论》规定的涵义原则,由怀疑论者完全归纳得出的非终结问题,均毫无意义而言。但对于《逻辑哲学论》本身的命题,也可以下同样的断语。此外,维特根斯坦同意老式怀疑论的主要观点:哲学不可能是一个理论的、推论的和理性的学科。但即便不可言说者,也必定显示自己。要对怀疑论作恰当的理解,应该将怀疑论者的声明,和维特根斯坦关于神秘之物的评论放在一起作比。在我看来,这既和《逻辑哲学论》体系保持良好的融贯,又增进了对神秘主义的理解。

II.  《论确实性》

这部作品,被维特根斯坦的遗嘱执行人冠以《论确实性》,系根据维特根斯坦,在生命中最后一年半(19491951)所写笔记编辑而成。在这部作品里,维特根斯坦对摩尔(G. E. Moore)的下列企图作了仔细反省,即援引常识来反驳不同的哲学命题。摩尔有个相当著名的观点是,对于那些否认物体存在(或对此表示怀疑)的人来说,为了反驳他们的言论,只需展示右手与左手,从而向观众说明世界至少还包含两个物体。类似地,摩尔声称他知道(并且确实知道)“世界在他出生之前已存在许多年”。在他看来,这一点足以表明,那些主张时间是不真实的人是错误的。①

维特根斯坦认为,在反对所针对目标的意义上,摩尔的反驳是无效的。当然,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站在(以上为P169)唯心论者一方,也没有否认由摩尔提出的常识命题。相反,他这样表达保留意见

“我知道这里有一只手。”这个语句可以这样接着说下去:“因为我正在看的就是我的手。”因此一个有理智的人是不会怀疑我知道的。唯心论者也不会怀疑这一点,他大概会说,他不是讲那种被否定的实际疑问,而是讲在那种疑问背后还有另一种疑问。这是一种幻觉,必须用另外一种方法加以证明。(0C. 19)     ·

我认为,这是理解《论确实性》当中一个核心主题的关键文段。至少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摩尔作了如下的假定:哲学家经常提出(或坚持蕴含后述命题的立场)与平常事实相反的命题。摩尔拒斥下列背景的主张,即声称或意指任何错误的事物就是错误的。维特根斯坦回应道,唯心论者在常识层面上不会与摩尔发生分歧,倒是会在另一个层面提出他的否定或疑问。唯心论者怀疑物体是否存在,远远不能与下列情况相提并论,即博物学家怀疑拥有乳白色喙的啄木鸟(theIvory BilledWoodpecker)是否仍存活于路易斯安那(Louisiana)的沼泽地中。摩尔的错误在于假设上述两种情况处于同一层面。维特根斯坦也希望拒斥唯心论立场,但与摩尔不同,他看出唯心论的疑问是二阶的(secondorder)    或说是夸张的。维特根斯坦的立场是,这些二阶的或夸张的疑问都是幻觉,对唯心论的恰当反驳或消解包含揭示前述的幻觉。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东部前线完成《逻辑哲学论》,至临终前,在纽约绮色嘉(IthacaNewYork)的诺尔曼·马尔康姆(NormanMalcolm)家中收集有关摩尔“反驳”的思想,这期间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经历了一场意味深长的转变。那时,维特根斯坦业已放弃了从前的理论,即关于基本命题、原子事实、永恒主体和逻辑空间等的理论。也就是说,整个详细描绘理想逻辑框架的图景被抛弃了,要知道,理想的逻辑框架支撑着语言,并反映出现实中的先天结构。并非任何类似的东西都可以摆在自己的位置上。相反,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对那些语言固有特征的审视,那些特征由一开始,便不可避免地将我们引入哲学探讨的歧途。哲学的任务是揭示和中立上述倾向。

