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憨痴呆 2018-01-21
 
 
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
川沙,是近现代文人名仕咸集之地,是因盐而兴、因商而盛的工商重镇,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镇。14年前的今天,为配合浦东开发开放的大局,“川沙县”这一建制被撤销,向我们今天看到的“川沙新镇”演进。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侃侃川沙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和历史风情。
川沙的建制沿革
川沙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
早在唐天宝(751年)时期,川沙这片土地上便有先民繁衍生息。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为抵抗倭寇,太学生乔镗发动乡民在川沙洼的西面筑“川沙堡”,朝廷派兵守护。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川沙堡改建为“川沙城”,设官衙、军营清嘉庆十年(1805年)城内设置川沙抚民厅。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厅为县,置川沙县公署,隶属松江府。1912年(民国元年)直隶江苏省。1958年,川沙县从江苏省划出,归入上海市。此后直至1992年,川沙城一直是川沙厅治、县治和县政府所在地。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川沙作为浦东的腹地,在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上世纪90时代,在浦东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大旗引领下,川沙紧跟时代脉搏,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其行政区划几经调整,最终形成今日的川沙新镇。
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川沙县撤销,其原来所管辖的地区全部归属浦东新区。4月1日,作为老县城区域中心的城厢镇更名为川沙镇。1997年,川沙镇与镇区周围农村地区为主的东城镇(前身为城镇乡)同时撤销,建立新的川沙镇。
2000年,浦东新区正式建政,区委、区政府、人大、政协四套领导班子成立。自此,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历经开发办、管委会两种领导机构形式后,正式建立了政权机构,浦东开发开放翻开了新的一页。得益于浦东独有“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探索经验,川沙作为浦东重镇,行政区域进一步拓展,经济、社会、民生各项事业发展资源进一步整合。当年,川沙镇与黄楼镇、六团镇合并,建立了新的川沙镇。2005年12月,川沙镇与机场镇(1998年9月江镇镇与施湾镇撤并建立)合并,建立川沙新镇。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整体规划、整合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要素配置、推动浦东开发由基础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型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又一次历史性的选择——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总面积达1200余平方公里的新浦东诞生了!在浦东“二次创业”的征程中,川沙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启动规划和建设的一批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相衔接,焕发出新的发展能量。
2012年12月,川沙新镇与六灶镇、祝桥镇三镇区划调整,撤三建二。原川沙新镇中原机场镇(江镇与施湾)部分与祝桥镇合并,建立新的祝桥镇;原川沙新镇其余部分与原南汇区六灶镇合并,建立新的川沙新镇。
今日的川沙新镇,地处迪士尼乐园东侧,东至祝桥镇,南至宣桥镇、祝桥镇,西至张江镇、康桥镇、周浦镇、新杨镇,北至唐镇、合庆镇,距浦东国际机场5公里,面积96.7平方公里。作为浦东的腹地,川沙在浦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滨海巨镇——川沙:因盐而兴
和浦东许多城镇一样,川沙镇因盐而兴。
明初,上海有七大盐场,八团镇占了三强。八团就是今天的川沙。八团一带为沿海滩地,盛产食盐。明弘治《上海志》记载:“八团镇在十七保,去县东五十四里,居民率多鹾丁,以盐贾辐辏逐末者多归焉,市有三场盐课司。”非常幸运的是,沿海滩涂有10余个洼地可以泊船,其中,尤以川沙洼最深最宽,船只能够直达八团老护塘脚下,是理想的运输港湾。八团镇也因此逐渐崛起,成为盐商云集,帆樯林立的浦东大镇。到了万历年间,已是“生聚日繁,人文渐盛,巍然为滨海巨镇”。起初,所谓的“巨镇”并没有城墙。直至嘉靖年间,八团及其周围地区倭寇猖獗,朝廷采纳了当地民众的建议,才在镇的四周一一修筑城墙。城墙筑罢,八团镇就改名为川沙堡城。川沙之名由此流传。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延伸阅读:熬波煮盐——浦东人民的生存智慧和特色产业
沿海一带的劳动人民,很早就创造出了“熬波煮盐”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产业。所谓“煮盐”就是用深腹容器取海边滩涂下或盐井里的卤水,以柴草为燃料煮沸,并加凝固物结晶成盐。上海地区以此法制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约200年,汉朝吴王刘濞“招天下亡命者煮海为盐”;至宋明达到鼎盛,设浦东、袁浦、青村、下沙、南跄五大盐场。后来,随着陆长海退,粮棉增殖,盐业逐渐式微。民国期间,煮盐被技术相对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晒盐”代替,近2000年的上海煮盐业结束。
制盐业的体制,在宋代基本单位是“灶”(即数家盐户结合一体,轮流使用一个“牢盆”:可注数百上千斤海水的大铁锅)。元朝起实行军事化的“团灶制”,典型的是下沙场,其基本单位仍是灶,但灶上设团,将二三个灶编为一团。上海的盐文化也在此时有大建树,可谓全国最先进。下沙盐场监司陈椿所著的《熬波图咏》,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
