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天性和本性?

 非常名5591 2018-01-21
天性是一个道家名词,它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故而,亦称之为本性

基本解释

(1) [innate quality;nature]∶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
(2)[fate;God's will]∶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亦称本性[1] 

引证解释

1.犹天命,比喻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
《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孔颖达 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贫富岂相讥。”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2.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
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
明 杜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葢其(袁可立)天性忠爱,勿论在天在田,不离乎中正。”
水浒传》第八一回:“ 燕青 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
清 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舅氏天性豪迈,喜施与,无世俗龌龊态,而交结知名,座客常满。”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是已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磨折了他。”[1] 
   道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里,有“性分”和“时遇”之说。“性分”就是人的天性与个人的品行;“时遇”是后天的机遇和时间在郭象注的《庄子》中对人生的机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目标和“性分”做着自己的事,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所做的事都会对别人有影响。而许多他者的影响结合到一个人身上,就成为了对这个人的机遇。他有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既是靶子,又是射箭者;每一个人既会成为别人的目标,也可以自己选择目标。
据国际君友会资讯中心经典记载昔日有人问一位隐士说:“甚么是缘分?”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命是缘。”人无法更改自己的血缘,骨子里的东西根深蒂固的难以改变,即使后天的影响可以让人有无穷的变化空间,最终影响人作出影响自己一生的重大决定之时,人的先天感觉会左右他的进退取舍,这或许方是命运的本来意义。特别类如感情事,为情所困在所难免,去留聚散真的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毕竟这更是两人的彼此命运性格的交互感应,落花可有意,流水可无情,缘分更如风一样无状无形无可把握。其实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亦是缘。不管你曾经有多美好的梦想,放弃是懒惰,强求也不是手段。缘分不是天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缘分是根据自己的行为,随时都会改变的,如何改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缘就会转善缘,无缘就会变有缘;无恶不作,诸善不行,善缘也会变恶缘,顺缘也会转逆缘,善恶皆自作!
天性于人类最初意识产生时期产生,其作用在于满足个体生存群体互助、个体间的生存竞争、种族繁衍等等需要,促进人类种族进化,这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最初源泉。
人的天性
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1、好奇心[2]  (探索欲)
2、占有欲(控制欲)
3、食欲
4、性欲
5、敌意(警觉心)
6、善意
7、创造欲
8、破坏欲
9、表现欲
10、嫉妒心
11、保护欲(使命感)
12、依赖感(安全感)
13、恐惧感
14、崇拜感
15、孤独感
16、懒惰
天性和本性在意义上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天性是道家名词,本性是普通汉语词汇。
  天性是一个道家名词,它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故而,亦称之为本性
 基本解释
  (1)∶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   (2)∶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亦称本性。   本性,即天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本性本是不分善恶的,遇善则善,遇恶则恶,善恶不可分割相互制约;善则顺理恶则违理,无记则可中和二者。孟子性善论是针对人性的优点而言的,遵循了宇宙本源之理;荀子性恶论是针对人性的缺点而言的,违背了宇宙本源之理。
人类的天性包括后天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状态,由于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审美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构成了人像个性的千姿百态。肖像摄影的上乘就是表现这种千姿百态。
     什么是人的天性?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说,天性应该是指人的本能的反应。比如"七情六欲",体现在面部表情上,可以归纳出24种,即专心、骄傲、推测、藐视、得意、傲慢、快乐、愤怒、瞌睡、自负、思考、冷漠、注意、爱慕、迟钝、踌躇、惊愕恐惧、深虑、忿怒、失望、热烈、不耐烦、痛苦等。
     用哲学、宗教学来解释人的天性,归结在人天生的德性问题上,即人生来是恶的还是善的,或者是不善不恶。对这个问题的结论争论已久。
    中国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天生就有一颗对他人苦难的敏感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以这"四心"为代表的四种美德是人类所显现的其他一切美德之源泉。《三字经》里开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正是这种儒家思想的概括和反映。
    基督教的一种基本观点则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因为人在出生时就带着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原罪的痕迹,所以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北美洲小学的教科书里,认识第一个字母A时,有这样一句注释:"在亚当的堕落中,我们大家都有罪"(《新英格兰初级读本》,1836年版,第11页)。
     犹太教认为作恶倾向与生俱来,但到了13岁以后,为善倾向开始产生,如果他伤害了别人,为善倾向就严责他:"卑鄙的人!"它说:"凡流人血的,它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创世纪》第九章第六句)。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站在积极立场,对人类的内在天性进行探索,认为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地道德的,强调要充分地实现人类最优良、最有创造力的各种潜能。 
     许多现代科学理论虽然不直接回答关于人天生的善恶问题,但是它们都暗示,人在出生时无所谓善恶,处于中性状态,因此他们的道德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总之,无论天生是善还是恶,上述的每种理论都强调人以后的道德发展将决定人的人性本质和个性特征。而人的道德发展终极目标是至善、至美。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天国,人们一生都受制于不同教义的道德约束。比如,儒家的终身自我道德修养,以实现"仁"的目标,变成高尚的人;基督教的"十诫"规范人的发展以便死后在天国与上帝和基督为伴;伊斯兰教的"行为五大支柱"为的是培养好的品德,以便在天国得到永生;佛教?quot;积善积德"最终使人的生命涅槃转世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