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300多年的晒盐历史 关于古盐井的传说,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而有史料的记载,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千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还保持着最传统的手工晒盐方式,也是唯一采用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 ![]() 盐井盐田,位于西藏东南部与滇北高原毗连处的昌都芒康县盐井古盐田,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就开始晒盐。目前该处有盐田3000多块,从事盐业生产的居民有320多户。 ![]() 擦洛卡 “盐井”之名是由产盐所得,藏语为“擦卡洛”,“擦”是盐的意思,“擦卡洛”就是生产盐的地方。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世界奇观。 ![]() ![]() 盐井是一个充满神奇、灵性的净土 境内雪山林立、 江河纵横、原始森林郁郁葱葱 古老的茶马古道从这里 进入西藏,锅庄舞和弦子舞是这条古道上的绝妙神韵 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 层层搭建盐田,凝聚了世世代代藏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创造了文明,也创造了美 ![]() ![]() 他们在江畔开山凿井,取出岩层深处含盐的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 澜沧江两岸卤水资源丰富,盐田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以澜沧江为界,江东出产白盐而江西的加达村则出产红盐 ![]() 红盐有个美丽的名字“桃花盐”,因其与三月桃花盛开的颜色相近而得名。红盐具有良好的保健养生疗效,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 ![]() 因为没有平地,块块盐田都是像修栈道一样,用木头搭起来,也像一层层的梯田,他们把表面抹平,水是不能渗漏的,取出岩层深处含盐的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 ![]() ![]() 生活 2018的藏地 制盐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 在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最灿烂的笑容 平整的盐田像镜子一样,映着他们的笑容,有种神秘的美感 MORE ![]() 红白两岸 尽管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 西岸的加达村盐田是红色,东岸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白色,并因此被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 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加达使有红土铺盐田,而上下盐井却用细沙或白土铺田 ![]() 1 美丽的盐田 阳光从山谷洒落,站在高处看下去,盐田就像一块块的平面镜子,上面绘着阳光的金色,天空的蓝色,有漂浮的白云,还有山川的巍峨,每个时刻,每个回眸它都是最为梦幻的存在! ![]() 千百年来 不管外界如何变幻流转 这里的人们 始终只遵循一种古老单一的营生 ——晒盐 这里是“阳光与风的作品” ![]() ![]() ![]() ![]() 盐井在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堪称世外桃源的地方,居然还有座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 ![]() 西藏和平解放前,地方政府严格限制其它宗教进入西藏地区,一位法国传教士在1855年却通过与当地政府的交易,机智地换来了修建教堂所需的地皮与水源,并兴建了这幢天主教堂。1855至1959年间,先后有17名不同身份的外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 ![]() 这里的居住人群主要是纳西族和藏族,所以,纳西族东巴教和藏传佛教,以及天主教文化,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横断山脉深处的小村里 一户人家,可能妈妈信藏传佛教,爸爸信天主教,孩子又改信了其他教 总之,若是青年男女恋爱,信仰有所不同,家人是不会干涉的,耶稣和释迦牟尼像可以共处一室,多少年来,各教派之间从未发生过矛盾和冲突。 ![]() 教堂所在的上盐井村,村民不到一千个,是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天主像前,敬献的是洁白的哈达,所使用的《圣经》,当然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圣经》。 ![]() 2009年,千年古盐田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井盐晒盐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部活的传统井盐生产历史,在当今世界各地极为罕见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