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整孩子进食和消化问题的三个原则 -《儿童健康讲记》连载28

 光明丫 2021-10-31

法国南部山区的匆匆行者(2014年)

 
建立自然的饮食规律

听众:父母用心体会最安心和舒服的状态,这个非常重要。但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套固定的程序。比如,前几天比较热,我女儿想吃冰淇淋。她快四岁了,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行,这么小的孩子不能吃冰淇淋,会影响脾胃什么的。时间长了,我觉得这种思路有问题,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有一天,我就跟女儿主动提出“我们去吃冰淇淋”,让她去选她喜欢的,我也跟着吃了一个。后来,我也不老是考虑什么脾胃的问题了,想吃就吃,这种状态让我觉得非常舒服,当然也不能过度,会伤到身体。这是我前段时间的感悟,需要用心去体会比较适度、舒服的一种状态。

我还有一个关于孩子健康的问题想问。有一次,我送孩子去幼儿园,在门口被挡住了,被告知现在园内肠胃炎病毒非常严重,父母自己决定要不要把孩子放在这里,或者带孩子回家,等过了这个阶段再把孩子送回来。

我当时没有办法,因为白天要工作,而且我觉得这种躲避病毒的方法有点太过了,我还是把孩子放在那里。现在一个礼拜过去了,她没有感染肠胃炎病毒的迹象,但幼儿园有些孩子感染了,有的老师也感染了。

我想听听李辛老师的意见,比如在病毒非常猖獗的一个地方,又到了冬天,我们怎么去面对这样的问题?

李辛:你说的这些很有意思。先说说我的一些感想,再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神采飞扬的机会太少了,生机勃勃的机会也太少了。古代诗词里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机会太少了。这也是滋养生命的能量,让自己快乐一下也是能量,都是生命力的动能。

所以,你看孩子的脸色,只要不是太差,也没有说身体不舒服,吃个冰淇淋不会怎么样。开心了,身体的能量会运转得更好。而且冰淇淋里边有很多营养,它虽然是黏的、寒的,但是当人精神很好、体力很好的时候,是可以把它转化成能量的。

小时候我们生炉子,刚开始要用纸啊、松针来发火,然后放小木条,再放大木条,当火熊熊燃烧的时候,你扔煤也能烧,随便扔什么都能烧掉。所以不要被中医的概念给吓倒了,只是不要每天都吃。

假设孩子常常要吃,你也不用纠结这孩子今天气色算好不好?吃坏怎么办?你就尝试一下,给他吃,即使吃坏了,拉肚子了,又会怎么样呢?你就有经验了,原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能吃。下次又吃坏了,没关系,就冰淇淋这类食物,吃坏几次你就能学会,什么时候可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

关于病毒,在十年前,我看到美国的研究资料公布病毒不是生物体,而属于“信息片断”。病毒跟细菌不一样,细菌是物质,有细胞核、细胞浆,能够吸收东西再转化。病毒是一个信息片断,它必须跟人体或者跟宿主接触之后,利用宿主已有的组织材料进行自我复制,它其实是一个程序,自己没有主机,必须跟主机接触以后利用主机来完成它的复制和传播。这一点很有意思,病毒的传播不一定通过有形有相的物质,它是信息化和能量化的。

20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过一些实验,把肿瘤病毒放在两个独立而且完全封闭的玻璃容器的其中一个里,但是在两个玻璃容器外面再放一个容器,这是一个意象,表示它们虽然分开且封闭,但是在同一个环境里。结果发现,没有放病毒的一边也感染了肿瘤病毒。它通过信息层面就能传递过去,密闭的空间阻隔不了它。

在科学上这是新发现,在中医里这一直是很明确的。中医认为所有的病,绝对不只是物质的部分在流通,信息部分更重要。

我还不了解,在这里(德国汉堡)是不是冬天病毒会多一点,在北京,冬天病毒会多一点。病毒一般会在人体能量比较低的状态下入侵,所以体质差的人比较容易感染病毒。在中医看来,容易病毒感染的人,一般偏阴性、寒性、虚性。所以食物上要小心,这一类小朋友或成年人,冬天就别吃冰淇淋等又冷又黏的东西了。