解放后,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已以质优价廉的日晒优质细盐和粉碎洗涤盐替代民用熟盐,盐质提高,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近2000年的盐业史还伴生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副产品——一大批地名遗产。特别是浦东,众多的“团、灶、场、仓、港”等地名都来自于盐业的创始和发展,如今不少还成了名镇名村。如大团,四团,六团,六灶,新场,以及里三灶,外三灶,小二灶,南几灶,北几灶等,还有金山的小官镇(分场盐官驻地),浦西的大场、江湾等等。
营造之乡——川沙:一把泥刀走天下
清代,浦东地区的制盐业走向衰落,不少人为了解决生计,学当砌墙垒灶造屋的泥水工,或拜师从事木工手艺。民间“水木两工”逐渐形成,并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一些工匠广搭人脉,成为“作头(包工头)”承接工程。近代迎来了上海城市兴建的热潮,“作头”们在租界承建西式建筑的过程中,逐渐被更适合市场经济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所取代,发展为营造厂商。
其中,被誉为“浦东鲁班”的一代宗师——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就是川沙人。杨斯盛以泥刀起家,1880年创办杨瑞泰营造厂,是上海建筑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1893年,杨瑞泰营造厂运用石头、混凝土、玻璃、钢筋等新型建材,营造了划时代的建筑佳品——外滩江海关关署。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精于商道,于1880年创设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 关爱世人,曾慷慨解囊兴办学校。
杨斯盛不仅以自己的长期刻苦努力,打造了上海近代营造业创始人的地位,而且还带出了上海建筑行业中举足轻重的“浦东帮”:顾兰洲、赵增涛、陶桂松、李贵全、张兰堂、谢秉衡、王松云、顾家曾等浦东籍的企业家。正是他们,共同开创了外滩“外国建筑博览群”的辉煌,成就了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建筑根基。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商业名镇——川沙:永远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
和盐一样,棉也是上苍对川沙的馈赠。川沙濒海,土质疏松,明代后种植以稻、棉为主。上海开埠后,洋货充斥市场,农民赖以生计的土布生产顿时陷入困境。
一名川沙读书人站了出来,他叫沈毓庆,出身内史第。他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在镇上开设经记毛巾厂,为川沙近代工业之始。虽然经记厂只存在了2年多就倒闭了,但开风气之先,功不可没。到1920年,川沙地区有毛巾厂75家,产品已经能与日本的“铁锚牌”毛巾抗衡,销往东南亚。
经济的繁荣有赖于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同样在内史第降生的黄炎培,联合张志鹤等一代仁人志士以股份制经营的方式修建了上川铁路,极大地便利了浦东川沙地区的客货运输。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80年代,孙桥镇有个叫瞿建国的农民,在川沙镇创办了申华电工联合公司,主攻房地产、交通运输、宾馆酒店等多项行业,成为上海市郊首家股份制企业,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如今,川沙已是一个经济发达、交通便捷、集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滨江临海核心镇,成为继陆家嘴之后一个浦东中心城的辅中心。川沙临空城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毗邻浦东国际机场的川沙镇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加凸现。镇依港而兴,港带城发展。就机场布局而言,机场今后的发展及优化布局留下了空间,“空港人”的生活和休闲活动也因能跳离空港而得以延伸,向镇的周边集镇群辐射。
人文之乡——川沙:人文建筑忆名人雅士
今天,见过老川沙城模样的人已不多了。据记载,老城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为镇海门,南为迎瑞门,西为太平门,北为拱极门。现在还能看到的东南那段城墙,可称川沙城古迹荟萃之处。城墙上有魁星阁、岳碑亭,城角下是观澜书院,即现在的城厢镇小学。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的前世今生
内史第是座赫赫有名的川沙老宅,位于兰芬堂74弄1-8号,三进二院两厢房,主人为清咸丰九年举人、官至内阁七品中书的沈树镛。沈博学多才,酷爱秘籍、书画、金石、碑帖,其收藏的《熹平石经》亦称《汉石经》或《一字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铸就了川沙文化的辉煌。
内史第的故事还在继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宋庆龄(幼年居于内史第)任国家副主席,黄炎培任政务院副总理。还有1904年3月出生于此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黄自(黄炎培堂兄黄洪培的儿子)。据说,胡适也曾经在内史第寓居过。
短短百年间,一栋县城宅第,竟涌现出如此多的风云人物,直堪赞叹!
在《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迪士尼主题乐园;航空城形成覆盖航空服务和航空研发制造的全产业链,带动祝桥、川沙、惠南等周边区域联动发展。”今日的川沙,正乘着浦东“二次创业”新局面的东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高歌挺进!
参考资料:
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上海档案信息网《上海名镇系列之——浦东川沙》
浦东时报《读懂川沙营造的前世今生》
浦东政协 周敏法 《“百年川沙”还是“千年川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