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南京」箍桶巷的故事,你听过吗?

 昵称191190 2018-01-23

「汉语南京」箍桶巷的故事,你听过吗?

当下家庭日常用品中水桶多为金属、塑料制品,极难见到手工木制品。南京有个地方曾以手工制作箍桶著名。

这个地方你知道吗?你知道这个地方的来历吗?

题解

「汉语南京」箍桶巷的故事,你听过吗?

箍桶巷

解词

「汉语南京」箍桶巷的故事,你听过吗?

箍桶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乐路中段以南,长近300米、宽约五六米。

溯源

「汉语南京」箍桶巷的故事,你听过吗?

沈万三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要求下,他曾出资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名噪一时。

传说沈万三家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后来这里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再后来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箍桶巷。而箍桶匠们所用的木材、木料几乎都由住在附近的木匠来加工,人们干脆就给附近那条巷子也取了一个好记的名字——木匠营。

链接

「汉语南京」箍桶巷的故事,你听过吗?

箍桶像许多老行当一样逐渐走向没落,后继无人。南京最后的箍桶匠在哪呢?

城南最后一个箍桶匠可能是康居里小区的高师傅。20岁时跟爱人的舅舅学习的箍木桶。从前,高师傅的行头是一根扁担,两个工具箱。后来是自行车代,每天能够骑50多公里路,一年穿坏4双解放鞋。高师傅说:“这个活太苦了。我的孩子都不肯继承我的衣钵。现在我想进小区箍桶,物管会阻止,而且用塑料桶、瓷桶、金属盆的越来越多。我的箍桶手艺恐怕就要从此失传了。

南京下关最后一个箍桶匠杨魁生的作坊在绣球公园附近。1947年,12岁的杨魁生只带了一把锯子,一个刨子就从老家苏北淮安来到南京谋生,他没有想到,圆木会成为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怀,更没有想到他会成为南京下关最后的箍桶匠。

在1953年杨魁生出师时,整个圆木业非常兴盛,那时仅仅在南京下关一带,箍桶匠就有五六十人之多。为了生存下去,年轻的杨魁生不得不起早摸黑,用扁担挑着工具箱走街串巷。1956年之后,合作社兴起,走街串巷“拉生意”被禁止,杨魁生也就告别了专业的箍桶匠生活,开始到工厂上班。但是圆木情怀却挥之不去,一有空闲他就开始为街坊邻居箍桶、做锅盖。1994年退休后,忙碌了的一辈子的杨魁生又重操旧业。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用扁担挑着工具箱到处接活儿,而是在下关开出了一个门面等客人上门。很快杨魁生就凭借“能用一辈子”的高质量和“终生保修”的承诺很快重新打出了名声。

来源南京教育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