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个“不知”?

 xzzwz 2018-01-21

我们小时候老师或者父母或多或少的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哎,怎么一问三不知呢?”当时还纳闷我只不过是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怎么成“一问三不知了呢”,我记得我当时就说的是:“不知天,不知地,不知人,三界嘛,哈哈。”有没有同感啊,那么到底什么是一问三不知,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呢“一问三不知”是汉语中的一个词汇,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的点滴中总结了很多词汇,经过了几千年的词义演变,现在“一问三不知”词汇的主要意思是:无论怎么问都说不知道。而“三个不知”指的是: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和事情的结果。而这句话还有一层隐含地意思就是:装糊涂,即使知道也说不知道,假装不知道的意思,亦有明哲保身的意味。那么“一问三不知”的由来和原型故事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即《春秋左氏传》也叫《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正式称之为《左传》并流传至今。这本书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第一部详细记录事件的编年体史书,而这本书的作者具体是谁也不得而知,但相传是春秋末年时期鲁国(现山东中南部,河南东部)的左丘明所著,本意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悼公二十七年)。

而我们题目中的“一问三不知”就是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这一篇章。背景是为:时年晋荀瑶(春秋晋国执政卿士,智氏家族领主,又称智瑶)带领晋国的大军讨伐郑国,齐国军队前去增援援郑国。齐军中荀寅(春秋时晋卿,即中行文子,又称中行寅)进谏但并未被主将采纳,随后他自我反省总结,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既是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所以“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当时所说的话语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缘由开始、过程发展、最终结果都不知道,当时的本意是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所涉及的始、中、终三个阶段和三个方面都不知道,都不知情,并没有其他引申之意。

而随着历史的更迭,朝代的演变以及文人骚客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进步,使的“一问三不知”有了一些引申的含义。

在历史的更迭中逐渐的用“三不知”指对事件的“内情”一无所知,也有时指在装糊涂,在打太极。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这里是”用“三不知”来刻画人物在面对事件时的慌张和冒失。而《金瓶梅》里有一段是描述西门庆的,是为“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这里的“三不知”用来表示很突然、片刻间一下子还没做好准备的意思。”而到了近代,“三不知”除了是表示对事件所有的一无所知外,随着民国初年白话文的兴起,以及各种文化运动各种思想潮流的井喷式的爆发,“三不知”又多了一层装糊涂,明哲保身的意思。我记得在看某部关于清末民初的电影时,里面军阀混战,一位军阀抢了另外一位军阀的军火,另外一位知情的军阀在面对询问时摆出了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态度与做法。这里就是在装糊涂,在明哲保身。

以上就是“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由来,含义发展和典故。在为您长知识的同时希望能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知道。如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共同学习进步,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