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盼:作文(文学作品)中的“虚构”

 彳亍的浪漫 2021-05-17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说:“虚构愈切近真实就愈妙,情节愈逼真,愈有可能性,就愈使读者喜欢。”

诚然。

“虚构”是什么?文艺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作者不是简单地摹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编造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从而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虚构不应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正确地运用虚构手法能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放到文学作品中即是通过联想和合理的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被运用到每一种文学作品中。

首当其冲的便是诗歌。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句便是最好的诠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句都能很好的证明虚构的作用。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句里也有虚构的成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些诗句里也用虚构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君不见,这些诗句恰恰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带来了真实的感受。

不愿落后的还有小说。
因为所有的小说都是创作出来的,我们一直都在说小说里的“我”并不是作者,哪怕这部小说是自传体也不行。
为啥?因为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是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故意构思设置的。
我们最熟悉且喜欢的神魔小说《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几乎全部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她不妨碍读者读并喜欢,且能够从读中了解并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大名著里其他的《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虽说都能找到小说中部分的主人公人物原型和相应的故事情节,但是还是虚构的较多。因为他们都是文学作品。
因此,很多读者在读完了《三国演义》后直接把作品中曹操的形象直接当成了现实(历史)中的曹操,更是对作品中诸葛亮的形象牢记于心,和现实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都是虚构的作用,更是虚构这种手法的妙处。

如果说诗歌和小说本来就应该有大量的想象成分,就需要虚构在其中发挥作用,那散文(记叙文)这种纪实性很强的文体却也处处彰显出虚构的作用,也在很多地方都用到虚构这种表现手法。
比如我们学过的莫怀戚的《散步》,读起来让人感觉如临其境,跟真实的不无两样。但是我们细细的品味却可以发现,如果我们也去散步,甚至也和作者莫怀戚一样去散步,带着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儿子,也在跟他们一样的环境中。我们说出来的只能是到了什么地方、跟哪些人一起在散步,并不能表现出来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
为何,因为讲故事如果只讲出干巴巴的做了什么事和谁一起虽然是真实的,但是这样讲出来的却打动不了任何人。如果把这些故事加上适当的虚构情节,让作品更有针对性的去表达,效果自然就不一样了。
我们在读《散步》时的真实感受便是虚构的艺术所带来的。

这里我要说,虚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我们写作时不妨一试,也可以把这种方法教授给我们的学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虚构时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露出破绽,更不能胡编乱造。

另外,虚构和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作文(文章)中虚构的内容可以打动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会产生共情。但是假的内容却会让读者嗤之以鼻,文章直接被“打入死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