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04)

 爱雅阁 2018-01-21

 (三十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②多,曾见异人否?”佟问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刃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更既深,忽闻隔院纷③。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榜掠,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管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缙与方孝儒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后,不听床头人呜泣哉?”

邑有快役某,每数日不归,妻遂与里中无赖通。一日归,值少年自房中出,大疑,苦诘妻。妻不服。既于床头得少年遗物,妻窘无词,惟长跪哀乞。某怒甚,掷以绳,逼令自缢。妻请妆服而死,许之。妻乃入室理妆;某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俄妻炫服出,含涕拜曰:“君果忍令奴死耶?”某盛气咄之,妻返走入房,方将结带,某掷盏呼曰:“,返矣!一顶绿头巾,或不能压人死耳。”遂为夫妇如初。此亦大绅者类也,一笑。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 跨蹇(jiǎn):骑着毛驴。② 綦(qi):很。③ná):纷乱。④坐名相索:点名要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慷慨自负      每:常常  

B.适自海外归耳    适:刚刚

C.烛之已杳        烛:点燃   

D.乃知佟异人也    乃:才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董生“慷慨自负”的一组是(  ) 

①董又毅然自许 

②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

③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④邀佟至家,坚留信宿 

⑤董按膝雄谈 

⑥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生有狂妄白大的缺点,既不白知,也不知人。遇到佟客,夸耀自己的宝剑何其锋利,然而其剑根本无法与佟客削铁如泥的利刃相提并论。

B.父亲被盗贼拷打时,董生壮气冲天,寻弓觅矢,要与盗贼拼命,其行为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孝子,最终还是佟客仗义出手,帮其退贼。

C.蒲松龄认为,想要尽忠孝,是人人都具有的基本品质,然而,最终是成为义士还是懦夫,往往就在一转念之间。

D.某快役发现妻子与人私通之事,十分恼怒,强令妻子白缢以谢罪,可最终还是没能忍下心。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十℃汉语。

 (1)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

  译文:                                                                                    

 (2)叩以剑法,谢不知。

  译文:                                                                                 

 (3)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译文:                                                                      

 

参考答案

1C   C“烛”应为“照,照亮”,如姚鼐《登泰山记严明烛天南”。A“每”《项脊轩志旷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B“适”,如《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D“乃”,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A[解析]②为董生询问佟客经历的话,表现出董生的好奇心;④为董生热情邀请佟客去家里,表现出董生的诚挚;⑥是快役的行为,不是董生的行为。

3B(解析)原文为“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在妻子的哭泣中,董生壮念已消,两人舍弃父亲躲到楼上,寻弓觅矢是为了自卫,不是去救出父亲,恰恰反映出董生色厉内荏和不忠不孝,并且最终也不是佟客仗义出手,盗贼拷打董父本身就是佟客使用幻术戏弄董生的。

4(1)董生于是自己讲述自己喜好的东西(喜好剑术),遗憾的是不能得到奇人异士的真传。

 (2)(董生)向佟客请教(或询问)剑法,(佟客)推辞说不懂剑法。

 (3)你没有别的亲人,应该向妻子嘱托一下身后事,我打开门替你唤起仆人。

【参考译文】:

董生,是个好击剑的徐州人,总是一副意气风发自以为是的样子。偶然路途之中遇到一旅客,便骑驴同行。同那人谈话,那人言语豪迈,董便问他姓名,那人道:“辽阳人姓佟。”又问:“去哪啊?”那人道:“我出门在外二十年,方才归来。”董问:“您游走各方,见过很多人,可曾见到有什么奇异之人?”佟道:“什么奇异之人?”董便说起自己喜好击剑,遗憾的是得不到奇异之士的真传。佟道:“奇异之人何处没有,但必需先得是个忠孝之人,奇异之士才愿意真传于他。”董生坚决表示自己是忠孝之人,随即拔出佩戴宝剑舞剑吟唱自己如何怀才不遇,便又乱砍路旁的小树自负的炫耀着锋利宝剑。佟见之张须而笑,把剑借来一看。董便递给了,他翻转把玩看了看,道:“此乃铠甲之铁铸造,被汗臭污染过,属最下等。我虽然不通剑术,但也有把剑尚还有用。”于是从衣下取出把一尺来长的短刀,便削董之佩剑,就像切个葫芦瓜果斩个马蹄般容易,应势就把剑给削断了。董很是惊讶,忙请求把短刀给他看看,他爱不释手摸了又摸才还给佟。董邀请佟到家里,坚持留他多住几宿。恭敬的请教剑法,佟推说自己不懂。董这便双手按膝牛侃起来,佟则只是在旁恭敬倾听而已。

夜深人静之际,忽然听到隔院传出争执喧闹之声。隔院为董生父亲居住,董心感惊疑,便贴着墙壁凝神细听,且听见有人怒气冲冲地说:“叫你儿子立即出来受刑,我便饶过你。”不一会儿便好似有人被凌辱拷打了,那人的痛苦呻吟声不绝于耳,原来那是他的父亲。董生抓起长矛想冲过去,佟制止道:“此去恐怕得没命活不成,还是应想个万全之策。”董生惶恐不安地向佟请教,佟说道:“强盗点名要抓的是你,就必定要抓到你加以残害才会甘心。你又没有别的亲人,应该先去向妻子嘱托一下身后事,我打开门替你唤起仆人。”董生应诺,进去告知了妻子。妻子拉着他的衣衫哭泣。董生救父的奋勇念头马上打消了,于是与妻子一道登上楼,寻找弓箭,准备抵御强盗敌。急促慌张的还没准备好,就听见佟在屋檐上笑道:“贼盗幸好已经走了。”拿灯烛一照佟早已幽幽然不见了踪影。董这才胆怯的徘徊着出来查视,方看到他父亲提着灯笼,从邻居家吃完酒回来,只有庭院前多了些茅草烧剩的灰烬。这才知道佟是位奇人异士。

