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庙村;西部大山里曾经的繁华

 songsgt 2018-01-20
      2017.11.27宝鸡日报
      渭滨区高家镇甘庙村位于市区西部的大山之中,这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在经济和交通发展方面一直位居邻近几个村之首,尤其在文化方面,甘庙村不仅有动人的传说,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可以说是大山里的文化中心。日前,记者来到甘庙村,寻觅村里曾经的繁华。


美丽村名来自于两段忠厚善良的传说

    沿 310国道向西行去,翻过乏牛坡前行不远便到了甘庙村。进入甘庙村,只见这里街道宽敞,环境整洁,村口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与村民交谈得知,甘庙村是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分别是甘峪、甘庙和甘老头,其中,甘峪和甘庙两个自然村各有一段关于村名的传说,至今仍在村中流传。
    甘峪的传说和古时志怪小说最喜欢的两个元素有关——“书生”和“狐狸”。传说,古时有父子二人进京赶考,来到甘庙村时,看到有一位老人坐在路边哭泣,便上前询问。老人指了指头顶,父子二人望去,只见路边的树上吊着一只白狐。老人向父子二人求助,希望他们能帮忙救下白狐,并拿过身边的菜筐,指着里面的干鱼告诉二人,只要把干鱼挂在树上,被放走猎物的猎人便不会追究。老人更向父亲许诺说,只要他救下白狐,便保他的儿子金榜题名。父子二人救下白狐后,一人一狐很快就消失了。后来,儿子果然中了状元,返程时路过此处,想起干鱼换白狐的故事,便将这里称作“干鱼”,后来便演化成了甘峪。
    甘庙的来由则是因为一座庙。记者在《渭滨区乡村“一村一册”丛书》中看到,甘庙是甘峪庙的简称,而甘峪庙则是由“干鱼庙”演变而来。在湖南、湖北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干鱼庙”的传说,在甘庙村也有独属于自己的“干鱼庙”传说。据传,某年某月,一位书生路过此地,在一间庙里投宿,天亮后,发现庙外的树上挂有一条干鱼。他对周围人说,将干鱼放进水中,说不定能活。后来人们将干鱼放进甘峪河,鱼果然活了,从此这座庙就被称为“干鱼庙”,后来演变为甘峪庙,再后来就被称为甘庙村了。当然,这座“干鱼庙”也早已不可考了。
    虽然传说是荒诞的,却显示出这个深山小村依旧保有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这样用传说的方式传播与人为善、与万物为善的地名故事,实际上是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的忠厚善良。直到现在,甘庙村的村民都能说出这两个传说,口口相传之下,村子的知名度也有了提高。

一百年前村里有两个名震陕甘的剧团

    真正让甘庙村名震四方的,不是两个传说,而是上世纪初到中叶,从村里走出去的两个秦腔剧团,以及一大批在陕甘一带拥有大批戏迷的秦腔名角。
    作为大山里的文化中心,甘庙村的文化活动历来丰富多彩,其中尤以秦腔为甚。
    1916年,甘庙村人温安正创办了秦腔剧团“长顺班”,又称“安正班”,俗称安家正戏。当时,温安正是团里的主要须生,剧团中囊括了李锐、温金邦、温玉堂、温安顺等大批名演员,这些演员年纪不等,角色从须生到净角再到旦角,无所不包。当时,长顺班能演《三娘教子》《八义图》等50多本戏,受到大批陕甘戏迷的欢迎,剧团活动了 50多年宣告解散。
    上世纪 30年代,甘庙村人温世英在益门镇组起了秦腔剧团“鸣盛社”,旗下聚集起李甲宝、沙德金等多位名角,迅速打开了市场,在戏迷中引起轰动。全盛时,“鸣盛社”能演 30多本戏。1948年,剧团宣告解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庙村组织村民成立了业余剧团,也在附近打响了名气。
    在剧团影响下,村里还走出过许多著名秦腔艺人。比如,至今仍被一些陕甘交界一带的老戏迷津津乐道的“双瓜争霸”。“双瓜”指的是唐二瓜和唐三瓜两个兄弟,此二人生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年少时就在外学戏,兄弟二人都以须生见长,不过戏路和唱法不同。二人在陕甘戏曲界闯出名头后,观众时常对比着听两人的戏,还戏称为“双瓜争霸”。记者在甘庙村见到了唐三瓜的儿子唐天明。唐天明今年 76岁,精神尚好,他告诉记者,父亲的大名叫唐玉柱,伯伯因为去世早,所以他记不清大名了。唐天明回忆说,上世纪 50年代,父亲被聘到西安唱戏,后来也在宝鸡唱过戏,当时许多人都认识父亲,有一次走到贾村塬上,还有戏迷激动地打招呼。父亲也曾想过将唱戏这门技艺传给他,但他当时年少,不爱唱戏,这门技艺没有传下来。但如今,在陕甘交界一带,提起“双瓜争霸”,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戏迷还能回忆起当年的盛况。

深山老宅见证着一个沧桑巨变的世纪

    在甘庙村,姓温的人特别多,这些人大多居住在温家大院周围。甘庙村的温家大院虽不如扶风的温家大院保存完好,但始建年份却比扶风的温家大院早十年左右,是宝鸡地区比较少见的上世纪初时的建筑。
    记者来到温家大院,只见街道北侧有两排近 50米长的老房,经过岁月的侵蚀,老房的外表已经呈深褐色,看起来有浓浓的时代感。随行的村民介绍,这里就是温家大院。沿着矮小的正门走进院子,能看出这里原本是四合院结构,但东西两边的厢房已经消失,南侧也少了半排房子,取而代之的是村民新建的民居。村民王大军今年 65岁,从 1959年起在温家大院居住,后来虽然搬出,但依然住在距温家大院最近的地方。他告诉记者,温家大院始建于 1928年,是由温氏四兄弟所建,当时温家是村里的大户,四兄弟中,既有豪商,也有地主,还有人是国民党在宝鸡地区的官员,势力颇大。温家大院盖起来后,有四五十间房,特别气派。
    王大军说,上世纪 50年代,温家大院的房间被分给了十多户村民,他家也分到两间房,住进去以后,就觉得房间宽敞大气,很有气势。后来,温家大院年久失修,许多房间也都损毁。再后来村民也纷纷搬出院子,另盖他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还在老房居住。在王大军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温家大院。虽然经过时间的磨砺,老房已有多处损毁,但从细节上还是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和大气。屋脊上的瑞兽仍在,有几间的门楣上还能看到砖雕。记者在北侧一间房内看到,房间上方是一副木雕,中间挂着一张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战士最爱毛主席”等字样,落款时间已经稍显模糊。王大军说,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上去的,至今大部分笔迹依然清晰。在院子南侧几间老房的外墙上,也能看到刷上去的“毛主席语录”,透着浓浓的时代感。
    院子正门重新粉刷过,已经看不到当年的砖饰。王大军说,原先院子门前的两只石狮子也不见了。院子里的地面长满了青苔,连南房的房顶也长了许多青苔。但转头看去,坐北望南的主房房檐下,还挂着几串柿子和辣椒,为老房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