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清末重臣李鸿章与天津李公祠

 网罗天津卫 2018-01-21
    转至西北军老井的博客

清末重臣李鸿章与天津李公祠

井振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身兼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内外交困中与世长辞。对这位“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满清重臣,清政府给了极高规格的哀荣:颁旨予溢文忠,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陀罗经,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原籍及“立功”省建立专祠,将生平战功政绩,宣付国史馆立传,伊子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在大清朝廷的主持下,为汉员封疆大吏——李鸿章在京城(北京)西总布胡同(27号)修建祠堂,这是空前绝后的。

            [转载]清末重臣李鸿章与天津李公祠
                         1、李鸿章70多岁时的照片

少年科举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辛铜,字渐甫,号少筌,晚年自号仪叟,安徽合肥县人。清道光三年正月(1823年2月15日)出生在庐州望族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李文安是戊戌科进士,朝考入选,分发刑部供职,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在京城为官十八载。著有《贯坦纪事》一卷。

    李鸿章六岁时,就参加父亲在家中开设的“棣华书屋”学习。他天资聪明,勤于思考。一次,父亲看到书房中的帐本,随口吟到“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发出了对生活的感慨;而在一旁的李鸿章却脱口应对说:“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劝导父亲。深得父亲的喜爱。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鸿章考中秀才,三年后,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供。时,父已入京,望子成龙心切,函催前往,准备来年的顺天乡试。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京城,李鸿章有幸投奔其父的同科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大儒曾国藩的门下,发愤经史,习制举文。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白阳坪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初随父学习,后入“涟滨书院”、“岳麓书院”学习。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升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五年(1945年)后,升翰林院侍讲、补日讲起居注官、充文渊阁直阁。后组织湘军、湘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李鸿章一生影响巨大。

在曾国藩的指导下,李鸿章日益精进。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李鸿章参加会试,列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为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称赞他:是 “伟器”。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优异成绩改授翰林院编修。第二年,又充武英殿篡修、国史馆协修,与父同朝为官。身居京城,虽然官俸微薄,“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但是有机会阅读到大内密藏书卷,潜心学问,纵横经史,与友人诗歌赠答,过着封建士大夫向往的精神生活,也油然自乐。

 

壮年戎马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李氏父子的命运。父亲李文安注意研究团练组建,曾撰有《寨图说团练条规》,后返回老家办团练,并死在任上。临终前留下遗嘱说:“贼势猖獗,民不聊生,吾父子世受国恩,此贼不灭,何议家为。汝背当努力以成吾志”。李鸿章也于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被征调,与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随营帮办一切”。他与父亲一样在讨伐太平军的战斗中,“劳劳策马”,东拼西杀。

    六年后,他投奔湘军统帅、恩师曾国藩幕府。初入幕,近一个月只坐冷板凳。李鸿章纳闷往见曾国藩打探消息,“不得要领”。于是同科好友陈鼐出面为李说情,曾回答说:“少荃翰林也,志大才高,此间局面窄狭,恐艨艟巨舰,非潺潺浅滩所容,何不回京供职?”陈三请求“老师盍姑试之”,方得应允。在曾国藩的细心调教下,李鸿章的命运发生转折,一跃成为湘系首脑中的座上宾,而后权位日隆,逐步串升为清末军界以及政坛中的一颗耀眼新星。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李鸿章初创淮军,将所招募的淮勇移驻安庆北门外大营内,曾国藩不但调兵谴将,帮助配备人员;还亲临祝贺。时淮军,共计13营6500人。三月,曾国藩命淮军乘火轮东下,增援上海,占据重要的战略要地。在上海李鸿章如鱼得水,他一方面延揽人才,组建统治班底,着眼“捐厘助饷”,从物资、资金上支援金陵、安庆湘军大营的西线战争;另一方面积极“练兵练器”,聘请外国军官,购置32磅、68磅大炸炮,扩充淮军,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还开设“炸弹三局”,尝试用西方技艺生产军火,开启洋务实践活动,以增强军事实力。并帅军在虹桥、徐家汇等地与太平军捉对厮杀,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从而巩固了淮军的控制地盘,军事势力不断壮大。随后,以上海为根据地,实施“用沪平吴”,兵分三路进攻苏州、常德等地。这期间,他利用洋枪队——常胜军协助作战,围剿太平军。同治二年(1863年)底,李鸿章的率部攻占天平天国重镇苏州,使南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挽救大清命运、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李鸿章立下汗马功劳。

 

中年封疆

 

    随着淮军的崛起,李鸿章的政治地位不断加强。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清政府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年底授江苏巡抚,正式成为大清朝的封疆大吏。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陷落。第二年5月,李鸿章以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驻节南京。他精心筹划了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局的创立,手中紧抓近代军事工业王牌,并积累了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许多经验。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又接过围剿捻军的大权,不到两年的工夫,就将捻军扼杀在血泊中。从而获得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的头衔。

    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二十日,李鸿章抵达天津。三十日,从恩师曾国藩手中接过直隶总督关防印信。同年十一月,清政府撤去三口通商大臣,职权并于直隶总督,李鸿章身兼两职,权位显赫。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七年,两度执掌直隶总督的政治生涯。

   他把通商大臣衙暑改为直隶总督行馆(地点在今天的金华桥畔)。每逢海河春融开冻,便移往天津,并原金钟河南岸的金家窑大街上修建了私人宅邸(时称中堂大人公馆,20世纪80年代称大公馆胡同)居住;至冬封河后,再回省城(保定)。这期间,李鸿章官运亨通,如日终天。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政府诏授李鸿章为武英殿大学士。三年后又晋封文华殿大学士,权力相当于首席阁揆。同年,又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所有分洋、分任练军、设局及招致海岛华人诸议”,统归筹办,权倾朝野。

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值李鸿章70寿辰。慈禧太后御书“调鼎凝厘”匾额,并书“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对联,还赐福寿益寿字、御笔蟠桃图、无量佛、带素貂褂诸多珍物祝贺。皇帝光绪也御书“钧衡笃佑”匾额,并书“圭裘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富文年”对联,以及福寿字,无量佛诸多珍稀宝物,以示恩宠。李鸿章风光无限,第二年清王朝,又赏戴三眼花翎,这位四朝老臣成为汉官中受此殊荣第一人。(待续)

[转载]清末重臣李鸿章与天津李公祠
2、直隶总督衙门,李鸿章执政的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