尽管《逻辑哲学论》正好成为维特根斯坦拒斥的哲学范例,然而其中某些论题,还是在他后期哲学中延续并有所发挥。最重要的载体是下列思想,即表达可以拥有不指代任何事物的涵义。在《逻辑哲学论》里,此洞见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于逻辑和数学概念。“我的基本想法是,”维特根斯坦说,“‘逻辑常项’不是代表物;……”(TLP. 4. 0312)。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主要是对下列观点进行详细阐述,即涵义并非仅仅由词一物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另一个重要观点,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所共有,(以上为P170)即涵义是内在地联系着的。这或许与所谓的维特根斯坦原子主义相矛盾,但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期,维特根斯坦就求真的条件而言,是个原子主义者;但他在涵义问题上却是整体论者。涵义并不来自孤立的区块(chunklets),它总是植根于系统之中。在《逻辑哲学论》里,基本命题在逻辑空间里系统地联结起来,而系统则作为这一联结的雄伟结构。在后期哲学里,关于单一且无所不包系统的观点被抛弃了,这迎合了系统及语境(context)多样化的观点。维特根斯坦常常称语境为“语言游戏”,另外在为数不多的场合,他人木三分地称其为“生活形式”。一项表达只是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使用时,它才有涵义。只要了解表达在特定语言游戏中的用法,我们便理解了它的涵义。没有用法的表达是无涵义的。

让我们回到怀疑问题上来。有人说“我怀疑……”,我们不禁自问,他这样问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会说,他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自己内心状况的内容。虽然这有几分对,但并非整个陈述或陈述的最重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问一个人为什么怀疑,这句话总是有意义的,可这儿我们要的是理由,不是原因。于是期待这人指出一些或多或少的欠缺,即论述中可能涉及到的,可以满足而不只是消解疑问的东西。 (我可以用药物来满足欲望,而不是疑问。)这并不是说,疑问总得清晰也、明确地表达出来——那是《逻辑哲学论》里的预设。我们可以只是认为,事物冷冰冰地摆在面前。于是,一旦意识到这点,即特定情境的孓星特征毕竟是外加的,我们就感到满意了。即便上述最低要求至多沾病态的,且最低限度(以根本没有疑问,一项疑问也不能波满足(一个处于怀疑状态的人会被误解么?会的)。

在《论确实性》中,维特根斯坦以下列方式表达了这些思想:

假定,比方有个人说“我不知道这里是否有一只手”,人们或许会对他讲“再仔细看看”。——这种使自己确信的可能性,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是语言游戏的一个主要特征。(OC. 3)

另一处:

唯心论者的问题大体有如下述:“我有什么权利不怀疑我的双手的存在?”……但是某个提出这类问题的人却忽视了这一事实,即对于存在的怀疑只能在一种语言游戏中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先问:这种疑问会是什么样子?而不要直接去理解它。(OC. 24)

进一步明确,直到理解怀疑的背景,我们才算理解怀疑的特性一唯心论者和怀疑论者却断然拒绝承认这一点。

重要的是明白,维特根斯坦所做的,远比挑战唯心论者的虔诚还要困难,他不只说唯心论者并非真正感到有舜问(一派胡言常常伴随若十足的虔诚)。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以上为P171)表达了以下概念: 原则上容许没有答案的疑问,其表达在语言游戏中寸步难行,意即和沿言游戏里的其他元素,不发生系统性联系;因此上述表达将缺乏涵义。尽管相关的哲学立场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本质上维特根斯坦的底线没有改变。正是在《逻辑哲学论》中,他凭借该底线,来批评那些在无法质疑之处提出疑问的怀疑论者(因为无法给出相应的回答)。

前文引用的段落,其结尾句包含着维特根斯坦的一个重要思想。作为哲人,我们倾向于想当然地认为问题是有涵义的,接着马上着手回答问题。的确,我们想说,我们懂得怀疑什么,还知道拥有手意味着什么;因而我们明白,怀疑是否拥有手表示什么意思。显而易见,我们可以提出类似疑问,并在多数场合下解决问题。这是摩尔的观点,相应地,他试图通过展示他的双手,来反驳唯心论者。维特根斯坦不同意摩尔的观点,认为唯心论者的疑问既然毫无意义,因而无法得到回答。①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摩尔对疑问的回应,就其本身而言,显得十分奇怪。

