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哪一部书的可信度大?

 yh18 2018-01-23

司马迁写“史记”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哪一部书的可信度大?我说可信度都是一样,按照现代的话来说,一脉相承,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首先,我想说说,什么叫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上个世纪90年代,国务院为了证明中国的夏朝存在,就组织了中国北大和社科院考古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挖掘四期工程,尽管为了第一期是夏朝,后三期是商朝争论不休,但是可以证明的中国历史只有3700年。

为何中国历史就是3700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着中国有炎黄五帝,我们将它相加中国的历史应该是五千年。实际上,历史上记载有一个古公亶父,姓姬,他的子孙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公旦颁布了周礼,孔子的儒学的根基就是周公旦的周礼。儒学在春秋和战国时四处碰壁,到了汉高祖刘邦时,儒生二次想去与刘邦沟通,碰壁了二次。汉初时,惠帝、吕后、文帝、景帝都采用黄老之道,与民休养生息,到了武帝时经济开始繁荣。董仲舒开办儒学,宰相卫琯和窦婴都去听董仲舒的儒学,并且将董仲舒迎进给汉武帝。汉武帝听了董仲舒“君权神授”以及大臣们称赞,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开始的儒学,到了东汉时鼎盛时,不但有“史记”中记载的五帝,又加上了三皇,和许多神话故事。尽管有那么许多的故弄虚玄的东西,但是奠定了中国的汉文化、汉字、汉姓和儒学的基础。

“西京赋”记载: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殷商的首都先迁八次,后迁移五次。开始时在山东騰县,后在河南商丘三次,在河南安阳二次。居无所定,逐草而居,又喜欢人殉。就是将活人与贵族死人一起殉葬,少者几个,多者几百个。尽管这些被殉葬的人是奴隶或是战俘,但是也是太野蛮了。所以,郭沫若认为,殷商是游牧民族。可是,现在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甲骨文尽管是祭师操作,里面有许多农耕文化。应该说,商朝前期是游牧民族,后期是农耕民族。由于古公亶父的发源地是在陕西歧山,周朝的周武王称商朝为东夷,就是东面的蛮夷。实际上,在当时殷商期间,中原地区有几百个游牧民族,他们都是茹毛饮血,惟有古公亶父一族最早进入农耕民族。周公旦颁布周礼和早期的文化,西周东周(春秋、战国)都是引用和继承了周朝传播下来的一切,以后儒学又将周朝的历史和文化发扬光大,所以早期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故事,是人为添加进去的。

司马迁年幼时,在父亲指导下,阅读了“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籍。年轻时,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德儒学,又访遍于中国的河山。他父亲司马谈在弥留间告诉他,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希望他能继承祖先的遗志,撰写一部史书。司马迁在李陵案后,将父亲遗留下来的史书和官方的档案,写下了一部旷世大作“史记”。原名是“太史公书”,该书从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时间长达3000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于“史记”具有先秦之风,直言评论了汉高祖刘邦劣迹和汉武帝的暴虐,所以“史记”在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时才重见天日。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战国,下到五代末年,宋太祖灭后周,有一千六百年历史。作者按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重大事件和各方面的关联交代的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但是,资治通鉴的前半部是以“史记”为主,编成了“周记”五卷,“秦记”三卷。所以说,资治通鉴离不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五代记,等书籍,同时与儒家的史学观一脉相承的。可以说,资治通鉴是史记的继承版,只不过形式和历史阶段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