作者道:“忠孝,是人本该有的,以往臣子不能为君父而死的,当初时光岂不就不会拿起武器勇敢赴敌了嘛,如若都在一念之间耽误了事可好的。昔日解缙与方孝孺相约死难与共,终还是未能实践其言,如何知道坚定立下约定回来之后,就不听见床头有人哭泣嘛?

郡县有一捕快,总是好些日子不回家,他老婆于是就同街巷里的无赖通奸。一天他回来,碰巧遇到少年从他家走出,很惊疑,懊恼地质问其妻。其妻不服。捕快发现了已经遗留在床头的少年物品,令其妻窘迫得说不出话来,只有跪地哀声乞求。捕快愤怒得很,扔了根绳子给她,逼迫她上吊自尽。妻子请求妆饰一下再死,捕快准许了。其妻便进屋里打扮梳理,捕快自己斟上酒边喝边等,怒斥着频频催她快点。不久其妻身着艳丽服饰走了出来,涕泪交加拜道:“夫君果真忍心让我死么?”捕快咄咄逼人火气十足,其妻返回屋中,刚刚把绳子打了结,捕快将手中杯盏一扔大呼道:“哈(具有讥讽的悔叹)回来吧!一顶绿帽子,还能压死个人不成。”于是夫妇俩人便和好如初。此人亦同解缙是一类,随之笑罢。

(三十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  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日:“闻太师名德久矣,公丛建大号乳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日:“吾年诸贼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日:“死生分矣,何多为?”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日:“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日:“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日:“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日:“有诏。”真卿再拜.奴日:“宜赐卿死。”日:“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使日长安来?”奴日:“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注:①建大号:即称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往谕之           谕:晓谕     

B.但戒严奉家庙       戒:告诫 

C.死生分矣,何多为 分:区别  

D.希烈僭称帝         僭:越位、超过本分

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希烈因发怒             利乘便,宰割天下

C.此吾殡所也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D.岂受若等胁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明知去李希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以年老为借口,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B.颜真卿入叛贼营后,李希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李希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拂袖而去。

C.在敌营中,颜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导致周曾被杀。

D.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妣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恼怒,就派太监宣旨赐颜真卿死,颜真卿大骂说:“分明是叛贼,怎能称圣旨。”最后颜真卿被勒死。

4.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

                                                                             

 (2)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3)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参考答案

1B(分:天数,运数)

2DD均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A.认为,因为;B.因为,依靠;C.表处所,…的地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3C(颜真卿并没有伙同周曾等人,而是周曾等人谋划准备以颜真卿为帅。)

4.(1)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到达宾馆。(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昭雪)。(共3分。捍,1分;就,1分;雪,1分。)

2)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2分。孰先,1分;语气,1分)

3)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庭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共4分。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廷”,通“庭”,1分;“坑”,作动词用,1分。)

【参考译文】

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颜真卿派往外地,他说道:“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来到河南,河南尹郑叔则鉴于李希烈谋反的迹象已很明显,劝他不要前去,颜真卿说:“君命能违背吗?”他见到李希烈,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来,李希烈手下的将领也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颜真卿毫不动声色。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进入馆舍。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于是希烈采取欺骗的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岘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不予理睬。颜真卿每次给子侄们写信,只是告诫他们好好守护宗庙,体恤孤儿,并无其他言语。李希烈派李元平去劝说颜真卿,颜真卿斥责说:“你受国家的委任,却不能传达(皇上的)命令,我手中无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还来劝说我吗?”李希烈和他的同党聚会,把颜真卿召来,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说:“你李希烈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一甩袖子去了。当时朱滔、王武俊等派来的使者都在座,他们对李希烈说:“早就听说太师颜真卿的高名盛德,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颜真卿呵斥说:“我已年近八十,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而后已,我难道怕你们的胁迫吗!”叛贼们都大惊失色。

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颜真卿看到李希烈,说道:“生死是有运数的,你不必再说什么了!”适逢李希烈的同伙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推颜真卿为元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于是把颜真卿押送至蔡州。颜真卿估计这次必死无疑,便定下遗书、墓志、祭文,指着居室的西墙下说:“这就是我葬身的地方。”李希烈僭号皇帝,派人去问颜真卿登基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主管国家的礼仪,我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兴元年间以后,官军的力量又强大起来,叛贼担心形势发生变化,派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那里,满院堆满柴草,对颜真卿说:“你如果不变节投降,就把你烧死!”颜真卿站起来向烈火扑去,辛景臻等人马上拉住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大为恼怒,就派太监等人来杀害颜真卿,他们对颜真卿说:“圣旨到!”颜真卿行礼听旨。太监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我出使没有完成使命,罪该赐死,但使臣你是哪一天从长安出发的呢?”那太监说:“我是从大梁派来的。”颜真卿大骂:“分明是叛贼,怎么能称圣旨。”于是颜真卿被勒死,时年七十六岁。

