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政府解绑土地供应,解“地”不解“房”,治标不治本!

 欷歔V 2018-01-23

这几天,关于各地区土地改革制度的展开进行的如火如荼,而人们都知道土地和房价存在着极大的联系,房价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地价,由于此前城市土地的唯一销售者是当地的政府,所以当地政府对于土地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这种独揽土地大全的权利致使炒地牟利者,进而让土地变成了稀缺物品,城市供地面积每年都大幅度下降,导致地价大幅度上涨,进一步带动了城市房价的上涨。

 

如今地方政府解绑土地,那么将会对未来的房产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之前跳槽恒大的经济学家任泽平说过,国内房产市场调控总结就是一句话“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所以从人口、土地和金融三个方面来看,现在最能动的就是关于土地的问题了,因为在房价上涨的前几年,都是采用金融调控的手段对房价进行压制,但是似乎效果并不理想,当调控放松之后,高房价迅速占领市场,迎接来的又是一顿暴涨;而人口是流动的,那么土地就成为了改革的唯一目标。而目前的房产市,房价实在是太高了,为了化解房产市场泡沫,对于土地改革也是刻不容缓,解绑土地将会对房产市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多元化土地供应,住宅用地依旧难解绑

此前,对于城市出让的土地各地区政府都是有规划的,并不是说出让的所有土地都是用于住宅用地的建设,建设用地包含:工业用地、生态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各种各样的土地,而住宅用地之所以稀缺不仅仅是因为每年的总体土地供应量少了,还是因为住宅用地的面积遭受“排挤”,以前100平的地价能卖到的价格,现在50平就能买出这样的价格;炒高地价既然能带来这么好的好处,那么营造土地稀缺就能让财政收入利益最大化,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这样的形式被各大城市纷纷效仿,房价必须能够平衡开发商的成本和盈利需要,自然就被抬高了。

 

都知道开发商是作为商品房的唯一供应商,所以除房企持有的地之外的其他地(非住宅建设用地)用地建设商品房对外出售不太现实,因为各种土地在出让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定属性,即:工业、生态、商业属性,这些属性地不能作为商品房建设用地建造住宅对外出售。这意味着住宅用地的唯一供应者还是地府政府。就好比没人给你一坨面,但是要按照我卖给你的时候说的要求做对应的东西。如果你持有的是做馒头的面,那么你就不能做包子一个道理。但是在此前有出现过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在政府的规划下成为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即:公租房,经济房。而目前的这种土地改革最好的结果就是建造租赁住房用于对外出售,而如果要用于住宅建造,就需要政府进行征用和规划。换汤不换药,商品房建设用地还是属于地方政府在供应。所以如何打破这种格局是目前需要认真考虑的。

企业拿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商品房依旧难解绑

在前几日,有关华为地价售房给员工和格力的为员工购房的消息在网上传播,所有企业持有的非住宅建设用地,可以进行职工福利住宅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住建委也表示,支持国有企业拿出自己的持有地,建设保障性住房进行对外的配租配售,但是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符合保障性家庭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城市用于出租和出售的房子更多了呢?只不过企业建设用地只能用于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的建设,缓解了部分困难社会人群的租房和住房问题。但是商品房依旧没有解绑。

虽说土地改革对于房产市场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房产市场依旧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如何打破这种局限性,又如何提高住宅用地的数量,如何促进房产市场的平稳发展,是未来依旧要考虑的事情,对抗房价是一个持久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