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自然的饮食规律?

 长沙7喜 2018-01-25

(小王同学今日工作繁忙,无法抽空录音,深感歉意,哭哭


每天十分钟,阅读经典变轻松。关注活法儿健康读书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历史回顾

再忙再累,都要把自己和重要的人放在心里


我们接着共读《儿童健康讲记》,作者李辛。本次内容,通过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侧面,教会大家如何为孩子,或者为自己建立自然的饮食规律,而不是刻板地固守一些规矩。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神采飞扬的机会太少了,生机勃勃的机会也太少了,古代诗词里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机会太少了。这也是滋养生命的能量,让自己快乐一下也是能量,都是生命力的动能。


所以,你看孩子的脸色,只要不是太差,也没有说身体不舒服,吃个冰淇淋不会怎么样。开心了,身体的能量会运转得更好。而且冰淇淋里边有很多营养,它虽然是黏的、寒的,但是当人精神很好、体力很好时候,是可以把它转化成能量的。



小时候我们生炉子,刚开始要用纸、松针来发火,然后放小木条,再放大木条,当火熊熊燃烧的时候,你扔煤也能烧,随便扔什么都能烧掉。所以不要被中医的概念给吓倒了,只是不要每天都吃。


假设孩子常常要吃,你也不用纠结这孩子今天气色算不算好?吃坏怎么办?你就尝试一下,给他吃,即使吃坏了,拉肚子了,又会怎么样呢?你就有经验了,原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能吃。下次又吃坏了,没关系,就冰淇淋这类食物,吃坏几次你就能学会,什么时候可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


关于病毒,在十年前,我看到美国的研究资料公布病毒不是生物体,而是一个信息片断。病毒跟细菌不一样,细菌是物质,有细胞核、细胞浆,能够吸收东西再转化。病毒是一个信息片断,它必须跟人体或者跟宿主接触之后,利用宿主已有的组织材料进行自我复制,它其实是一个程序,自己没有主机,必须跟主机接触以后利用主机来完成它的复制和传播。这一点很有意思,病毒的传播不一定通过有形有相的物质,它是信息化和能量化的。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过一些实验,把肿瘤病毒放在两个独立而且完全封闭的玻璃容器其中一个里面,但是在两个玻璃容器外面再放一个容器,这是一个意象,表示它们虽然分开且封闭,但是在同一个环境里。结果发现,没有放病毒的一边也感染了肿瘤病毒。它通过信息层面就能过去,密闭的物质阻隔不了它。


在科学上这是新发现,在中医里这一直是很明确的。中医认为所有的病,绝对不只是物质的部分在流通,信息部分更重要。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是因为工业化革命把人当成工具的结果,而忽略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温度、环境、工作强度、心态、情绪、作息等等条件下,他的消化吸收速度和运转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你是古代农村一个编竹器的,可能今天起得很早,五点钟就开始编,不需要打卡,不需要看表,饿了就吃,吃完了再接着编,到十点半觉得累了,就去睡觉,这是一个自然的饮食和作息规律。


养过猫的人知道,猫很有自己的节律,你要是一日三餐,到点了摁住猫的脑袋,它也不会吃,吃了也容易吐,它一定是饿了才会自己跑去吃上两口。


道家张三丰祖师有首参禅歌,里面提到「饥则吃饭困则眠」,这是符合人体自然规律的饮食作息。所以,如果孩子不想吃,不要强迫他吃。包括我们自己,尤其是当你不用上班,时间比较自由,你可以选择根据自己的生物钟饿了再吃。



孩子不爱吃肉也不爱吃蔬菜,就只吃米饭,会不会有问题?


消化或者进食问题跟压力有关系,这一点不仅是中医的观点,西医也是这么看的。西医认为我们的胃肠道是承受情绪和心理压力最重要的靶器官。当环境压力、身心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有反应。我们临床中常常可以看到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容易得胃溃疡的案例。比如,我朋友有个儿子,他们原来住在日本,孩子大概八岁的时候全家回到中国,孩子刚回到中国的时候只吃白米饭拌芝麻,放一点鱼粉,他只吃那个东西,而且吃了很多年。那个孩子很敏感,他跟环境的适应性不是很好。


我们先不用挖掘身体原因,还是掌握大原则:第一,孩子不想吃就不要硬塞给他吃,更不存在夏天多吃一点好过冬,这是狗熊的习惯,不是人的习惯。第二,我们的能量摄取不要仅仅盯在食物上。其实我们中国人吃得很多,食量很大,但是,从生命的其他部分,从外界、从周围环境当中吸取能量的能力比较差。第三,留意基本面。即使你的孩子现在只是吃这些东西,但要看有没有经常生病或者非常非常瘦,体质有没有特别糟糕?


每个人身体的运行状态大不相同,对食物、水的需求也会大不相同。而且,人体也不光是以喝水来补充身体水分的,我们吃的米饭、蔬菜、水果,甚至空气中的水分都是能够被人体吸收的。从中医来说,阳气足、运动多的人多喝水没有问题,但阳气虚、身体有痰湿的人是不适合大量喝水的。



对于吃零食导致的偏食,需要把零食慢慢断掉,这是食谱的问题。


偏食也是一个习惯。我们选择食物也涉及到内心的一些习惯,你可以多观察孩子的其他面向,比如他选择和什么样的同学和朋友相处,或者他选择礼物是不是也比较单一,或者他是不是宁可自己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去跟人交流。


你不光要改变食谱,不光要运动,还要观察他生活的所有面向,然后增加一些必须要增加的东西,减少一些必须要减少的东西,你自己来掌握中间的过程,随机应变。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


晚安,明天见。


拒绝养生谣言,远离无脑鸡汤

人生漫长,愿你读读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