(三十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弊甚,诏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策有干名,命代之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策勤史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     

蟹六跪而二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凌策“有才用”和“性淳质和”的一组是

A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       

策幼孤,独厉志好学

B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   

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

C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

D与翰林学士李迪…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策劲吏职,处事精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科,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B.凌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受命重新筹划从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比过去节省下大量人力和大笔运费。

C.凌策任英州知州期间,其时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大源洞开山修路,缩短了行程,方便了运输行旅。

D.产金之地饶州由于官府禁止买卖黄金,并逮捕那些被举报的私下买卖黄金的人,以致捕押满狱。凌策请求允许自山买卖,由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

译文:

 

(2)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

译文:

参考答案

1A(连词,于是/介词,趁机;B.连词,因为;C.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并列)

2BA.自荐赴蜀/厉志好学;C.有才用/勤于供给;D.性淳质和/处事精审)

3.C(无中生有,凌策当时代广州知州之职)

4.(1)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 凌策自己陈述(或“表示”“说”)曾三次(或“多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或“管理蜀州”)。

译出大意给2分(“/”所分各1分);“惮”“陈”“谙”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凌策刚刚考取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 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译出大意给2分(“/”所分各1分);“登第”“遗”“凡”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县人。世代在州县任职。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同族人起初不以礼相待,于是他决定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取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淳化三年,被任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任定州通判。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己表示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回朝后,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入朝为户部判官。此前,岭南运送香药,因此沿途驿站安排士兵万人,分设二百个驿站,由士兵肩挑背负抵达京师,并且因为繁杂的劳役成为灾祸。诏令凌策筹划这件事,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大大节省了运费。卢之翰在广州任职,没有廉洁的名声,因凌策能力很强,就命他接替,并赏赐金紫。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英州大源洞开山修路,直抵曲江,人们觉得很方便。后来任青州知州。东岳封禅时,因勤于供给,入京任判三司三勾院,出朝任扬州知州。适逢江、淮歉收,盗贼蜂起,朝廷任命凌策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级为司封。这时洪州发生水灾,知州李玄病重,皇上与宰相逐个挑选朝中大臣,准备调凌策接任。皇上说:“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不必事事向上级禀报。”王旦说:“凌策做事平和公正,可以把一个地区交给他,希望随即将江南转运使职也授予他。”饶州产金,曾有令禁止私人买卖,有时接到举报,逮捕关押的人挤满监狱。凌策请求允许自由买卖,由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大中祥符)五年,任命为右谏议大夫、益州知州。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凌策勤奋工作,处事精细审慎,所到之处有政绩。(大中祥符)九年,从蜀地被接替还京。真宗曾对王旦说:“凌策有才干,治理蜀地时机敏而又果断。”王旦说:“凌策性情淳朴温和,办事精明干练。”皇上很赞同他的意见。当年秋天,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当时的茶叶专卖之法弊端很多,诏令凌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共同负责修订,使旧法稍稍放宽。第二年病重,不能上朝,皇帝多次派宦官带医生前来探望,赏赐名贵药物。天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三十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康定中,兄遵死于敌,录逵为三班奉职,隶陕西范仲淹麾下。仲淹勉以问学。方议取灵武,逵曰:“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未几,泾原任福以全军没,人服其先见。陈执中安抚京东,奏为驻泊将。执中与宾佐论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逵曰:“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执中始怒,居数日,问曰:“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曰:“喜功徼幸,徒勇无谋,可禽也。”执中叹曰:“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为真定兵马监押。保州卒叛,田况遣逵往招之。逵与乱者侍其臻尝同事范仲淹,驰至城下,示以旧所佩紫囊。臻识之,即与其党韦贵、史克顺皆再拜,邀逵登城。既见,申谕祸福,众或疑不即下,曰:“若降,恐不免。”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论功加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河东,俾权忻州。契丹来求天池庙地,籍不能决,以诿逵。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檄报之,契丹愧伏。种谔受嵬名山降,取绥州,夏人遂杀杨定。朝论以边衅方起,欲弃绥。逵曰:“虏既杀王官,而又弃绥不守,见弱已甚。且名山举族来归,当何以处?”既而夏人欲以塞门、安远二砦来易,朝廷许之。逵曰:“此正商于六百里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与。”遣其属赵离、薛昌朝与夏使议,唯言砦基,离曰:“二砦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虏使惊不能对,乃寝其请。逵忱慨喜兵学,神宗尝访八阵遗法,对曰:“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因为帝论其详。在延安,使以教兵,久不就。逵择诸校习金鼓屯营者六十四人,使人教一队,顷刻而成。尤善用偏裨,每至所部,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故临阵皆尽其技。卒。辍视朝一日,赠雄武军节度使。

                         (节选自《宋史·郭逵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论以边衅方起     以:用

B.乃寝其请           寝:止息

C.神宗尝访八阵遗法   访:询问

D.因为帝论其详       因:于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逵“有先见之明”和“做事精细”的一组是

