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分析(六)

 老刘tdrhg 2018-01-21


2010年和2011年两年高考作文的材料有相似之处,都有起引导作用的单独成段的语句,这个句子明确了作文内容的边界,越界即为偏离题意


2010年: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2011年: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保证与作文材料内容含意相关的前提下,对材料具体内容的理解将决定作文是“符合题意”还是基本符合题意”。

2010年高考作文取决于对三个故事的理解,2011年高考作文取决于对六个方面的认识(当然,2011年高考作文近似于话题作文)。


2012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与前两年相比,存在着明显不同:形式上,没有了最后一段的引导语句;内容上,以一个故事为作文材料 。

2012年高考作文

作文分析

2012年作文材料中的故事,分析难度并不大。既然是故事,自然要有人物和情节。梳理材料,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图示:

在阅读作文材料时,我们会发现故事的主角是修船工从这一角度概括故事,就是“修船工刷漆时补洞,救了孩子们的性命”。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做好事

从修船工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观点将是最优的写作内容


从船主角度概括故事,就是“船主对修船工救了孩子的行为,送红包表示感谢”。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知恩图报

从船主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观点,同样是符合题意的。但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作文材料并非最佳选择


同时从修船工与船主两人的角度概括故,会发现“修船工做了好事,船主给予了回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好人有好报

从修船工与船主两人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观点肯定符合题意,但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写这个观点的作文少之又少。


为了保证考生写作的相对自由,一般来说,高考作文往往会预设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写作角度。至于其他角度,个人建议还是不选为好。

深化立意

上述分析中,从三个角度得出的观点都是符合题意的,但在人们(包括阅卷人)的潜意它们是有高下之分的,其中从修船工的角度得出的观点最佳。

考生在确定作文观点时,不要刻意追求“非主流”,而要在最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材料中别人没有发现的内容,从而拉开作文的等级,虽然一等、二等作文内容项的要求都是符合题意。


下面我们从“要做好事”的角度深入分析,看能否挖掘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一般来说,多数考生会注意到这个修船工说自己做的是一件小事”,会得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点,这明显优于“要做好事”的观点了。


观察能力较强的考生还会发现,材料中先后两次提到“顺手”一词。

从“顺手”一词可见,修船工补洞没有经历“思想斗争”,更无邀功请赏之心,这种看似无意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更是素质的体现。这启示人们“要做举手之劳的好事”。


如果再分析这个故事,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修船工本是受雇刷油漆,却顺手补了个洞。

修船工补洞算是做了一回自己的老本行,但这不属于“雇员”的职责。至少船主对此区分得很清楚,刷漆有“刷油漆的钱”,补洞有“补洞的报酬”。从这个角度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做职责之外的好事”。

 

当我们确立以“要做好事”为核心观点后,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可以做小的、顺手而为的、职责之外的好事”。

如此一来,你对材料的分析已入木三分,独到的见解远胜他人了


记住:碾压,从深入分析作文材料开始!


关于分析

在网上查找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发现有以“细节决定成败”为观点的例文,有的老师认为能分析出这一观点(参见高考作文分析一)。我不清楚是否有某些省份的阅卷中心赞同这一观点,但考试中心在分析作文试题时并未提到。

考试中心的作文分析也是从三个角度——“修船工、船主以及二者关系”——得出观点的,只是在文章结尾处很客气地说“还有其他可选择的角度,这里不再举例”,也强调了新材料作文的“开放性、多样性”。(见下图)

事实上,考试中心在命题时,必然要反复推敲这个作文试题的材料,对这样三个角度的分析做了预设一般来说,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很有可能得出的就是不合常理的观点。



2012年高考阅卷时,外界谣传写“细节决定成败”就是基本符合题意(俗称偏题)或偏离题意(俗称跑题)了,甚至有的老师也认为,只要作文题目是《细节决定成败》,考生的分数就要惨。

事实是,很多人忽略了考生的“飘移”能力。他们的作文题目明明是《细节决定成败》,却在写作时绕回了“做小的好事来助人”的主题,极少有人“一心一意”准确严密地论证“细节决定成败”。好在这些考生本能”尚在,虽然最终写出的作文表里不一,却也因祸得福,逃过一劫


如此看来,学生在分析作文材料时可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首先是考生分析作文材料的能力欠缺,思路不清。

其次是学生词语辨析能力不足。分析材料时,看到修船工补了‘小洞’,做了‘一件小事’”,就草率地用“细节”一词来概括;看到“孩子们平安回来”,就轻率地用“成败”一词来描述。


作文审题,即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