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三、粪便移植治疗 根据现有知识理论,肠道微生物的紊乱是导致炎症性肠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性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益生菌、饮食和粪便移植。粪便移植可以定义为将粪便活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由健康个体移至患者肠道。移植物必须来自新鲜粪便,通过内镜、灌肠或经插管导入患者胃肠道,重建肠道正常微生物环境。 1989年,由Bennet和Brinkman首次报道了1例采用粪便移植治疗慢性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Borody等报道的相关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粪便移植后的患者不仅得到较长时间的缓解,甚至可以避免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粪便移植大多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前已有11项队列研究和3项随机对照研究。Moayyedi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粪便移植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较安慰剂组有更高的疾病缓解率(24%比5%)。 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未发现粪便移植比安慰剂更有优势。分析不同研究间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研究方案设计可能不同,包括粪便移植的类型(粪便使用前是否经过青霉素等抗生素预处理等)和应用频率(多次反复使用或单次使用),缓解的定义以及安慰剂不同。特别是Rossen等的研究利用患者自身粪便作为安慰剂,令人质疑。 有关粪便移植治疗克罗恩病的案例并不多,而且结论存在争议。部分克罗恩病患者可以从粪便移植中获益,但也有部分患者行粪便移植后加重了疾病状态,这可能与克罗恩病跳跃性累及全消化道,且异质性比溃疡性结肠炎更明显有关。目前,南京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报道了30例克罗恩病行粪便移植的临床研究,其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粪便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是安全的(即使应用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高热、直肠脓肿、某种特殊细菌感染等;较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目前报道的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通过胃管进行粪便移植诱发呕吐反流导致的吸入性肺炎。 粪便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虽然尚未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普及,但其应用前景较好。因粪便的制作、受者的选择、供者的选择都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结果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因此,目前该治疗方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粪便的标准制作,如能将粪便移植所需的标准化菌群制作成胶囊并经口摄入,将会大大加快此项治疗的推广与普及。 四、结语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前仍为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炎症性肠病个体化的管理需要明确诊断和精准分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细胞治疗和菌群治疗是炎症性肠病两大新兴的治疗模式,发展迅速,特别在处理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时显露出优势,有望突破控制这种不可控性的炎症进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
|
来自: zhaozhaozhao3 > 《肛肠疾病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