A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

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

B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              

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

C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               

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

D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主—法尔   

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逵的祖先是从邢州迁居洛阳的,他任三班奉职时,属范仲淹管辖,范仲淹经常勉励他读书学习。

B.保州叛乱时,郭逵与叛将侍其臻同为范仲淹同事,他以故交身份人城,申明利弊,以身为质,最终使叛军开城投降。

C.绥州事件中,朝廷曾想要放弃绥州,郭逵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王朝官员已被杀,若再抛弃绥州就太示弱了。

D.郭逵精通兵法。他曾经选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让每人教练一队士兵,很快便训练成功。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

 

(2)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乏,故临阵皆尽其技。  

 

参考答案

1A(“以”,应为介词,意思是“因为”。)

2BA项“逵请以身为质”是取信于人的义勇;C项“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是赵禼所说;D项“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是对兵法的论述。)

3B(“同为范仲淹同事”应为“曾经一同侍奉范仲淹”。)

4.(1)你凭什么了解葛怀敏不是名将而会败坏了朝廷的大事呢?(“何以”“败”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2)让各人自己报说所擅长的技能,闲暇时间就翻阅查看,所以临阵作战都能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技能。(“能”“按”“尽”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

郭逵,字仲通,他的祖先自邢州徙居洛阳。康定年间(1040),他的兄长郭遵在对敌作战中阵亡,朝廷因此录用他做三班奉职,隶属于陕西的范仲淹麾下。范仲淹勉励他读书学习。当时正讨论夺取灵武城的事,郭逵说:“此地遥远,粮草供应不上,而且此城很大而我方士兵不多,攻夺灵武看不出对我们有利。”不久,泾原人任福攻打灵武时全军覆没,人们都佩服郭逵的先见之明。陈执中任京东安抚使时,奏请调郭逵任驻泊将。陈执中曾与宾客助手谈论当代名将,他们都推崇葛怀敏。郭逵说:“葛怀敏这样的人太容易对付了,有一天必会坏了朝廷的大事。”陈执中听后开始很生气,过了几天问道:“你凭什么了解葛怀敏不是名将而会败坏了朝廷的大事呢?”郭逵说:“侥幸取胜,好大喜功,有勇无谋,因此可以断定。”陈执中叹道:“你真的精通军事啊,葛怀敏已经兵败了。”任真定兵马监押。保州士兵叛乱,田况派郭逵前往招抚叛军。郭逵与叛乱的侍其臻曾经同为范仲淹部下,他骑马飞驰到保州城下,用旧时佩戴过的紫袋让侍其臻看。侍其臻识得此物,便与同党韦贵、史克顺等都来拜见,并邀请郭逵登城。见过之后,郭逵向他们申明利害,众人有的疑惑不决,说:“若投降,恐怕也不免死罪。”郭逵便请用自己做人质,于是叛军开城门投降。郭逵因功升任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守河东时,使郭逵权知忻州。契丹人来要求天池庙一地,庞籍不能决定,把此事推诿给郭逵。郭逵寻访到一个太平兴国时的旧木椟,证明此地本为宋国土地,于是发文书回答契丹,契丹人羞愧地服输。种谔接受西夏人嵬名山的投降,夺取绥州,西夏人因此杀了杨定。朝廷讨论因为边境战争正在兴起,想要放弃绥州。郭逵说:“敌人已经杀了王朝的官吏,而如今又抛弃绥州不守,太示弱了。而且嵬名山举族来投奔,又将怎么处置呢?”后来西夏又要用塞门、安远两寨来交换绥州,朝廷同意。郭逵说:“这正是当年秦国许楚国商於六百里的计策,若不先交出二寨,就不可能给绥州。”并派部下赵、薛昌朝同西夏使者谈判。西夏使者只讲寨基,赵说:“二寨北面,原还有三十六堡,而且以长城岭为分界线,西平王祥符(10081016)时所写的文书如今还在。”西夏使者惊讶得答不上话来,因此取消了换地的要求。郭逵为人慷慨,喜欢军事。神宗曾向他询问孔明八阵遗法,他回答说:“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形,此八阵也只不过是奇正相生的一种兵法罢了。”于是为皇帝讲述详情。在延安时,派人以八阵法教练士兵,长期没有成效。郭逵便选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使每一个人教练一队士兵,很快便练成了。他尤其善于使用偏将,让各人自己报说所擅长的技能,闲暇时间就翻阅查看,所以临阵作战都能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技能。去世时,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一天,追赠他为雄武军节度使。

(三十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搜秋,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节选自《史记 谏伐匈奴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诛:惩罚。

B.兵革不备哉              备:准备。

C.夫务战胜穷武事者        穷:用尽。

D.事苦则虑易              易:改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项是

1)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2)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   

3)轻兵深入;粮食必绝

4)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5)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6)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A.(1)(3)(5)   B.(1)(4)(6)  C.(2)(4)(5)   D.(2)(3)(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明主的治国之道,是主父偃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他企图以此说服皇上,并希望皇上能因此免除他的死罪。

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听从自己的意见。

C.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D. 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也不看重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4.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参考答案

1B(备:完备)

2D(①④不是依据)

3.A(主父偃并没有死罪)

4.1)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或者:匈奴(既)没有城池可守,也没有财物可守,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居:守;委积:积蓄,财物;鸟,像鸟一样;制:控制。  1分,句意1分,共5分)

2)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或在)外国(打仗或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

(虚:使动用法,使┅┅空虚;敝:使动用法,使┅┅疲惫;甘心:以┅┅为称心如意的事;完:完美    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恳切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而不敢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百世。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加考虑。

    《司马法》中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快乐,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如果派轻骑部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原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计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辟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让军队在风吹日晒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如果)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在)外国(打仗、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俘获并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抢到那里,侵夺驱驰,他们以此为职业的原因,是天性本来如此。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国家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证明。所以《周书》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四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府职,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知单州。以能政,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迁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淳化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未几,改正使。部送刍粮至塞外,优诏奖之。 .