当人们听到摩尔说“我知道那是一棵树”时,他们就突然理解了那些认为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的人。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人觉得不明确和含糊不清,仿佛摩尔用错误的观点来看问题似的。((JC. 481)

维特根斯坦做了如下暗示么:即大白天坐在公园里的摩尔,并不知道在他跟前有棵树?还是摩尔突然同意来自怀疑论者疑问的某个要点?不,维特根斯坦想表明,知识主张也是受语境限定的,并在语言游戏中扮演颇为独特的角色:“我们简直看不到‘我知道,的用法有多么细致微妙”(0C. 11)。如果我们想想,人们声称知道某件事情的典型语境,会发现他们回答的是实际或潜在的疑问。如一个人总被问及“你如何得知?”之类需要理由的问题,其理由的性质将成为争论中特定情况的一项功能。回答怀疑论者疑问的难点在于,我所给出的理由,简直就是试图捍卫的主张。而且提出类似问题,却成为怀疑论者其中的一项策略。但是,只要疑问没完全确定,就无法通过引用什么来进行解决。此时,提出知识主张并不合适且无用,因而对维特根斯坦说来,是没有涵义的。①于是,我们得出以下立场,即只是在特定语言游戏的语境中,才可以提出有涵义的疑问,并对其发问及给出相应回答,等等。完全在特定语言游戏的语境之外,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这既让怀疑论者诡计得逞,又令试图直接反驳的人犯错误。

然而,下列问题油然而生:如果征询与回答问题的活动(提出疑问与解决疑问),只在语言游戏的语境中才是正当的,那么语言游戏本身由什么来证明呢?维特根斯坦回答,什么也不需要。这是维特根斯坦(以上为P172)后期哲学始终如一的观点:“困难在于认识到我们的相信是没有理由的”((OC. 166)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特称信念都是没有理由的。举例说来,通过与拉姆齐(F. P. Ramsey)的谈话,维特根斯坦大体上了解皮尔士(C.S. Peirce)的哲学。这正是引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例。但若让我证明维特根斯坦存在,我不知道会说些什么。我仍记得,头一回听说维特根斯坦的时候,没有人特意向我证实,的确有维特根斯坦这么一个人。而且,若是我试图制造类似的证据,即使它能打动我,也不那么有说服力。虽然摩尔、罗素和其他人对维特根斯坦作了频繁的引用,我也能将上述引用列举出来·,但有更好的理由让我相信,摩尔和罗素存在要比维特根斯坦存在来得更真实?(突然间,我被证明维特根斯坦存在的企图打动了,即便它如同摩尔试图给出物体存在的证明一般,都是肤浅的)

在此,我想引人“一致性”,将其作为相信维特根斯坦存在的依据。也就是说,我相信一致性,因为它很好地符合我相信的其他东西。我认为,诉诸一致性有某些恰当的成分,但就相信维特根斯坦存在而言,一致性并非相应的依据。当头一回听说维特根斯坦时,我无非想当然地认为有这么一个人。我还想当然地把许多其他事情接受下来,它们形成了一个框架——或确切地说,一组框架——在其中我尝试解决有疑问的难题。

……我们所提的问题和我们的怀疑依赖下列事实,即某些命题不容怀疑,就像上述问题和怀疑赖以转动的枢轴一样。(OC.341)

这就是说,某些事情事实上不受怀疑,这一点属于我们科学研究的逻辑。(0C. 342)

……如果我想转动门,就得把门轴固定下来。(Oc.343)

我的一生就在于我满足于认可许多事情。(OC. 344)

有三件事尤其值得注意:(1)我们有认可许多事情的要求,要求以概念形式出现,而这不只是我们弱点的征兆„若没有认可的信念作背景,对于思想,我们就失去了路标和试金石。(2)我们认可的事情,并非哲学家意义上的基本原理。相反,它们是老生常谈。我思想的基石,只来自显而易见的事实层层积淀罢了。自然.某人理所当然接受的东西,不必强求与他人一致。更多情况下,那取决于相关背景和所受训练。然而,还是有人直接认可许多事情。而只在最特别环境下,疑问和质疑(inquiry)才会出现。虽然非正常事件或许会出现,甚至出现与否都值得怀疑,我们还是假定我们理解所使用的语言。(3)或许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代表性地,从其他活动中间接地学习(以上为P173)

