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问西东》,坚守真实的自我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1-19

1

19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无问西东》

做自己 来自Kevin和你谈谈心 03:20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2018年1月12日上映的《无问西东》,短短几天内已经成为最热聊的话题,各大媒体影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这部电影的热度不仅仅是因为陈楚生、王力宏、黄晓明、章子怡以及张震等一线影星的出演,电影运用的叙事手法和传达的精神确也值得玩味


影片的镜头带着观众纵跨一个世纪,囊括四代人、讲述了四个故事,这些故事之间看似各自独立实则互相呼应。



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陈楚生饰演的学生吴岭澜文科成绩异常优秀,而物理成绩一塌糊涂。


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理工科才是“实业”,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理工科,甚至有老师劝他弃文从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自己“文强理弱”的实际情况,吴岭澜满怀踌躇。


第二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战时期。主角是王力宏饰演的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他家境富庶且学业优秀。


时局险恶国难当头,作为有志青年沈光耀希望能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然而父母则想让他明哲保身,尤其母亲严词反对。


一边是对小家之“孝”,另一边是对国家之“忠”,沈光耀进退两难。


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是第三个故事的女主角,文革前夕王敏佳、陈鹏(黄晓明饰)和李想是关系要好的同学。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三个年轻人因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引发情感和利益的纠葛,面对爱情、友情和前途,何去何从?


最后一个故事男主角是张震饰演的张果果。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面对商场如战场的竞争,他习惯了“优胜劣汰”的法则。


然而在遇到一个急需帮助的四胞胎家庭时,他却第一次感到犹豫。是依然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还是甘冒风险对他人施之援手?


01



四个故事的主人公看似遭遇不同的难题,实则面临同样的考验:在面对他人评价、时代浪潮、世俗观念时,我们是遵从内心,还是遵从“大众的选择”


此类情境下人们往往感到选择困难,这背后有心理学方面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从众效应”。它是指当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做出同一个选择时,剩下的少数个体也往往倾向于遵从多数人的意见。


从众效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让一些个体“失去自我”,一些个体本来有不同的观点、看法和判断,但是当他们感受到受到群体的影响时,可能会怀疑并改变,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从众效应”呢?主要原因是“恐惧”。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要和周围的人发生互动,我们需要通过跟别人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来赢得他人的认可。


我们害怕跟别人的不一致,因为这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他人的接受和认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大多数人的选择往往是安全的、可靠的。


如果跟多数人不一致,我们往往会产生“恐惧”,害怕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担心可能由此而产生可怕的后果。

02



这部电影使我想起了一个朋友。他从学生时代就喜欢看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故事,憧憬在商界开拓奋斗,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是父母不求他大富大贵,而是希望他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出于孝心留在父母身边生活,找了一个父母眼中“稳定”的工作,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跟一个“差不多”的姑娘结婚,每天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


但是每次跟他接触,我总感觉他的生活中好像少了些什么。


他似乎就要这样一直“平淡”的生活下去,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一连串“暴击”,先是妻子以“没有感情”提出了离婚,而后他又在而立之年被查出胃癌晚期,而且医生无奈的宣布,他的生命只剩下六个月的时间。


面对死亡时,他的态度和常人也没有多少不同,刚开始是吃惊,接着是拒绝、愤怒,埋怨老天对他不公。


但是接下来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发现自己这些年一直在被生活推着走,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去做其他人“应该”做的事情,“别人怎样生活,我就怎样生活”。


他感觉好像自己一直在戴着一幅“应该”的面具,这些年他好像都是为别人而活,他总是在考虑“我应该怎样生活”。


看到这一点他决定改变,他要在剩下的几个月里尝试找到真正的自我。


经过思考他想起了自己以前的经商梦想,然后他全情投入经商,把死亡置之脑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治疗,几乎都把时间都花在创业方面。


说也奇怪,从此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他感觉自己好像充满了力量,重新找回了失去多年的活力。