     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河决郓州,朝议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因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巨堤于采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河平,真授转运使。召还,拜刑部郎中,知潭州。时三司使缺,若拙自谓得之。及是大失望,因请对,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求纳制命。上怒,谓宰相曰:“士子操修,必须名实相副,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往有黄观者,或称其能,选为西川转运使,辄诉免,当时黜守远郡。今若拙复尔,亦须谴降。凡用人,岂以亲疏为问?敬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乃追若拙所授告敕,黜知处州,徙温州。代还,复授刑部郎中,再为河东转运使,赐金紫。 .

会亲祀汾阴,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输河中以助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擢拜右谏议大夫,徙知永兴军府。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至,则许贸易,民赖以济。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知澶州。蝗旱之余,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录其子映为奉礼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              度:谋划

B寻命权京东转运使                       寻:遵照

C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            适:到……去

D乃追若拙所授告敕                    追:收回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若拙“为官善于治事”的一组是      ①解褐将作监丞

②部送刍粮至塞外  

③若拙自谓得之      

④或称其能           .

⑤输河中以助费    

⑥若拙至,则许贸易 .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拙曾持书信到太宗府见太宗,得到太宗赏识,但他谢绝了太宗的提拔,后来他凭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获得官职。.

B.郓州黄河决口,若拙派兵士堵塞王陵口,又于齐州疏导河流,修建堤坝,并上奏免除六州百姓按规定应缴纳的梢木。.

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应该补三司使的空缺,却没有如愿。他在失望之余找借口希望回家,惹怒太宗,被贬黜。 .

D.若拙复任地方官,准许贸易,帮助邻郡百姓度过饥荒;在蝗灾、旱灾之后,尽心处理政事,受到百姓爱戴。 . .

4.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 .

 .

2)敬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 .

 

参考答案

1B(寻:不久)

2B(①表明他身份的变化;③ 是若拙自认为有资格升职;④是说黄观)

3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的说法没有根据)

4.(1)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太宗看了奏章后对此感到惊讶,召见若拙当面告知并把处理问题的任务委派给他。(“系”“ 讶”“ 面” 1分,介宾后置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

   2)如果能够竭尽全力一心为公,建立功业,哪里还用担心不能获得名声和地位呢?(“苟”“尽瘁”“树立”“患”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陈若拙字敏之,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后来曾经拿着书信到晋王府去,太宗夸赞他应对得详细且言谈不俗,想要委任他担任军职,若拙恳切地推辞了。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甲科,将改变平民身份而出任监丞、鄂州通判,任单州知州。因为能力强又改任太常丞,升为监察御史,充任盐铁判官。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太宗看了奏章后对此感到惊讶,召见若拙当面告知并把处理问题的任务委派给他。升任他为殿中侍御史、兼任益州通判。淳化三年,就任西川转运副使,没过多久,升任正使。指挥部属送军粮至塞外,太宗颁发诏书嘉奖他。

入京做盐铁判官,转任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相处不和睦。请求调任到其它地方,于是改任开拆司主判。皇帝北巡,命令李沆留守东京,任命若拙为判官。郓州黄河决口,大臣们商议迁移城池来躲避水患,派若拙与阎承翰前去谋划处置,不久又任命他暂时代理京东转运使,于是他派遣士卒堵塞王陵口,又到齐州疏浚水流,在采金山修筑巨堤,并上奏朝廷免除所征收的六个州的梢木五百万,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水患平定,任命为转运使。召还京城,拜为刑部郎中、管理潭州。当时三司使空缺,若拙自己认为能得到这个职位。到这时他感到很失望,于是上奏,说父母年老,不愿远行,请求收回成命。太宗大怒,对宰相说:“读书人的品德修养,一定要名声和实际相符,听说若拙很有才干,特别升迁并委任他到外藩任职,他却这样贪图地位与俸禄。过去有个叫黄观的人,有人称赞他有才能,选拔为西川转运使,就请求不去外地做官,当时贬黜他到偏远的郡做官。现在若拙又这样做,也一定要贬谪。凡是用人,哪能凭关系的亲疏呢?如果能够竭尽全力一心为公,建立功业,哪里还用担心不能获得名声和地位呢?于是追回授予若拙的敕命,贬黜他到处州,又调任到温州。回来后,又授予刑部郎中,改任河东转运使,被赐予金袍紫带。

正逢皇帝亲自到汾水南面祭祀,若拙把所管辖的粮草布匹钱物等运送到河中补充所需经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上奏说若拙有才干贡献,于是提升他为右谏议大夫,调他管理永兴军府。当时邻郡闹饥荒,若拙的前任不允许邻郡百姓来买粮食,若拙到任,就准许买卖粮食,邻郡百姓因此得以度过饥荒。又调任凤翔府,调入京城,任命他担任给事中,管理澶州。蝗灾、旱灾之后,勤于政事,百姓上书请求他留任。天禧二年去世,六十四岁。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映做了奉礼郎。

