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与他的儿子有讨论,“为将者如何?”曹彰的回答,“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曹操大笑,以后竟持其须颇为自得道,“黄须儿竟大奇也”。曹家儿郎于疆场多有效用,如之曾救他曹操一命的曹洪,用之一持虎豹骑的曹纯等人,为曹家事业身先士卒,血染战袍,尤是难得。以为其中最杰出的当属曹仁了吧?正史所记明明白白,曾战于周郎,数十骑杀出城去救牛金,视敌重重围困为无物,几进几出得竟全功,三军莫不服其勇,陈矫有叹,“将军真天人也”! 一、身世考略 曹操曹仁是一家,史曰从弟。曹操的父亲说不清楚,曹仁的曾祖也失其考,依史而论,其祖为褒,父为曹炽,曹仁还有个兄弟,曹纯也。曹节有个官至越骑校尉的弟弟曹破石,曹仁会出于这一支脉吗?不明。 曹节,字元伟,四个儿,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曹操的祖父曹腾,字季兴,按照伯仲季的排序,曹腾当是曹节第三子,也谓可知。史家留下的曹家身世悬案忒多。我们试图捋出一个大概,正有不小的难度。如果照我们这个捋法,也许,没准能有个大致的顺序,知道一个大概罢了。 如记,曹褒是曹腾的哥哥,自在伯仲叔之间,不确。由于只知道曹节其他三子的字,其名不可考,自然曹褒之字是什么,也就搞不清楚。曹节的后人是个大家族,如果认了真,也挺有意思的,可以理清不少的事。曹腾只有一假子曹嵩,其墓碑中讲,“曹氏家族出于邾”,邾地就在山东邹城。曹休的爷爷是曹鼎,曹鼎是曹褒的老弟,曹鼎还有一个亲侄是曹洪。伯兴与仲兴无后,叔兴有个重孙为曹囧。五抵的枝节就是这样。 有张图,这么推测,合不合理,自在大家意见,曹家的事复杂着呢。 二、统兵一方 曹仁出道比较早,长期跟随曹操东征西杀,多积功劳。可以说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积累了大量战场经验,磨砺了心志,为以后责任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军事才能基础,创造了个人条件,史有好评,“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曹丕有叹,“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曹植也每有感,“文武并亮,权智时发。奢不过制,俭不损礼。入毗皇家,帝之股肱。出作侯伯,实抚东夏者,曹大司马也。”曹仁的成熟,首在其个性修养,所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五者所必具,以此来衡量曹仁建立的军中声誉,应该说是很高的,其在以后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堪谓雄姿英发。 坚守在襄樊前线。曹操遭遇赤壁败北,以曹仁坚守防御而能放心回去,正是莫大的信任,曹仁呢?其表现非凡,正谓一肩风雨独挑之,通过几番斗法,基本稳住了防御态势,并逐步有所稳固,这是基本情况。当时的一线,部防具体是,李通守襄阳,乐进屯樊城,曹仁与徐晃扎江陵,而满宠以当阳来确保江陵与襄樊的结合部安全,文聘于江夏,龚肃守夷陵,均为侧面防御。首战周瑜夺取了夷陵,而在江陵城下,曹仁表现出极其忠勇之志,牛金出击被困的关键时分,曹仁不顾大家反对,数十骑生生杀入敌人重围,将牛金救出,再战,周瑜受箭伤,且伤得不轻,不得不撤围而去。此战的重点是,夷陵能守则守,曹仁与徐晃率之精锐一部,前去救援不利,遭遇隘碍,且有东吴重兵埋伏,为一城不致造成重大损失,是以明知救援不得而遂之放弃,要点是江陵防御。以为两个方向把握得都好,夷陵只是牵制,能救则救,不能救则不致兵力有失。有正确的判断才有作战兵力的正确调整,曹仁判断是对的,始终把战争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要想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计较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也难矣。曹仁是成功的,判断对了主要方向,这才取得了对周瑜初战的胜利。