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导入
话题导入 虚构,就是根据生活经验,凭借丰富的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剪辑,使其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形象体系。虚构,不等同于虚假,并非胡编乱造,并非可以不留心观察体验生活。恰恰相反,虚构是以大量的生活积累为基础,为表达主题而对材料进行加工取舍的过程。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寄希望于写作时的“虚构”,这本身就是对“虚构”的误解。真情实感不等于非写真实的事情。材料的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其实不矛盾,虚构的材料可以传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的作品能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世事真实的认识,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如果你对生活本身有过思考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笔下呈现出来的生活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与心灵碰撞交流后的独特体验,作文即心悟的过程。我们只要保有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敢于虚构,善于虚构,巧于虚构,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作文精彩纷呈。 技法指津 虚构有各种各样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在一个人身上,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这对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是有帮助的。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塑造有很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想要表现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对中国妇女的压迫,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就必须有一个能代表广大妇女的典型人物形象,而祥林嫂正是这一形象的代表。鲁迅先生众取中国妇女悲惨命运,并积聚于祥林嫂一身,使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既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又非常个性化。尤其是那双“间或一轮”的眼睛,令读者如见其人。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移花接木法同样能让作文中的人物变得神采飞扬、栩栩如生。 二、添枝加叶法。添枝加叶法,即对生活中不完整的或过于简单的事例,进行必要的补充。补充必要的内容,使不完整的内容变得完整,使不具体的事例变得具体,使不丰满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如作家茹志鹃在描写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时,只是在弹火纷纷的夜晚跟着一个通讯员,“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后来通讯员的面貌也记不清了,真人真事就这样简单,但作家在写作时充分发挥了想象,一系列的动作、肖像、对话、环境等描写,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使得故事妙趣横生,人物跃然纸上。我们作文也可运用添枝加叶法,使文章变得饱满丰富起来。 三、偷梁换柱法。偷梁换柱法,即写作文时,对生活中真实的人物、环境、事件进行必要的调换。可以用虚构的人物、环境,换掉真实的人物、环境,在事件的情节发展变化中也可以作必要的调整和改变。这样,虚构更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如《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曾激励了一代青年,作者路遥是以其弟弟王天乐为原型的。路遥说:“他(王天乐)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偷梁换柱之后的孙少平形象更加扎实丰满。尤其是在第三部里,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王天乐在矿区的生活、工作,从多方面再现了煤矿工人这一典型形象,孙少平的性格也更加鲜明了。 四、超级链接法。翻开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很多都是以其题材的新颖、主题的深刻而博得阅卷老师青睐的,这就是运用了超级链接法收到的效果。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以赤兔马作为一个触发点,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吕布、董卓、关羽等人物,巧妙将这几个人物与话题“诚信”链接,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命的感人故事,构思独到,想象丰富。这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超级链接,是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思维上的连锁反应。 五、“无中生有”法。如果实在找不出与中心主旨相关的人和事,不如“无中生有”地虚构一个故事,再依据这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进行推理。只要故事情节中虚构的元素能够呼应主题,这样的虚构就是可行的。 注意事项 1.虚构时应大胆想象,同时集中生活素材,选择最佳角度突出中心,反映生活的真实。虚构时,要敢于创设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要积极主动地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2.虚构时应结合真实的细节,使文章形象具体,血肉丰满。这里的“真实”,就是指你写的人和事让读者一看就是深信不疑的,不能让人看出你是在刻意虚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具有领悟生活的能力和洞察社会的睿智,能以感同身受的心境体验世间的一切。这样,你在作文时对于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都能信手拈来。 3.虚构应浮想联翩,构思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即使是虚构,也要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合情合理地虚构,而不能胡编乱造,让人感到虚假不实。 4.作文虚构时应紧扣文章主题。作文既要大胆想象,符合情理,更要紧扣命题要求。违背命题要求的作文,无论语言如何优美,情节如何动人,最终定会归于失败。命题要求,如同一个舞台,是有一定限制的,演员必须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作文情节可以虚构,但首要一点就是要符合命题要求,同时,虚构的内容既要合情合理,更需紧扣文章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