半年之后——也就是医生宣布的生命截止时间——他去医院复查,结果癌细胞竟然减少大半,他也觉得很意外。


在身体状态慢慢变好之后,他继续经商。虽然商海浮沉,他曾赚得盆满钵满,也曾亏的血本无归。


但是到现在他一直在经商,无论赚钱赔钱,他的精神状态始终很好,每次见他都能看到他脸上洋溢的笑容,那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感觉现在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虽然现在已到中年,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充满了活力


现在想想,面对死亡那段日子挺宝贵的,是癌症让我明白,人活这几十年不容易,不要太考虑‘别人会怎么想?社会对我有什么看法?’最重要的是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去做自己。”


03



他的这段经历听起来很神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但是这样的经历给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产生一些思考和感悟。


“癌症”属于身心疾病,从心理学角度看,癌症跟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长期体验到紧张、焦虑、压抑和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非常高。


这个朋友之所以得癌症,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做真实的自己。


在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状态时,我们就如同带着“面具”一般。我们在做着别人认为正确的事情,完全按照他人和社会的期望生活,我们的生活其实更像是按照设定的剧本在表演。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水手》里就有这样的描述:

如今的我 生活就像在演戏

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戴着伪善的面具

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 来骗自己

总是莫名其妙 感到一阵的空虚

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 才能够睡去

歌曲里描述的这种生活状态,好像舞台上的演员,只是在“戴着面具演戏”,会体验到空虚的感觉,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欺骗。


这种情况下,当前的状态不是真实的你,你表现出来的状态和内心的真实需求是非常矛盾和冲突的。


所以你会感到焦虑、压抑和空虚,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好像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会感到“漂浮”,缺少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04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状态。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潜力,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条件,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我实现。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潜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自我实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往往是这样的状态:他们会感觉到空虚、无聊和麻木,自己在被生活推动着前进。


自己在做的事情都是社会文化期望和要求自己去做的事,只是“应该”和“必须”这样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做事情。


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人,则是另外一种状态,他们在做事情时会非常开心快乐,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朋友后来的状态。


他们会感到非常有活力,有一种充实的感觉。能够更加接纳自己也能更好的接纳别人。


05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学者有着惊人的一致。面对吴岭澜的踌躇,恩师梅贻琦谆谆教诲: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老师给出了自己对“真实”的理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这其实就是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


此后吴岭澜开始寻找真实的自己,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教书育人。后来抗战时期,在满是战火硝烟的环境中给学生上课,他讲了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


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上面一段话中,吴岭澜提到“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


为什么思索生命意义会让人产生“羞耻感”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这种思考看上去似乎有些空虚渺茫,有些“脱离现实”;


另一方面,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有“约定俗成的最佳选择”,比如在乱世,保命是“最好”的选择。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挣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这个时候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方面,会让人觉得“装”、“矫情”、“假大空”。


实际上,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每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阿德勒认为,生命的意义看似抽象、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它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言行中。


意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理解:按照重要性将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区分,把你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你而言重要的内容上,而舍弃、远离那些不重要的人事物,这个过程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自己的态度和观念,“意义”之于不同的人应当有不同的诠释,比如有些人喜欢跟活泼外向的人打交道,有些人则喜欢安静内向的朋友;


有些人喜欢钻研科学问题,有些人则偏爱动手实践,每个人都应当去思考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都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人也有一些共同的生命意义。比如对善良、正直、责任的坚守,比如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奉献等。


奥地利伟大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对意义也有类似的观点,“无论身处何种处境,每个人依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生命的意义有待每个人去探寻、发现,而参透自身生命的独特意义,将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生机盎然。

06



吴岭澜的教导使沈光耀不再犹豫,毅然决然投身空军,最终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


沈光耀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常常给穷苦的孤儿投喂食物,正因为他坚守内心的正直和善良,拯救了孤儿陈鹏。


面对那个扭曲的时代,陈鹏依然对王敏佳付出自己“托底”的爱,而王敏佳则选择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他们两人对于爱情和友情的坚守感动了远赴边疆的李想,而李想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张果果的父母。


张果果在面对尔虞我诈、你死我亡的职场时,选择了坚守善良和同情,继续救助四胞胎的家庭。

卡尔·荣格说: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时的向内看,尤其是在困惑、纠结、彷徨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最后以影片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