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4

 了用民 2018-01-19

东晋末年权臣司马元显

NO.4

 

东路的王恭就此灰飞烟灭,西路的荆州刺史殷仲堪也成了惊弓之鸟。

 

殷仲堪是文人出身,因受到孝武帝信任而空降到了荆州,在那里并没有什么根基,他之所以能立足主要依靠的是两个副手——杨佺期和桓玄。

 

杨佺期时任南郡相,他出自东汉著名大族弘农杨氏,但由于过江较晚,在江南不被认可,因此杨佺期一直有一种“清华被电大鄙视”的愤愤不平,很不服气。

 

也正因为如此,他出人头地的欲望特别强烈,打仗不要命,以骁勇善战而闻名。

 

桓玄则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幼子,成年后先后出任太子洗马、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等职,不过自视甚高的桓玄对这样的职务极其不满意: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不久,他就炒了朝廷的鱿鱼,挂冠而去,回到了江陵。

 

由于父亲桓温、叔叔桓冲在荆州多年的经营,桓家的门生故吏遍布全州,因此他虽然没有官职,但在荆州却有着无人可比的影响力。

 

可以这么说,如果把殷仲堪的荆州军比作一幢房子的话,那么桓玄和杨佺期就相当于两面最重要的承重墙——只要离开了桓、杨两人,殷仲堪根本就撑不下去!

 

因此,对于殷仲堪,司马元显用的还是老办法——分化瓦解。

 

在他的运作下,朝廷发布了这样的任命:桓玄出任江州刺史,杨佺期任雍州(治所今湖北襄阳)刺史,桓玄的堂兄桓修任荆州刺史,殷仲堪则被调到偏远的广州(治所今广东广州)。

 

对此殷仲堪当然不能接受。

 

他催促桓玄、杨佺期继续向建康进军,但桓、杨二人却不为所动,按兵不动。

很显然,在得知朝廷开出的价码后,他们已经不再与殷仲堪一条心了。

 

殷仲堪急中生智,想了一条毒计。

 

他没有通知桓、杨,就立即带着自己的直属部队先行退军回老巢江陵,同时故意对桓、杨二人的部下放出风声,回去后会尽杀他们的家属。

 

在这种赤裸裸的威胁下,桓玄、杨佺期无奈只好又再次与殷仲堪结盟,表示将继续联手与朝廷对抗。

 

见此情景,司马元显也知道自己并无必胜把握,便选择了妥协——在桓玄、杨佺期分别出掌江州和雍州的基础上,同意殷仲堪继续留任荆州刺史。

 

双方就此达成了停火协议。

 

东晋朝廷的危机终于解除了。

毫无疑问,司马元显是最大的功臣。

 

他志得意满,开始目空一切起来,甚至连父亲司马道子也不屑一顾。

 

不久,他干脆趁司马道子喝醉酒的机会,免去其司徒、扬州刺史等职务,由自己接替。

 

年仅18岁的司马元显就这样成了东晋王朝名正言顺的掌舵人。

 

然而此时朝廷所能号令的,除了京城建康,只有三吴地区(即吴郡、吴兴、会稽三郡,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而已,西面的大片国土都控制在桓玄、殷仲堪等藩镇手中。

 

司马元显年轻气盛,少年心事当拏云,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局面。

 

他马上就雷厉风行地开始为西征做准备——一面大量征集钱粮,一面大肆征兵。

 

作为一个含着金匙出生的公子哥,他对百姓疾苦完全没有概念,只知道拼命给地方(当然只局限于东晋中央所能控制的三吴地区)压任务,其要求之严厉,看看这些杀气腾腾的宣传语就知道了:

 

上缴任务完不成,国家让你活不成!

谁要敢晚交一天,让你全家上西天!

……

 

三吴百姓的负担陡然加重,一时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煤气压缩到了极点会爆炸,百姓压榨到了极点会造反。

 

既然一无所有,不如义无反顾!

 

公元399年十月,一场席卷江南的大规模叛乱爆发了。

 

领头的是孙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