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藏书超过1万册,很多看后都会有些感叹。一些不大藏书的朋友到我那里都会问一句:“这些书你都读过吗?”说实在这句话让人崩溃。我只好用写《四季随笔》的乔治·吉辛的话来回答他们:“你天天用你的塞弗勒瓷器吗?” 我记得钱锺书先生和中国社科院代表团1979年去美国访问的时候,看到美国国会图书馆那琳琅满目的藏书库时说:“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当然这是一种幽默,是对汗牛充栋的藏书的一种解嘲。 按说一个人除去节假日,每天读一本书的话,一年能看200本书就不错了,那么30年的阅读量才有6000本。所以说我的这些藏书看40年也看不完的。但是书不是这种看法,不需要平均用力,我的书就分精读、细读、粗读、大致翻翻、作为资料备存之类。比如有的书我读过20遍,有生之年可能还会在读20遍;有的书只看过一遍,但很仔细;有的书把我感兴趣的章节读上一遍;有的书买来之后大致翻翻就上架了;我的书在我的研究范围内,有些资料可以参考,那就等用得着的时候再查,等等。它们的功用都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论之。 我想起翁贝托·艾柯在《别想摆脱书》里与让-克洛德·卡里埃尔的对话,他面对这种问题是这样回答的。第一种:“不。这些只不过是我下周要读的书。我读过的书都在大学里。” 第二种则是:“我一本都没读过。不然我留着它们干吗?”他说,我们每个人家里都会有十几本、几百本乃至上千本没读过的书,只是总有那么一天,我们拿起这些书,发现自己了解其中的内容。 怎么会有这种情况?他解释说:“第一种解释属于神秘学范畴,我本人无法接受:书的波会传到我们身上。第二种解释:这些年来,我们不是真的没有翻开过这本书,我们好几回把它移来移去,也许还翻阅过,只是自己记不得罢了。第三种解释:这些年我们读了一堆援引这部著作的书,这使得我们最终也熟悉了著作本身。因此,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了解没读过的书。” 看来“这些书你都读过吗”是个世界性难题,堪比哥德巴赫猜想。我看过艾柯的一部纪录片,他的藏书才是满坑满谷,一连好几间屋子里都是,他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更深有感触。但是,如果你家也有一间书房,等你有了真实感受,我相信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