经过短暂的调整,周瑜毕竟不简单,很快能明了当阳正是战场攻防的节点,是以再发展进攻,就拿当阳开刀,一战而破之,满宠不敌。按照战斗预先号令,李通和乐进全力增援,结果李通战死。当其时,当阳之失有被东吴切断后路的危险,我们从图上可以见之,如果荆城再有失的话,江陵就会随失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可是,周瑜的计划相当周密,助身在公安的刘备二千精兵,关羽走沔水很快掩有了荆城,面对这样的局面,只有全面调动力量,迅速拿下荆城,才能保住江陵有生力量以撤守襄樊。曹仁的雷霆一击,使关羽能明白,小小荆城碍难支撑,是以荆城迅速失而复得。曹仁不再犹豫,快速撤出江陵,确保了襄樊战线稳定。致于说到江陵不保,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失守,就要说到荆州的情形。曹操兵不血刃而得荆州,胜利来得如此之快,以致乘胜而进,迅速发展的胜利不得巩固,败于赤壁后又不得不面临东吴的战场压力,是客观使然,也是形势所致。曹仁独自面对东吴进攻,表现出相当强的军事能力,首先在方向判断上不致有失,做出了正确地选择。其次面对空前压力,能攻能守,给东吴的进攻造成很大麻烦,最终以有限的兵力就将战线稳定下来,极不容易。第三,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失,始终抓住了战场主动性。 勇立潮头唱大风。公元219年,曹仁的职务并不高,以“征南将军,假节”仍镇守荆州。在火热的夏季,会遇关羽出动3万大军进攻,如黑云重重压向樊城。有徐晃协助,形势仍出现严重危机,可以说曹仁遭遇到重大军事考验。前来支援的于禁大军,刚驻扎在樊城之外未久,几乎一夜之间被淹没,庞德被擒斩,于禁亦被捉。相当艰苦的局面,使曹仁几不能撑,曾蒙生撤退到宛城再图的打算。你懂得的,于冷兵器时代,在乎一城一地得失,一旦失去很难再夺得回来。经过满宠的一番利害晓喻,曹仁能明白,为了魏国,已是退无可退,再难也要支持下去。战了三月,当朱盖的一万多援军开到,后方大军已经云集,曹仁不再担心,这就是当时的情况。徐晃主动出击,基本将形势稳定下来,遏止住了关羽的攻势。这是最为严重的一次,经过是次较量,曹仁成功地守住了城池,堪谓功不可没。说到曹仁其间的指挥,应该说有了临阵从容的意思,该进则进,平定了侯音之乱;该止能止,一次次以不多的兵力,打退了关羽的进攻。以大局为重,听从命令,服从指挥,以顽强的坚守、有效的防御,配合政治外交战,彻底击碎了蜀汉集团的疯狂进攻。身为一方,勇于任事,能虚心听取属下意见,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军事才能,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可以说曹仁做为将领成熟了,能不负一方之任,建立了较大的尊重。 三、曹仁故事 曹仁的年龄,要比他堂哥曹操小出十来岁,但在撒尿和泥的年纪,应该说二人能玩在一起,他是尊重曹操的。从以后的表现可知,二人是相知也相互信任的。荆州前线的担子不轻,曹仁能做到毫无怨言,且有杰出的表现,一见亲情,也见友谊。比如说于禁的军衔比曹仁要高,但曹仁于史没有伸手要官或不正当的行为,以为极其难得。 从跟着曹操打仗,曹仁的职务从别部司马、厉锋校尉,到广阳太守,并没有做太平官的思想,而是以议郎的身份率领骑兵,冲锋陷阵。官渡前线大战正酣之时,是曹仁带人去了汝南,一举平定鸡洛山的叛乱。 于关羽在蜀汉的表现不同,曹仁在曹操死后,并没有居功自傲,升做了大司马,于公元222年引军数万,计划拔夺东吴的濡须口这一钉子,可以说计划差一点就得到了成功,做为他生前最后的辉光,也很夺目呢。 做为曹操的心腹悍将,其所表现出的勇将风范,实为魏家典范,我想如果曹家多几个这样的不计名节的将领,而非曹洪那样的贪婪之将,那么魏家的国祚也不会如此之短。 死谥曰忠,非虚也。享年五十有六,应该是病死在合肥前线。葬地无迹,至今没有什么线索,不过,我想,曹操的坟头找不着,如果能真正找到,曹仁的墓也该是差不多了吧。这哥俩是要躺在一起的,仍要继续玩在一起。曹仁对得起他,曹操之有曹仁,也是曹家有福的,真正的一笔写不出两曹字。之于刘关张,生没有同年同月,死也没有在一块,留失于演义罢了。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