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有趣的药名诗词

 书香中医专科馆 2018-01-20
 
(2015-11-04 08:29:12)
作者:姜吉林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除了大家熟悉的诗歌样式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杂体诗,其中药名诗词就是很有特色但罕为人论及的诗体。药名诗词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中药名表情达意以求达到一种别样情趣的诗歌形式。药名诗词就是一湾清溪,汩汩流淌,为诗歌历史长河注入了一股活泼的生命之水。药名诗词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具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与审美特征。
  最早的诗歌选集《诗经》就已经涉及中药名了。我们知道,《诗经》注重比兴,借助于景物的描写,如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在诸多描写植物的诗句中提到了许多用作中药的植物。笔者约略统计,《诗经》诗句中的药名约有十种以上,《周南·苯苡》中的“芣苡”就是车前草,古人用来治疗妇女不孕和难产;《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中的“艾”,朱熹《诗集传》认为“艾,所以疗疾”,就是今天所说的艾草。屈原的诗歌也多次用到药名,《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中的“兰”,明代李时珍认为是“省头草”(《本草纲目》)。当然,这些中药名在《诗经》及《楚辞》中出现,主要是为了描述劳动过程,抒情或象征,还不是真正的药名诗,但是在实际上却开了以药名写诗的先河。
  南朝时一些诗人出于游戏的心理。重视文字技巧,有意识地把药名嵌用在诗句里,促成了诗歌和中医药学的融合,标志着一种新诗体的产生。唐代皮日休在《杂体诗序》中说:“案:梁元《药名》诗曰:‘戍客恒山下,当思衣锦归。’药名由是焉。”吴曾《能改斋漫录》也说:“药名之号,自梁以来有之。”梁朝君臣是药名诗的第一个创作群体。梁简文帝萧纲《药名诗》:“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嵌入了“合欢”、“苏合”两味中药名。萧纲与梁元帝萧绎为一代国君,沈约、庚肩吾是文学大家、文坛领袖,君臣唱和,上行下效,当时文坛创作药名等杂体诗的风气可见一斑。
  诗人们有意识地把药名镶嵌在诗句中,虽然形式上还略显生硬,内容上略显空乏,但毕竟标志着一种新诗体的诞生。后人发现这种诗体表现功能的某些优越性后,欣赏之余,进而仿作,药名艺术才和谐地融入到作品中。药名诗的形成和成熟,南朝诸诗人的探索功不可没。
  诗歌至唐代,无体不备,无体不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同样,药名诗的创作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众多诗人涉足药名诗的创作,药名诗的艺术性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完善。如张籍《答都阳客药名诗》: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
  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
  此为答赠友人之作,描述与客相逢的时节、地点及当时景物。在赋诗应答中,二人心意相通,遂成莫逆。诗中嵌入四味中药:地黄、半夏、枝子(桅子)、桂心。这首诗运用了离合的技巧,即以前句句尾一个字,与后句句首一个字组成一味药名,如地与黄,即地黄;枝(桅)与子,即桅子;桂与心,即桂心。药名与诗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同样,皮日休《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第二首:
  数曲急径:中细竹,叶舟往来尽能通。
  草香石冷无辞远,志在天台一遇中。
  诗中上句的尾字与下句的首字相连就构成一味中药的名称,“竹叶”、“通草”、“远志”三个药名经过离合而成,既照顾了诗情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药名,显得奇巧。此外,皮日休有《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陆龟蒙便有《和袭美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相和;陆龟蒙有《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皮日休便有《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药名诗的趣味性与游戏性及其所展示的文采使诗人乐此不疲,常常互相唱和,乃至联句集体创作。皮日休与陆龟蒙是好友,常在一起饮酒赋诗,《皮子文薮》载有他与张贲、陆龟蒙的《药名联句》诗:

  为待防风饼,须添薏苡杯。——张贲
  香然柏子后,尊泛菊花来。——皮日休

  石耳泉能洗,垣衣雨为裁。——陆龟蒙
  从容犀局静,断续玉琴哀。——张贲

  白芷寒犹采,青箱醉尚开。——皮日休
  马衔衰草卧,乌啄蠹根回。——陆龟蒙

  雨过兰芳好,霜多桂末摧。——张贵
  朱儿应作粉,云母讵成灰。——皮日休

  艺可屠龙胆,家曾近燕胎。——陆龟蒙
  墙高牵薜荔,障软撼玫瑰。——张贲

  畴鼠啼书户,蜗牛上研台。——皮日休
  谁能将藁本,封与玉泉才。——陆龟蒙

  这些药名联句要求作者即兴而发,且每句均隐含一味中药,其难度可想而知。全诗十二联,有二十四味中药,即防风、薏苡、柏子(仁)、菊花、石耳(灵芝)、垣衣(乌韭)、从容(从蓉)、续断、白芷、青箱(子)、马衔(马钱子)、乌啄(土附子)、兰芳(兰草)、桂末(肉桂)、朱儿(珍珠)、云母、龙胆、燕胎(《别录》:胡燕卵)、薛荔、玫瑰、鸓鼠、蜗牛、藁本、玉泉(一名玉札)。句句藏药,处处是药,琳琅满目,药香扑鼻,读来令人兴味盎然,非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者莫能为之。
  宋代药名诗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许多名家都有药名诗随着词的繁荣,药名词也开始出现。大诗人黄庭坚、王安石对药名诗颇感兴趣。黄庭坚不但有《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而且还有长达三十二句的《药名诗奉送杨十三子问省亲清江》。王安石的《和微之药名劝酒》在一首十五句的七言诗里,巧妙地嵌入了十六个药名。大词人辛弃疾可以说是无体不作、无体不工,他的两首药名词都用《定风波》词牌,共写进了十一个药名,又较好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之意。如辛弃疾的《定风波》(其一):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育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词中的“木香”、“雨余凉(禹徐粮)”、“石膏”、“防风”、“常山”、“知(桅)子”、“海早(藻)”、“甘松”都是药名,几乎都是把词作中原有的词语拆开,再与傍边的字相合而组成药名。最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药名诗人”的陈亚,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曾说:“陈亚郎中性滑稽,尝为药名诗百首。”

​吴处厚《青箱杂记》说,陈亚是“滑稽之雄也”,而创作药名诗等游戏性较强的诗歌使作者从中得到了乐趣。陈亚从小由做“医工”的舅舅抚养,耳濡目染,药名自然熟烂于胸,加上敏捷的诗才、和善谐谑的性格,创作出大量的药名诗词也就是必然的了。陈亚现仅存四首《生查子》药名词,我们来感受一下其中一首: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

​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全词嵌入10个药名,“相思”、“苦参”、“当归”、“樱桃”、“菊花”是药名本字,“意已(薏苡)”、“白纸(芷)”、“郎读(狼毒)”、“远至(志)”、“回乡(茴香)”则借用了同音字。全词抒情自然而不着痕迹。并采用离合、双关等修辞方式,形成表达的多样化。词借药名抒发了妻子日夜怀念客居在外丈夫的真挚情感,相思之深、念归之意尽在词中,确是药名词的佳作。正如古人所评:“虽一时谐谑之词,寄托亦有深意。”
  元代以后,戏曲、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诗词已不复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但仍有人偶尔创作一些药名诗词。元代诗人陈高的《药名诗》写到:
  丈夫怀远志。儿女苦参商。过海防风浪,何当归故乡。
  短短的四句小诗,缀入了“远志”、“苦参”、“防风”、“当归”四个药名,表达了家人对渡海远行者的惦念与期盼,读来朗朗上口又清新自然。《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也有一首药名诗:


  自从益志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已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诗中直接写进了九个药名,反用谐音方式关合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内容。“益志”是“一志”之谐音,即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王不留行”是写出发时唐太宗设宴送行。“三棱子”指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马兜铃”指白龙马。而“荆芥”、“茯苓”、“竹沥”、“茴香”则分别是“警戒”、“佛灵”、“竹立”、“回乡”的谐音。作者选择这些有助于表达小说内容的药名入诗,借以叙述唐僧取经途中送行、收徒及所遇到的艰辛,表达了唐僧西天取经的决心和希望早日修成正果的愿望。中药名和小说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独具匠心,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文学造诣。
  药名诗词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属于杂体诗一类,在诗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具有正体诗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药名诗词利用汉字形、音、义集于一身的特点,从形体、语词、音律等方面别出心裁、巧妙构思,使汉字的美感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
力。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