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天才”是如何炼成的(6)

 宿缘回家路 2018-01-19

真正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丛中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某小伙子,Cyril Rolando,31岁,从未上过一门艺术课,也没有人培养他,他自己将绘画这一爱好玩了24年,每一幅画都绝美空灵,成了当今世界最红的数码插画师。但他本人对“插画师”这一称号并不感兴趣,他只想安心做个心理咨询师。

这则消息读后,激发起每个人强烈的头脑风暴。我们会想,真正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才”,那么,天才一定不是学校教育和培养出来的,而是他从小就对于从事某项活动具有永不满足的渴望和永不衰减的热情。他在从事某项活动中,不是感到痛苦,而是体会到快乐甚至是惊喜。“天才”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成就,都不是外界造就的,而是他自身生命热情的外化、展现。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只能培养出一个有益于社会他人、自给自足的劳动者,培养出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人才”,或者叫做“高级工人”、“庸才”,永远都无法培养出“天才”。因为天才不是被环境塑造出来的,而是其自身生命天然生长,是其热情和潜意识智慧、人性的自然外化和展现。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天才非常少见。

当然,并不是每个自然生长的人都会成为天才。很多人,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总是五分钟的热度,刚刚小有成绩和进步,就沾沾自喜,热度骤降。然后,转去从事下一个别的什么活动。而天才则是,拿整个生命和一生的时间,热情不衰地始终从事一项活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无比的快乐、幸福和喜悦。

天才,最终达到的高度,主要不是掌握丰富的知识,熟练精道的技艺或得到他人的认可与高度评价,而更主要的特征是“热爱”,然后才是“独特”、“创新”、 “超越”。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实他本身就是一个发自内心、热爱生活的人。

当前,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培养孩子的学校老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庸才,不是说他们没有知识和技能,而是他们没有培养天才的胸怀和远见,他们只喜欢听话、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喜欢能够考出好成绩、提高学校升学率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能够让老师省心,还能提高教师的薪水。因此,按照当前学校老师要求去培养孩子,只能是“伤仲永”,培养出一个个标准化的庸才、实用型人才。

中国人大概是给饿怕了,温饱刚解决,中国人经历了苦难,饿怕了,内心深处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所以,父母和老师首先要培养出一大批利人利己的“实用型人才”、“庸才”。当然,这无可非议,因为,这些“实用型人才”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他们正在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基础发展。

历来,在艺术和科学领域,有一些少见的“天才”,他们在从事艺术或科学的时候,首先不是为了达到别人的期望,也不是为了获得某些现实利益,他们往往是饿着肚子,废寝忘食,由衷地、充满热情地在从事他们所热爱的艺术或科学。这时,艺术或科学,在他们心中,不是为了挣钱或交作业,而是他们童心世界里热心把玩的玩具。

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天才?

应该首先从培养孩子玩玩具的乐趣和热情开始,比如,放开孩子,让孩子“活尿泥”。无论他将来能否成为天才,哪怕他像“舟舟”那样,起码,他眼睛透亮、散发着童真,活得乐观幸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丛中精神分析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