法国南部山区的匆匆行者(2014年)

听众:德国很多小孩很怕吃饭,包括我的孩子和周围朋友的孩子。但我的孩子不爱吃肉,也不爱吃蔬菜,就爱吃面和米饭,她也经常吃冰淇淋,我跟她说一个星期只能吃两次,而且吃完蔬菜才可以吃。德国的妈妈主张不用管孩子,她爱吃什么就让她吃什么,她自己需要什么她知道。但中国的父母都很在意孩子的健康。

有一种说法,德国的孩子都是放养的,不注重吃,所以在冬天病毒来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感染,因为他们体质比较差。一到冬天,我女儿,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全部流鼻涕,病毒一来,全部倒下。有位母亲跟我说,不管孩子怎么拒绝吃饭,夏天一定要塞给她吃,身体储存够了,到冬天可能就会好一些。

李辛:这个观点还是要慎重。一天三餐,定时定量,是因为工业化革命把人当成工具的结果,而忽略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温度、环境、工作强度、心态、情绪、作息等等条件下,他的消化吸收速度和运转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你是古代农村一个编竹器的,可能今天起得很早,五点钟就开始编,不需要打卡,不需要看表,饿了就吃,吃完了再接着编,编到十点半觉得累了,就去睡觉。这是一个自然的饮食作息。

养过猫的人知道,猫咪很有自己的节律。你要是一日三餐,到点了,摁住猫咪的脑袋,它也不会吃,吃了也容易吐,它一定是饿了才会自己跑去吃上两口。

道家张三丰祖师有首参禅歌,里面提到“饥则吃饭困则眠”,这是符合人体自然规律的饮食作息。所以,如果孩子不想吃,不要强迫他吃。包括我们自己,尤其是当你不用上班,时间比较自由,你可以选择根据自己的生物钟饿了再吃。

听众:孩子不爱吃肉也不爱吃蔬菜,就只吃米饭,会不会有问题?

李辛:消化或者进食问题跟压力有关系。这一点不仅是中医的观点,西医也是这么看的。西医认为我们的胃肠道是承受情绪和心理压力最重要的靶器官。当环境压力、身心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有反应。我们临床中常常可以看到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容易得胃溃疡的案例。

比如,我朋友有个儿子,原来他们住在日本,孩子大概八岁的时候全家回到中国,孩子刚回到中国的时候只吃白米饭拌芝麻,放一点鱼粉粉,他只吃那个东西,吃了很多年。那个孩子很敏感,他跟环境的适应性不是很好。

我们先不用挖掘身体原因,还是掌握大原则:第一,孩子不想吃就不要硬塞给他吃,更不存在夏天多吃一点好过冬,这是狗熊的习惯,不是人的习惯。第二,我们的能量摄取不要仅仅盯在食物上。其实我们中国人吃得很多,食量很大,但是,从生命的其他部分、从外界、从周围环境当中吸取能量的能力比较差。第三,留意基本面。即使你的孩子现在只是吃这些东西,但要看她有没有经常生病或者非常非常瘦,体质有没有特别糟糕?

听众:没有,孩子只是偏瘦。她也经常说,“妈妈,我肚子疼”。但是,我总觉得她精力过剩。我就不明白,她不爱吃东西的人,怎么一天到晚能蹦那么长时间?她从小到大晚上睡得很少。

李辛:从你的描述来说,你的孩子就是属于生命力比较旺盛的,但你心里那种不安造成的预防性的设定需要少一点。中国的父母设定“不这样就会怎样”的习惯太多了。

这就等于在说我的孩子很弱小,很容易出问题,很容易生病。这种设定直接会对她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比如,老师从一开始就设定这个孩子不够好,要严加管教,否则就是一个跟不上平均水平的孩子,这种设定会使得孩子受到很大的影响。

我最近碰到很多这样的家长,她的孩子可能很好,但是呢,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可能连平均水平都到不了,两者的反差太大了。所以我们需要想一想,会不会自己的设定多了?