(四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未,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

    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丈。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滩,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完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    

    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县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邰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    除:任命,授职。

B.以机秉还宰相        秉:通“柄”,权力,权柄。

C.黄裳未尝过其门      过:经过。

D.阴谋矫诏诛大将      矫:假传(命令)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 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 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

译文:                                                      

                                                                                                                             

 2)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

译文:                                                      

                                                              

参考答案

1C(过:访,探望。)

2A(“雅澹”即儒雅淡泊,心态平和。B项①不是杜黄裳的看法;C项③不能表明说明杜黄裳“雅澹”;D项②表明杜黄裳受贿,不能表明他“雅澹”。)

3A(“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错。原文“方镇选不出朝廷”意思是谠:藩镇长官的人选不是由朝廷派出,而是由藩镇自行废立。)

4(1)君王选择合适的人选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才把事情做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任:任用。责成:要求成功。信:确实,必定,一定。孰:谁。不力:不尽力。5处,每处1)    

   (2)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本略。性情儒雅澹渔:不曾触怒别人。

  (达:通晓。权:权变,灵活。王佐:辅佐帝王。雅澹:儒雅澹泊。忤物:触怒别人。5

处,每处1)

【参考译文】: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县人,考中进士,又考中宏辞科。郭子仪征召他辅佐朔方府,子仪入朝,让杜黄裳留下来主持军中事务。李怀光与监军暗中谋划假传圣旨诛杀大将等事。以此扰乱军心,想趁乱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断这是假的,拿来质问李怀光,怀光吓得流汗认罪。于是诸将当中凶狠骄横难以控制的,黄裳都以郭子仪的名义撤换掉,众人不敢作乱。

   入朝做了侍御史,为裴延龄所嫉恨,十年得不到升迁。贞元末年,拜为太子宾客,居住在韦曲。当时宦官想请求皇上将韦曲的土地赐给公主,德宗说:“城南是杜黄裳的家乡,不能动。”升任太常卿。当时王叔文掌权,黄裳不曾登门拜访。王叔文女婿韦执谊辅佐朝政,黄裳劝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说:“先生刚得到一个官职,就理科开口议论宫禁中的事吗!”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的良心!”理科拂袖而出。

皇太子总理军国大事,提拔黄裳做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贪佞无功,趁他来朝,上奏皇帝罢免了他,不久刘辟叛乱,议论的人认为刘辟占据险要的地势,征讨他或许会生出事端。只有黄裳主张不能赦免,于是奏请免除宦官监军,而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在朝中指点,无不合乎军机。崇文向来畏惧刘,黄裳派人传话说:“你如果不尽力,就让刘取代你。”崇文畏惧,拼死努力,最后捆上刘辟献给朝廷。蜀地平定,群臣祝贺,宪宗看着黄裳说:“都是你的功劳啊。”

   当初,德宗面临的困难很多,总是姑息藩镇,每当节度使死了。派宦官考察他的军队,看众人想推举的人是谁,因此大将私下里用重金收买身边的人,希望能够节制军队,和平年代尤其严重,放镇人选不由朝廷派出。黄裳常常从容地说:“陛下应该以贞元年间的弊端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诸侯的特权,那么天下太平了。”皇帝曾经问他前代君王如何使国家太平,黄裳知道皇帝锐意治理天下,恐怕不得要领,于是说:“君王之道,在于加强品德修养任用贤臣而已。君王选择合适的人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皇帝认为黄裳的话处于一片忠心,赞许并采纳了。从此平定了夏、除了齐、灭掉了蔡、收复了两河地区,把权利还给了宰相,法度森严,依法治国,赫然号称中兴,这种局面是从杜黄裳开始的。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做河中、晋绛节度使,不久封为国公,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岁。

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性情儒雅澹泊,不曾触怒别人。当初不被韦执谊礼待,等到韦执谊失势,尽力营救;韦执谊死后,上表请求送还他的灵柩安葬。曾患病,医生给错了药,病情于是加重,最终也不生气谴责医生,但任命官吏不太区分品行等级,就收贿赂,没有清廉的名声。做节度使时间不长,没能尽其才,到地方任职后,众望所归。死后几年,御史弹劾上奏杜黄裳收受宁节度使高崇文贿赂钱四万五千,查究他的门下故吏吴凭以及杜黄裳的儿子杜戟,两人供认不讳,皇帝念黄裳旧功,只是流放吴凭到昭州,原谅杜戟不再问罪。

(四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 .

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贞观元年,进封国公。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萧及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杀戮无辜。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萧曰:“兼弱攻昧,击之为善。”无忌曰:“今国家务在 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谬。”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如何?”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 .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          陈:陈述。 .

B.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投:扑向。 .

C.天下属心久矣。              属:隶属。 .

D.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辍:停止。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无忌“有筹略:的一组是 .

①无忌贵戚好学         ②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 .

③彼既已弱,必不能来    ④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 .

⑤所为如此,我心无谬    ⑥无忌密争之 .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等人共同谋划,与尉迟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门平定了李建成和立李元吉的叛乱。 .