孩子们学会的不是知道书存在,椅子存在,心脏其他等等,而是学会拿书,坐在椅子上,以及其他等等。

到了后来,自然会出现关于事物存在的问题:“有独角兽这样的生物吗?”以及其他等等。1旦是这样的问题成为可能, 只因为通常没有出现一个相应的问题。(0C. 476)

为试着确定独角兽是否存在,我或许得查阅某些书籍。然而,我不会预先提出书是否存在的问题。上述的所有看法,均基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共同参与语言游戏,参与本身无法证明;这是人本性中铁一般的事实。

在此我想把人看作一种动物,一种只有本能而不能进行推理的原始生物,看作一种原始状态的生物。任何逻辑,只要它足以充当原始的交流途径,都不需要我们为之辩解。语言并非来自某种推理过程。(OC. 475)

我想,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后期批评怀疑论所取得的结果。怀疑论者被描绘成以下一种形象,即不断地对某物产生怀疑,即便对最普通的信念还时常要求证明。倘若怀疑论者将前述的行为当作自己的事业,倒是可以提出一些反对意见。怀疑论者所提问题,就问题的意义而言,通常取决于包含共同信念的背景。但怀疑论者的疑问,有个总体特征,即对于任一作为证据而提出的理由,怀疑论者都会提出同样类型的反对意见。随着上述疑问的展开,疑问的意义却不断缩窄,乃至于全部概括得出的疑问最终等于零。

我认为,这是一项有趣的论证一——种对庸俗怀疑论的超越反驳——但正如论证实际主张的那样,它如何与古典怀疑论相关联?首先,就皮浪主义者来看,他们(至少)没有兴趣挑战人们谨慎持有的共同信念,由此看来,前述论证根本没有诉诸古典怀疑论。尽管有时人们暗示,但下列指责还是有失公允,即指责怀疑论者明知不可能,但却武断地要求高标准;还因为达不到高标准的要求,于是声讨共同信念。根据汤普森·克拉克(ThompsonClark)的说法,他这样评论道,怀疑论者粉墨登场,但“对于知识必需的东西,头脑里缺乏独立的思考。”①汤普森遇到了这样的哲学家,即常常轻视共同信念,还声称他们学说具有一种权威,能超越平常人的本能认可。怀疑论者只是在字面上,接受了上述哲学家的观点,并在哲学家本身的背景中迎合他们,从而表明,他们无法面对自身的自命不凡。古典怀疑论不是对共同信念的批评,这是因为前者意识到,在很大程度上,(它)自己不足以借助人的能力将共同信念悬置起来;何况这样做并不管用。古典怀疑论批评的是,哲学探讨活动及其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在后一方面,维特根斯坦抓住了不安、焦虑的精神,于是说(以上为P174):

真正的发现是这一发现——它使我能够做到,只要我愿意就可以打断哲学研究一-这种发现给哲学带来安宁,从而,哲学不再忍受使自身陷入怀疑的问题折磨。(PI. 133)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哲学变成一种治疗方法,正如早先提及的那样,传统意义上追求的哲学却成了亟待治愈的痼疾。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方法,在应对古代怀疑论者的技艺上,取得重大的进展。这是因为,老式怀疑论者的批评,趋向于老套、呆板和浮于表面。而维特根斯坦的技艺,则源于对哲学推理内在性质的深刻理解。用一个他喜爱的隐喻来说,为了解开一个哲学的结,人们必须重复所有原本的动作,不过得以相反的顺序。

结论

在本文开头我说过,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在反驳怀疑论上有过重要表述。我认为确实如此,当然怀疑论一词意指不加区分地挑战所有信念,包括共同信念。而倘若怀疑论按其历史意义,特别是按皮浪主义的话,那么我们最好说,维特根斯坦重新发现了怀疑论,并赋予其洞察力,从而给予怀疑论最有力的陈述形式。(以上为P175)

摘自《多维视角中的维特根斯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