法国南部山区安心友善的看家狗(2014年)

听众:这不容易突破,当然我们也在学习突破。比如,医生说要多喝水,可是我女儿一滴水都不喝的。

李辛:一头河马每天需要喝很多水,并且还得常常泡在水里,才会更健康,而一只沙漠蜥蜴,不需要那么多水。

每个人身体的运行状态大不相同,对食物、水的需求也会大不相同。而且,人体也不光是以喝水来补充身体水分的,我们吃的米饭、蔬菜、水果,甚至空气中的水分都是能够被人体吸收的。从中医来说,阳气足运动多的人多喝水没有问题,但阳气虚、身体有痰湿的人是不适合大量喝水的。

其他听众:对不起,作为旁听者,我要打断一下,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妈妈看自己的孩子和旁观者看她的孩子偏差怎么这么大呢?其实我经常邀她孩子到我们家,在我眼里,她的孩子真没有她说的那个样子。

比如她妈妈说她一滴水不喝,可是她在我们家里喝水喝得很多。还有,她妈妈认为孩子很躁动,可是我看到她有很安静的时候,让人感觉完全不一样。

听众:可能是我不好的信息传递给她了。

李辛:你目前对孩子的解读也只是暂时的。如果你状态很好的时候,心里觉得我的孩子其实很不错,那你将会看到另一个一直存在但是你还没有认出来的面向。

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心里的东西,如果你持续在一个担心的、老觉得不够好的状态,问题就会一直很多,最后这个状态会固化,固化了会需要更大的努力才能改变。

对于孩子来说,她的生长环境如果是“好像我不够好,我很容易出问题,很多事情我都做不好,不能让我的父母满意......”,这个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制约和可能影响她一生的心理负担。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那么孩子回到家里,这种制约要尽可能地少一点。家长对于孩子的作用,就像荡秋千,不能在秋千往这边荡的时候,就推着孩子往这边跑,还要测算速度和加速度,用多少力恰恰好,不能摔着孩子,然后再推着秋千往那边跑,你得让孩子自己在那里荡秋千,最多帮他推一下就可以。

如果你的思想时时刻刻像全球鹰一样,所有的数据都采集着,每一个目标都在跟踪,那你其实就牢牢地把孩子控制在那里了。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再大一点,包括食物、爱好,各种习惯。我们中国人太小心,老担心孩子病了怎么样,我不能上班又怎么样,这些都不是天要塌下来的事情,但是我们会过于小心。

听众:比如我们这次回国,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可以吃。可是她什么都不想吃,只想吃肯德基,只想回德国吃那种小面包加黄油。

李辛:小孩子很多都偏食,但随着环境和年龄会变化的。我小时候只吃菜叶,连菜杆都不吃,还只吃两种菜的菜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什么都吃了。

听众:有的孩子天天吃酸奶和零食,是不是因为这里面的营养成份已经够孩子一天所需?

李辛:对于吃零食导致的偏食,需要把零食慢慢断掉,这是食谱的问题。偏食也是一个习惯。我们选择食物也涉及到内心的一些习惯。你可以多观察孩子的其他面向,比如他选择和什么样的同学和朋友相处,或者他选择礼物是不是也比较单一,或者他是不是宁可自己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去跟人交流。

不光要改变食谱,不光要运动,还要观察他生活的所有面向,然后增加一些必须要增加的东西,减少一些必须要减少的东西,你自己来掌握中间的过程,随机应变。

(未完待续)

作者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当当购书  正版有保证
阅读2017年前的文章请移步腾讯QQ空间“李辛的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