B.长孙无忌深受太宗的尊重与信任,时常被允许出入太宗的寝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长孙无忌的帮助和支持。.

C.是否对突厥作战,长孙无忌认为国家目前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 .

D.长孙无忌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支持太宗立晋王的想法,并进一步指出晋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没有什么异议。 .

4.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

 译文:                                                          

                                                                       

2)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

 译文:                                                           

                                                                        

参考答案

1C(“属”应为“归服”)

2B(①介绍长孙无忌好学⑤是太宗的话)

3C(前后内容无因果关系)

4.(1)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昏昧国家的机会;如果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违”“昧”“今”“乱、亡”“ 爽”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6分。)

2)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他犹豫不决。( “而”、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回惑”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身为贵戚而喜好学习,博通文史,性情通达机敏,富于谋略,文德皇后就是他妹妹。

武德九年,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划将要谋害太宗,长孙无忌请求太宗抢先动手诛杀他们。于是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同谋划。六月四日,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进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消灭了他们。

贞观元年,进封齐国公。太宗因为长孙无忌是创业的元勋,又有外戚的身份,礼遇尤其丰厚,时常让他出入寝室。这一年,拜尚书右仆射。当时突厥颉利可汗新近和中原签约和好,内部政令紊乱,谈论政事的人大多陈述攻取突厥之策。太宗召集萧和长孙无忌问道:“北番君臣昏乱,屠杀无辜。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昏昧国家的机会;如果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两种做法不能决定,哪一个更好呢?”萧说:“兼并弱小的国家攻取暗昧的君王,攻击为好。”长孙无忌说:“国家目前正致力于休兵息战,等他们侵犯边地,才可以征讨出击。他们既然已经衰弱,一定不会前来。如果深入虏地,臣以为不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臣以为合适。”太宗听从了长孙无忌的意见。突厥不久因政治衰败而灭亡。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犯罪,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而犹豫不决。皇帝来到两仪殿,百官都出去了,仅留下长孙无忌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对他们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所作所为是这样,我心里没有依靠。”于是自己向床上扑去,抽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非常惊恐,争着上前抱扶,取下佩刀交给晋王。长孙无忌等人问太宗想立谁,回答说:“我要立晋王。”长孙无忌说:“敬奉诏命。谁有不同意见的,臣请求杀了他。”太宗对晋王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你应该拜谢。”晋王于是下拜。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和我的意见一致,但不知舆论会怎么样?”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天下人诚心归服已经很长时间了。请求召见百官询问,一定没有异议。如果不是同声庆贺,就算臣辜负陛下罪该万死。”于是确立太子之事就定下来。不久太宗又打算立吴王李恪,长孙无忌暗自争谏,这事于是停止。

高宗即位,进封长孙无忌做太尉。

(四十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1,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

1.下面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孰与:与……相比,哪个更

B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请:请允许我

C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                    难:感到为难

D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乃:于是

2.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   2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3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4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A1 2中的“为”意义与用法相同,3 4中的“于”意义与用法不同,

B1 2中的“为”意义与用法不同,3 4中的“于”意义与用法不同,

C1 2中的“为”意义与用法相同,3 4中的“于”意义与用法相同,

D1 2中的“为”意义与用法不同,3 4中的“于”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走,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要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秦国名将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4.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

                                                                      

2)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3)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参考答案

1.C(难,刁难)

2B(①中的“为”介词,意为“替”, 中的“为”动词,意为“作为,成为”; 中的“于”是介词,意为“到”, 中的“于”是介词,意为“向,对” 

3.C(白起得罪的不是吕不韦,而是应侯范雎)

4.1)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

2)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却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

3)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四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2.下列各句中,都能表现卜式“义”的一项是:

①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 

②愿输家财半助边 

③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④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⑤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

⑥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

A.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以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4.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

译文:                                                                    

2)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译文:                                                                     

 (3) 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

译文:                                                                     

 

参考答案

1.B(“见”表被动)

2.B  (④是河南郡守将资助贫民的名单呈给皇上,⑥是卜式的治民观念,都不能表现其“义”)

3.CA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法纪”。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4. (1)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以为”“宜”“输”各1)

(2) 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熟悉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来尽为臣的节义。(“会”“习”“以”各1)

(3) 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被利益所惑。(“雅”“躬耕”“为”各1)

【参考译文】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许他。卜式说:“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四十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晏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迁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通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闻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天禧初,进位太保.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一日,帝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一再三问,不对.因曰:“试以卿意言之.”旦强起举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巨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遂辞退.后旦没岁余.竞用准为相.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旦驰还,权留守事                权:暂代官职

B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       驾:帝王

C臣备住宰府                        备:满足

D当坐死者百余人                    坐:因犯……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①惊视之,乃旦也.

 ②候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①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王旦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

①表请天下建常平仓

②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

③所虑者政令,罚之不当    

④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⑤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    

⑥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A.④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⑥     

4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入侵时,王旦先随皇帝到澶州,后派回京城代理雍王处理留守事宜,他严令禁人传播.直到战争结束,他家里的人还不知道他回了京城,还以为他在前线,专门到郊外迎接他.

B.宫中失火,真宗很痛心两朝积蓄的财物一朝殆尽,王旦则认为财物事小,政令赏罚不当事大,首先要求罢免自己,使得真宗下诏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后来有人发现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要杀一百多人,王旦说服真宗不要追究.    

