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明残阳:本有再造之机,奈何自寻亡路

 海纳山藏 2018-01-21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宗室及遗留大臣辗转向南走,他们和明朝留都南京一些文臣武将试图拥立朱家王室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家国。当时的形势下,如果南明朝廷中有一位略有才德之藩王,倘能够吸取教训,重用忠良,团结民众,其以江淮以南半壁江山的支撑,即使不能一举规复北方,也可能像宋朝一样,划江而治,使中华文明之正统血脉保留上百数十年,但能如此,则清朝八旗铁骑,当不能蹂躏南方;再假以时日,其强弩之势,必将为之减退,则中国历史,当走上另一轨道;中华文明,当留一抹残阳夕照,以照亮吾华今日之文明传承道路。然而,南明之宗室诸王,长期饱食终日,脑满肠肥,不思进取,竟无一人能够运筹天下,凝聚天下仁人志士之心而成偏安之功。今且以南明建国后之几次重要“反转”机遇,以阐明朝之亡,实属自寻亡路。

第一次机会:南明之初建,首先在拥立何人问题上发生争议。时忠正之臣史可法主张拥立桂王朱常瀛,而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以立贤为名拥潞王朱常淓,但最终福王朱由嵩在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下,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建立弘光朝廷,史称南明。福王政权以“联虏平寇”为基本国策,谋求与清军联合以消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对于这一战略选择,我们且不予置评。关键是,当大顺被清朝击溃,多铎移师南征,当此危急时刻,弘光政权内部竟然展开了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一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反而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廿二朱由嵩被虏获,弘光政权仅存世一年,即遭覆灭。

第二次机会: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年)、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政权先后建立,其中以鲁、唐二王政权较有实力。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大江南北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南明政权没有借机取势,趁机光复扬州和徐州等战略要点,而内部却再次发生党派斗争和地方势力跋扈自雄,鲁、唐二王政权甚至为争夺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破。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唐王则被清军俘杀。

第三次机会: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弟朱聿(1646年)称帝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年)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这两个政权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称监国与桂王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年)为监国,后废。桂王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第四次机会:正当南明政权接连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李自成亡后,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精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永历政权内部再次出现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不能团结对敌,农民军也备受排挤打击的内讧局面,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虽有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但大明完灭之势,已无日矣!

第五次机会:以孙可望为统帅的大西军加入抗清一线,再次改变了局势。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率领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等一系列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的第二次抗清高潮。然而,就在大明复国有望之时,永历政权内部再次发生内部矛盾:孙可望嫉妒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导致宝庆战役重大失利;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密谋篡位,再次引发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经磨盘山血战而使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

历史本也有情,因中华文明之久远坚韧,是以能够给本土政权以数次恢复之机;然亦因中华文明之权斗内讧之劣质传统,是以虽有良机而难以把握;因中华文明土壤下所产生的郑成功、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等优秀分子,南明政权得以苟延残喘十八年;再因中央专制集权体制下培植的明王朝诸藩王之无能而失势去国,殊不令人深思良叹。纵观历代王朝之兴衰,借鉴古今中外历史发展大势,必得以雄才伟略之领袖凝聚华夏之心,必得摒弃中华民族“勇于内斗、拙于御外”之劣质文化传统,必得以健全的民主法制制衡集权之肆虐(即今“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之提法),吾华才能于不久的将来再造辉煌,重建盛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