C.皇帝非常信任王旦,王旦却不愿意干预皇帝时继承人选的安排,并且说了解臣子谁也比不上国君,请皇上自己选择.

D.王旦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寇准专门说他的坏话。他却总是称赞寇准的好处,并且坚持向皇帝推荐寇准,才使寇准有机会成为一代名相.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译文:                                                                         

②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

译文:                                                                         

 

③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

译文: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于产曰:  “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cui,椽子)崩,侨(子产的名)将厌(通‘压’:下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通“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6.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用/断开.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参考答案

1C充数,充任.(各位,在官位上充数,多用于任职的自谦之词)    

2A(都表目的,用来。B竟然/才,  C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D难道/宁可)

3C

4D(才使寇准有机会成为一代名相,错。)

5.翻译

    ①皇帝一向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曾经上奏后退下,皇帝目送着他说:“帮我得到太平的,一定是这个人啊。

    ②两朝的积蓄,我从来不敢任意花费,这一回被一场火灾全烧光了,实在太可惜了!

    ③现在却又要归罪于别人,如何能显示寄信?

6.标点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参考译文】

王旦,字子明,大名举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任郑州通判。上表请求普天兴建常平仓,以杜塞兼并的途径。真宗即位,王旦被授予中书舍人的职务。皇帝一向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曾经上奏后退下,皇帝目送着他说:“帮我得到太平的,一定是这个人啊。”

过了一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入侵,王旦跟随皇帝出征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忽然得了急病。真宗命令王旦急速返回东京代理留守事务。临时之时王旦对皇帝说:“请求召见寇准,臣有话要说。”寇准被叫来后,王旦说:“倘若十天之内我还没有接到前线捷报,那时应当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很久,说:“那你就立太子好了。”王旦返回京师后,直入宫禁,严令任何人不得走漏消息。等到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还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忽听背后人喊马叫,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才知道原来他早已回京了。

     有一次,宫内发生火灾,王旦闻讯后,立即奔赴现场查看。皇帝很伤感地对王旦说:“两朝的积蓄,我从来不敢任意花费,这一下被一场火灾全烧光了,实在是太可惜了!”王旦回答说:“陛下富有天下,损失了一写资财,不必过分忧虑;所最应忧虑的,乃是政令或有不明,赏罚或有不当,我凑数当了宰相,天降如此灾祸,我有责任,应当罢免。”随即上表请求治他的罪。皇帝也表示天降灾祸应由皇帝承担责任,下了罪已诏,并要求朝廷内外臣民多提意见,议论朝政,后来有人说,火灾是由荣王宫失火延烧进来的,并非天灾,请求将有关人员逮捕治罪,应处死的达百余人之多。王旦为此独自奏禀皇帝说:“火灾发生后,陛下已经下了罪已诏,大臣们也都上了奏章承担责任。现在却又要归罪于别人,如何能显示守信?况且火灾的缘起虽然有个过程,既然蔓延到宫里来了,怎能说就不是天灾呢?”有关人员全都得到赦免。

天禧初年,进位太保,寇准多次诋毁王旦,王旦却一直称赞寇准。一日,皇帝问他;“我将把大事托付给你,而你却病得这样,你的病万一好不了,让我把天下事情托付给谁呢?”王旦说;“知臣莫若君,英明的君主自然能选择良臣。”再三问他,也不发表意见。皇帝于是说:“你尽管随便说好了。”王旦振作精神举起朝笏回答说;“依臣愚见,莫如寇准。”皇帝说;“寇准为人,性格过于刚烈偏狭了,你再说说别的人吧。”王旦说;“对别的人是否有谁能胜任宰相,我实在不太了解,我病重困乏,不能过久陪侍皇帝。”于是就告退了,后来王旦死后一年多,最终任用寇准为相。

(四十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令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击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干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阴:日影和骨影

B.军惊而坏都舍                都:都市

C.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亏:“诡”,差异

D.以此任物,亦必备矣          任:处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其所以败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

C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军惊而坏都舍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列各项中最能代表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B.故治国无法则乱

C.做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D.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通过批驳“泥古而守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B.本文写了三个寓言故事,紧扣论题,但各有侧重。如第三个寓言是说保守着陈旧眼光.必与客观事实格格不入。

C.全文有说理.有比喻;有论据,有象征。文章气势充沛,摇曳多姿。

D.先秦时代,孔需儒家主张法先王,儒法合流的苟况主张法后玉,法家韩非主张尊今王。本文反映了法家的思想。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

(2)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

6.用斜线/为下面的短文划线部分断句

火既我灾/有水而可伏其焰/能使不陷于灰烬矣水既我患有土而可遏其流能使不仆于波涛矣言既我祸即无以掩其辞能不罹于过者亦鲜矣/所以知理者又焉得不择其言欤/其为慎而甚于水火。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见参考译文

6.火既我灾/有水而可伏其焰/能使不陷于灰烬矣/水既我患/有土而可遏其流/能使不仆于波涛矣/言既我祸/即无以掩其辞/能不罹于过者亦鲜矣/所以知理者又焉得不择其言欤/其为慎而甚于水火。

【参考译文】

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诗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滩水里设立标记。滩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